1、每个人生来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一颗“良知”去认识是非善恶,而成为圣人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去实现最真实的自己。
2、在经历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更坚定,心即理,心外无物。有一次一位学生指着一朵花问阳明:“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那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3、王阳明心学》是201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觉仁 。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4、白酒的有趣冷知识,让你在酒场上吹最科学的牛!
5、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6、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7、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8、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9、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
10、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11、周敦颐说,太极就是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12、在动态加工中,不要搞间歇。无动于谐,即无动于静。
13、静不静,动不静。当心恐惧是思想。为什么要区分动和静?
14、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传习录》
15、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16、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17、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1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9、“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故事背景: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20、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21、善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扩充这种善念。恶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遏制这种恶念。知道、扩充、遏制,是人的心智的,是上天赋予的聪察明觉的能力。圣人只拥有这一点,而求学的人也只应该存养这一点。
22、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23、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4、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王阳明
25、此案,是也,是不正当的回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都是邪恶的。归义者,谓之善人。
2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7、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28、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29、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30、猝临盘错,盖非独以别利器,正以精吾格致之功耳。
31、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32、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33、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34、但人存政举,使奉行不至;则革弊之法,反为流弊之源。
35、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36、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37、入而问圣人之学,则语以格致之说焉;求格致之要,则语之以良知之说焉。
38、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39、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0、他是资深学者:先后进行儒释道文化比较研究以及其他领域文化研究近20年,现任洙泗书院国学院副院长。
41、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42、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4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4、以上就是王阳明的心学精髓,心学并不是读懂了几段文字就说你真的学会了,要做到知行合一可能是一生要践行的事情。
45、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46、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47、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48、入而问圣人之学,则语以格致之说焉;求格致之要,则语之以良知之说焉。
49、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50、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躲过战乱和文革,靠什么传承至今?
51、强者和弱者的唯一区别在于,信念够不够坚定。如果交战双方都是强者,那就看谁的信念更坚定。
52、感悟:抛下杂念,享受当下,安静地吃饭也是一件很美的事。
53、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54、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不想浑浑噩噩白过一生者,唯一的途径、不二的法门就是去绍兴,去找王阳明——这是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的共识。
55、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56、“当极静时,觉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所止极。”——王阳明
57、“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故事背景: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58、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59、没有过错的人并不可贵,可贵的是有了过错,能够接受并虚心改过。"圣人尚且有过,人的一辈子"无过"是不可能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勇于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60、读史越多,越会悲哀地发现,以史为鉴几乎是不可能的。技术变了,制度变了,表面那一层都变了,可里面的内核永远不变。魏忠贤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换个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袁崇焕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身边那些不懂政治却想玩政治的人最终都被政治玩得很惨。
61、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62、突然,在深夜,我意识到了认识事物的目的,我开始认识圣人之道。我是自给自足的,要东西是不对的。
63、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6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故事背景: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65、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