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内容节选自《知行合一王阳明》本书只在知识星球播出
2、嘉靖六年,朝廷忽又诏书数下,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前往广西思恩、田州平定“叛乱”。王阳明到广西后,经过了解实情,思、田并不存在“叛乱”事实,便将思、田事务和平解决了。而此同时,王阳明实地了解到,在八寨、断藤峡一带所存在的大量地方武装,倒是将来必为朝廷心腹之患,他运奇设谋,发起对八寨、断藤峡的征剿,不数月间,即迅速荡灭了两地的地方武装。
3、人最应该追求的是追求天理。天理在我心,说白了,还是追求良知的光明。只要良知光明,我们就拥有了智慧和道德,那么,还有什么追求是不能到手的呢?
4、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克己),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5、恐惧:通过违背良知而得到的名利权势,会时刻牵引着你的心,你总会担心失去它们,恐惧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人必须在良知的指引下去争取你应得的东西,才有可能拥有选择是否恐惧的自由。
6、人的认识和行为要一致,不可口是心非。观察事物要细致入微,用心揣摩,从而在该事物中得出道理和知识,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知行合一王阳明在线阅读)。
7、——引自章节《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观》
8、事实上,虽然朱宸濠已经被诛,皇帝朱厚照已经去世,他周围的群小在嘉靖帝即位后也已经得到了处置,但权臣对王阳明的诬陷诽谤并未消除,他仍然蒙受着不白之冤。王阳明回到家乡之后,他也因此而被朝廷“悬置”了起来,实际上即是“赋闲”在家。但王阳明不以为意,在此后的六年之中,他专注于讲学,宣讲他的“致良知”说,给整个学术界带来了极大震动,而随着“良知说”的迅速传播,“阳明心学”改变了中国思想史的整体格局及其发展方向。
9、王阳明所生活的明代,理学盛行。所谓理学,就是朱熹的三从四德等等,理学已经形成了很大的体系,普通力量难以撼动。
10、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11、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1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GbAf6iEXh2xnk5fQQcz6g提取码:9bxo书名:传习录
13、比如我们都知道孝敬父母是对的,那就要多陪伴父母,而不是只在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显示你多孝顺,平常连影子影子也见不到。
14、王阳明说:“陆九渊静坐是希望从心中得到真理。而我提倡静坐,是因为现在的人心浮气躁,静坐能让他们把心沉静下来,我并没有让人一味静坐去获取真理,那不是正路。”席书问:“那您从哪里获得真理?”王阳明回答:“真理就在我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你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15、遇到恶行:注重自身修养,克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降低情绪波动的干扰,也就是要情绪稳定),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16、——知名作家、《让良知自由:王阳明自画像》作者赵柏田
17、一位国际阳明学者写给大众的阳明心学普及读本。《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深入浅出地描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思想的形成过程,既通俗易懂,又直达精髓。
18、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体现。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说他没有良知了。正如乌云遮蔽了太阳,你能说太阳消失了吗?良知可致圣贤,无所不能,所以人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当别人的上帝,任何人也就不可能有资格控制别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才有权力控制和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人能主导你的人生,那也只能是你自己。
19、当时中国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国内商品市场狭小。 清朝对外闭关锁国,海外贸易也不兴盛。乾隆皇帝在会见英国使者马戈尔尼时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同样也是古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古代中国没有科技革命的土壤。
20、孔子不顺利的时候也会饿肚子,但也就是几天的事儿,哪像他这样长年累月呢,所以在圣人那里找不到答案。
21、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22、本书内容全面丰富、权威严谨,是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精髓的上佳读本。此次新版除修订了原书的部分内容之外,还增加了图文并茂的阳明先生大事年表和珍贵的阳明遗迹图片。
23、《王阳明大传》便是这样一部诚意之作,它权威、丰富、平易、真挚,并有一种浓厚的情感藏于字里行间,只为让你了解真正的而不是为误解的王阳明,让你了解心学的真谛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心灵鸡汤。
24、CIBN汉学院频道,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互联网视频频道。
