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2、从王阳明的诗中,我们既可以感知他的理想抱负,追寻他的心路历程,体悟他的经道心学;还可以看到他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同情与忧心,对社稷国家的负责与忠心,对门生友人的情谊与关爱;更可以感受他光明俊伟的人格,坦荡磊落的胸怀,追求真理的情操和心系天下的情怀。
3、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无事时要修炼心胸气度,要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然大气,要多学习培养自己的心智,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对待事物稳重成熟的心境,静而不慌乱。
6、猝临盘错,盖非独以别利器,正以精吾格致之功耳。
7、王阳明的临终遗言。王阳明卧病在青龙浦的一条轻舟上,当弟子问要说点什么时,他留下这一句话后,溘然长逝。此心光明是他一生的写照,这句话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个人生故事。这短短的八个字,是寓意最深、感情最浓的临终绝笔。至此,王阳明心学照亮后世,同时开启中国文艺复兴的王阳明,走完了他探索、艰难、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8、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9、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10、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
11、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12、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的有识,大业可成。
13、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14、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15、昨天我把玉穿在衣服里。大家都说很光荣。我可以脱衣服睡觉了。我只是个穷人。我到底加了什么?故荣辱不在人之手,人之失耳。
16、正德四年底,38岁的王阳明终于守得云开见明月,接到吏部的文书,调任江西庐陵县任知县,结束贬谪生涯。在西辞龙场东归的途中,恰逢除夕之夜,王阳明感慨万千,写下了“扁舟除夕尚穷途。荆楚还怜俗未殊。处处送神悬楮马,家家迎岁换桃符。江醪信薄聊相慰,世路多歧谩自吁。白发频年伤远别,彩衣何日是庭趋?远客天涯又岁除,孤航随处亦吾庐。也知世上风波满,还恋山中木石居。事业无心从齿发,亲交多难绝音书,江湖未就新春计,夜半樵歌忽起予”(《舟中除夕二首》),展示他淡定从容的心态,不再为一时的得失荣辱而心潮跌宕。
17、这种时候,我们的知行合不再单纯的是“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而是“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心”的“念头”的结果。近乎到了“一念不善,便是行恶”,便是“本心被蒙蔽”的体现。
18、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19、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20、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21、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22、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3、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24、《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25、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26、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7、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28、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29、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心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30、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31、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32、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33、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34、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35、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36、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37、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38、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我们只做分享之用,不用于商业。)
39、释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40、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41、(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42、释文: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43、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44、释文: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45、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46、王畿年少时豪放率性,日日在酒肆博场中,每天都涉足酒楼茶馆和赌场。王守仁很早就想结识他,可是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
47、战争总是异常血腥和残酷,不要说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军也很容易惊慌失措。东晋成帝朝的左将军司马流,参战前就非常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时被杀身亡。
48、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49、政治上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眼看伍符就要铸成大错,江彬急中生智,假装醉酒,将伍符扑倒在地,咬着他的耳朵小声道:“书呆子,该输了!”
50、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51、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52、感悟:美丽并不只是源于外表,还有充实饱满的心。
53、按照常理,即使是同等品级的宦官,地方官也不敢得罪,这一点从《大明王朝1566》中江南织造局总管杨金水(宦官)和浙江巡抚、布政使之间的尊卑关系就能看出。
54、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55、心学是教会了很多人使用权术,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时候不用,这才是它之于这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最根本的意义。
56、为学应当反身自省。若只是责备他人,就会只看到别人的不对,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若能反身自省,才能见到自己有许多没有做到的地方,哪里还有工夫责备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