25、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心,乃万事万物的本源。心之德性美好,这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正如易经之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者,才之本;才者,德之末。
26、记忆力都是不同的,有些人记忆力确实是很差,那就没法去走科举这条路。也就是说你高考的话会很有困难。但是它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个圣贤,也就是说你不需要记住,你只需要理解就可以了。通过读书让自己本心光明。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高考分儿高的不一定非现实,社会中混得更好,而高考分儿不高的也未必就混不好。高考只能说明考试能力,其他的都说明不了。所以学习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而绝不仅仅是会考试这么简单。老齐总是说上了大学之后,你的学习人生才真正开始。只有傻孩子才认为学习之路到此结束了。所以我们简单总结一下,王阳明认为读书第一要务是悟道,让自己本心光明。第二才是求知。这个千万不要搞反了。
27、唯有你具备了平静沉着大气之心胸,历经磨难,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就一定能够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28、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朝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2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0、真正的修行之道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如果一味地去指责别人,就只会看到别人的错误,而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
31、 王阳明从小便立志做圣贤,他的决心之大连父亲王华都觉得不可思议。王华常劝他甚至是嘲笑他,做什么圣贤,你就是个普通人,好好考试,将来做官就行了。别想那些没用的。但王阳明却“针锋相对”:圣贤在成为圣贤之前也是普通人,他们能成圣贤,我也能。做官只是风光一代,而我却要建功立业流芳百世。
32、冈田武彦(1908—2004),国际阳明学大师,日本当代著名儒学家,被儒学大师杜维明赞为“儒学祭酒”。
33、什么是私欲,过了的基本欲望就是私欲。或者说,良知认为错的欲望就是私欲。我们的欲望应该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内,而不能让它像野草一样野蛮生长。
34、父亲每每要揍他的时候,爷爷总会出现,爷爷很支持他的想法,这样王阳明少受很多皮肉之苦。
35、 人,也有自己的本来面目,或动或静。无论动静,都不失本心。时刻叩问良知,扬善弃恶。王阳明心学既提倡不动心,又说要用心,这看似矛盾的双方,却道出了人之为人该有的状态。
36、诗中表达了作者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的真实面目。
37、显然,王阳明所谓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集道德、伦理、政治于一体的道德人文哲学。
38、 1472年农历九月浙江余姚王华的老婆生下一个男婴,取名“王阳明”。多年之后,这个男婴已经长大成人,人们渐渐对他佩服有加,直到视他为圣贤。
39、与其他的王阳明传记相比,《王阳明大传》有着鲜明的特点:
40、因为知行是合一的,你的意一发动(知),就是行了。
41、 一是因为他非比寻常的人生经历,二是因为他继承前人又不同于前人的思想主张。他的核心主张叫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的意思,而是指良知。每个人的良知与生俱来,看到小孩落井,自然会动恻隐之心,见到父母受苦,心中自然痛苦万分。这份道德感和判断力绝非后天习得,而是先天就存在。王阳明认为,只要时刻遵循内心的良知,就不会有做不对的事,也不会有做不成的事。外在环境再怎么复杂,我以良知一以贯之,就能制胜决断,了然于心。
42、家训第二条要孝顺。孝顺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怎么才算是孝顺呢?王阳明主张是心即理,有一颗孝顺之心即可。什么叫孝顺之心?就是说你得时时刻刻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对方着想,真心为他好。比如举个例子,一到母亲节的时候,朋友圈里马上就会有一大堆,跟父母合影拍照的。这叫做孝顺吗?这只是你希望别人说你孝顺而已。
43、人之所以立定宏伟志向,实现理想之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4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ZgK_MIBJ5JESfVnBHZZzw提取码:ecav书名:王阳明传
45、作者: 冯友兰 / 等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副标题: 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出版年: 2016-9-1页数: 246
46、他这时候就想,如果是圣人会这样做呢?孔子是圣人,但是孔子是贵族出身,周文王、周武王给他的待遇也不错。
47、15岁时,他考察居庸关,某种意义上即是他把“圣人”志向付诸实践的第一次尝试。他详细考察了居庸三关的山川地理、道路交通以及关外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不仅做了详细记录,而且结合地理实况给予分析,并试图把他基于实地考察所提出的防御策略献给朝廷。在考察期间,他也向少数民族青年学习骑马射箭,“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48、知行合一王阳明第三部1-2:王老师告诉我们要读什么书?
49、本书抓住心学要领,并以王阳明亲口所述的事例、譬喻乃至其本人的故事说理,娓娓道来地直抵心学思想根本。
50、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三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51、每个人的道德准则,这是立身处事的行为准则。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因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5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OxjTQR2OYQ-1tjH3ahGeA提取码:x5bu 书名:王阳明与明末儒学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02
53、为了研究阳明心学,冈田武彦曾亲访中国八省区八十余县市,跋涉两万余里。他还亲自捐款并大力募款多次,帮助修复中国境内多处阳明墓和纪念碑亭以及阳明故居等文化遗产,为中国人重新重视、重新认识王阳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阳明心学及传统文化的发展厥功至伟。
54、 这些豪言壮语从一个小孩子口中说出,仿佛空中楼阁。但正如梭罗所说:“如果你造了空中楼阁,你是不会徒劳的,楼阁本该造在空中。现在已是给他们打下基础的时候了。”如果你也拥有一个空中楼阁,就一定要像王阳明一样坚定建造地基的决心,一个人只要充满自信地朝着他梦想指引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他心中想象的那种生活,那他就会获得在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
55、王阳明就跑到竹林里面去格竹子,待了6天时间也没有想明白竹子是怎么回事儿,从此他对朱熹理学深表怀疑。
56、朱熹理学有个概念叫格物致知,意思就是万事万物皆有理,什么事情都可以搞明白,搞明白了才能去做。
57、为了更详细的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概念,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王阳明心学的框架脉络:
58、0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9、故事背景: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60、人的私欲看似有六种,实际上只有两种,那就是名利之欲和生存之欲。
61、正德十一年至正德十六年(1516-1521年,王阳明45岁至50岁),这是王阳明事业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他的心学哲学进一步完善而达成体系化建构的圆满时期。
62、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完了,但以“知行合一”的理念,在工作和做人中,潜心修行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63、《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6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ki3S5f_qsQnbRG-Quolaw提取码:q1zk 书名: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新修订版)
65、只要提纲携领地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字句的隔阂将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读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困惑和犹豫,内心宁静而强大。
66、此次全新修订版除修订了原书的部分内容之外,还增加了近六十幅插图,使得全书的阅读更加轻松,体验更加丰富。一部分插图来自王阳明的高徒邹守益所编的《王阳明先生图谱》(珍稀抄本石印),另一部分插图为从事阳明学研究二十九年的杨德俊先生自1989年起拍摄的王阳明遗迹图片,非常珍贵。
67、龙场悟道把这个高度提高到没有什么天理,所有的天理结果都是人类的欲望引导的,人类的欲望就是天理,如果没有欲望,就不存在天理,让人在悟道的时候把专注天理改成专注人欲,你为什么爱你的妈妈,因为符合天理?不,只是符合人欲,爱父母是人性,所以天理就是爱父母,仅此而已。
68、*它通俗易懂、打动人心。冈田先生是身体力行儒学的国际大师,儒学已根植于他的内心,与他的生命为一体,所以他对心学的讲述通俗易懂又打动人心。
69、冈田武彦(1908—2004):国际阳明学大师,日本当代著名儒学家,被儒学大师杜维明赞为“儒学祭酒”。
70、 王阳明的一生似乎只有两件重要的事,前半生是寻找一个人生的理论支撑,后半生是将这种理论支撑运用到实践中去。寻找的过程是曲折迂回的,领略了儒、佛、道三家之后,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儒家学说的轨道上来,因为良知召唤他不能避世,不能与鸟兽同群,而要以坚定的使命感扛起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
71、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72、失败是成功之母,逆境是成功之父。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其智商水平的高低,还有情商的强弱,更为重要的就是逆商的大小。
73、此时再往下修有两个危险。顿悟见明觉心,容易走出世路线,内圣无法外王,走入玄虚而荡。顿悟,内力不够,在外在知识、本能习气欲望里无法明辨真我假我,习气私欲,走入"情识而肆"狂禅的境地。顿悟后需要渐修,渐修路径(明明德,止于至善,止-定-静-安-虑-有所得),这边是曾子的七证心法。当然渐修也需要名师点化顿悟,两者相辅相成才不会入魔道。
74、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5、正德五年,王阳明离开龙场,升任庐陵县令,这是他第一次实际管理地方政治事务,也是他“知行合一”思想运用于政务管理并取得实际效用的最初实践。同年冬天,他离开庐陵,此后经过了六年的职务频繁变动时期,而同时也成为他讲学活动相对最为集中的一个阶段。“知行合一”这一新学说,随着王阳明的讲学活动,传遍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思想影响。
76、四句教就是心学关键,分别隐含了阳明心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初学者彻底读懂心学精髓的最佳路径,也是现代人修炼强大内心,应对残酷现实的不二选择。
77、首先没有制度保障,也就是缺乏支持开展科技革命的政策。
78、故事背景: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
79、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fxDrimR_uCsjNCiCpRw6g提取码:z8r9书名:知行合一王阳明
80、王阳明讲,越是那些大富大贵之人,越要处事谦恭,他说谦恭是一切善的根基。阳明心学讲万物一体之仁,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对待自己的身体会傲慢和轻视吗?另外王阳明也说每个人都是圣人。怎么对待一个圣贤?我们也至少是处于同一层面。这样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轻视别人。人如果有不谦恭的心,做什么都是徒劳无功的。老齐也多说一句,这里指的是真谦虚,而不是假客气,你得真心实意的谦虚才行,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虚伪的点头哈腰,心里却把别人的八辈祖宗都骂了个遍。谦虚的态度,是让你查漏补缺,从而让自己进步,如果你在内心无法达到这种状态,表面上再谦虚也是没什么用的。而且有些人谦虚的让人想抽他,比如老齐身边就有这么个人,假客气的厉害,经常夸别人是假,突出自己是真。比如夸别人的车好,但其实他的车更贵。
81、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82、我们先看第一部分,王阳明家训,一篇文章叫做示宪儿,因为他的儿子叫做王正宪,文字不多,大意就是,教导孩子们要多读书,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谦恭待人,节制饮食,不要说谎,不要与人斗气。要懂得自我管理,放低姿态。有容人的肚量。并且要心地好,做好人。
83、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84、冈田武彦先生的《王阳明大传》有三个特点:化玄学为文学,化心学为行为教育。培养直觉,培育新感性,培植人性的根本。还原历史,还原真相,还原自性。可简称为一化二培三还原,总之为了每个人明心见性,自个成全自个。
85、每个人都有良知,而每个人的良知都会被物欲,私欲遮蔽,想要获得完全的良知,只要把物欲和私欲祛除就是了。在安定思绪不要胡思乱想后,要一心一意地省察克治。所谓省察克治,就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然后克掉它。
86、“知行合一”出自: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寓意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87、后来考试过了之后,王阳明当上了公务员,第一份工作是去修坟,王阳明很是兴奋,因为这是王越的坟。
88、1934年毕业于九州帝国大学法文学部,1958年任九州大学教养部教授,196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66年应聘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1972年荣退后为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并获“中华学术院荣誉哲士”称号。曾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评议员,东方学会名誉会员、评议员等重要学术职务。主要论著有《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江户时期的儒学》《中国思想的理想与现实》《宋明哲学的本质》等。此外还有《东洋之道》《坐禅与静坐》《楠本端山》《日本的儒家》《中国与中国人》等十余种著作和《王阳明文集》《刘念台文集》等编译作品,并与人合作主编了《朱子学大系》《阳明学大系》《近代汉籍丛刊》《日本思想家丛书》《王阳明全集》(译注本)等丛书和多卷本文集。
89、“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90、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d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91、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皇帝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92、故事背景: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93、那么良知是什么?良知是心的本体,孟子也说过良知是一种不必经过思考和学习的道德本能,用现代白话讲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意识,存在于我们骨子里的基因或潜意思。王阳明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而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并且一定隐藏着人之为人的伦理元素,无染的人性和纯洁的天理。这又让我联想到佛学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有慧根,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宝藏,被灰尘所蒙蔽,所以世人都是未觉醒的佛。心学也一脉相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因为人们的良知和圣人的良知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普通人不能成为圣人呢?因为世人的良知本体(也就是心)被物欲污染了,被灰尘蒙蔽。那怎么办呢?王阳明提出“去其弊”,就是把隐蔽良知的那些灰尘,那些障碍,那些垃圾全部去掉,也就是去恶为善。但是这样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去除心中的盗贼,心中的这些盗贼正是由于被物欲所滋养,躲在人们的心中,站在良知的边上,非常难于去除。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怎么办呢?王阳明提出了两种方式:一是静静的反省,用静的途径来捍卫良知,二是事上练,就是干事情,在世事当中磨练,用行动实践的方式来捍卫和磨练良知,这就叫致良知!
94、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心中的贼有很多,不过不出七情六欲(七种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六种欲望:色、声、香、味、触、法)。
95、从法的层面来讲,通过禅宗顿悟法门直入本心见性(灵魂与真我),达到心定极静的境界,事事物物上不乱其心,犹如一块巨石投入水中,扑通一声,不见波浪,不见水花,水面仍平静的像一面镜子,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96、现在呈现在中文世界读者面前的这部《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可以说是冈田先生晚年花费心血最多的著作,也是他组织和领导王阳明遗迹考察、践行阳明精神的心血结晶。
97、17岁他在南昌结婚,结果却与道教结缘。而既闻道教养生之说,他便立即付诸实践。据记载,他此后的道教炼养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98、这令我不禁想起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年少还在南开中学读书之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一生为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99、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有了这个它,才有了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性的生生之理,显现在眼时便能看,显现在耳时便能听,显现在口时便能说,显现在四肢便能动,这些都是天理在起作用。因为天理主宰着人的身体,所以又叫心。这心的本体,本来只是一个天理,原本无非礼存在。这就是你真实的自我。它是人的肉体的主宰。如果没有真我,也就没有肉体。你若真为了那个肉体的自我,必须依靠这个真我。做到戒慎于不视,恐惧于不闻,害怕对这个真我的本体有一丝损伤。稍有丝毫的非礼萌生,有如刀剜针刺,不堪忍受,必须扔了刀、拔掉针。如此方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