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0年前,王阳明先生准备“高考”时,看到中国伟大的理学家朱熹老人家的“格物致知”一词,很是兴奋!天地生万物,万物存天理,格万物穷其理,万理再汇成天理,我们就掌握了宇宙的终极定理!这种由于人类对安全感的追求而引起的人类痴狂是人类的“通病”,只不过大多数人想想而已,然后继续看书。而王阳明却“信以为真”,马上开始行动!他选择了他父亲在北京的官邸里的竹子开始“格”(王阳明“格竹”时的年龄,董平老师认为是16岁,吕铮先生认为是18岁,杨东标老师认为是21岁,我们不管这些,记住这个场景就行了)。几天之后,天理没格出来,却“格”出病,而且很可能是肺炎,此时的王阳明开始怀疑“格物致知”说法了,十多年后,在王阳明37岁时的“龙场悟道”应该就是起源于这次“格竹”的经历了。其实,从阳明先生晚年的“事上磨”和“致良知”的观点看,先生的思维中还是保留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只不过他选择了万物里面的最高存在“心”作为万物的代表,今天的我们可以从逻辑上找到它的合理性:既然我格不尽万物,我可以从万物里选一个最高级的“物”,我把它格出来了,不就算是格尽万物了吗?
2、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3、第“格”不是看,是全方位的研究和感悟,比如,禾本科的生物学研究,利用其物美价廉的竹简制作,“胸有成竹”的绘画研究,中空挺拔的伦理研究等等。
4、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5、知善知恶是良知,(长大了,懂事了,良知苏醒了,知道心疼妈妈了)
6、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7、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非善非恶的,因而人性既非善,也非恶,但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却有善意善行、恶意恶行。
8、这个典故中的名言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9、©内容简介:本书以王阳明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索,以为什么要提出心学、什么是心学、什么是高层次的心学为辅线索,将王阳明一生行事与其弟子所著的记录其言行的《传习录》充分糅合,事迹为行,录为知,穿插来写,上行下知,逐篇解读。全面介绍了王阳明的传奇人生,更解读出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
10、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11、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2、点击下面蓝色文章标题可以阅读往期经典文章:
13、这种时候,我们的知行合不再单纯的是“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而是“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心”的“念头”的结果。近乎到了“一念不善,便是行恶”,便是“本心被蒙蔽”的体现。
14、▲出彩中国-68x46cm-(心识)黄华
15、人生四境界:痛而不言,笑而不语,迷而不失,惊而不乱
16、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17、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8、比如喜好美色和讨厌恶臭,就是知行合一的。你在看见美色的同时已经喜欢上了,不是先看见,回头再决定喜欢还是不喜欢;同样,你闻见恶臭的味道时,就同时讨厌它了,不是先闻到,然后再决定讨厌与否。
19、上文说过《传习录》是记录阳明先生和弟子之间的问答,以及来往书信的汇总,而古本《大学》就是他们讲课的教材,阳明先生有一篇非常有名的《大学问》,是当时只有真正入门并被认可的弟子才能看到的文章。所以看传习录一定要有本《大学》对照着看。
20、这个故事,同时告诉了我们修养和做事的秘诀。
21、(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22、当然,《周易》中所讲的中正、中和,以及儒家由此发展出来的中庸,所蕴含的道理不仅仅是刚健与宽厚的协调,不仅仅是阴阳之道的融合。
23、知善知恶是良知,你的良知即是善恶判别的准则。
24、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25、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26、江湖“大师”骗子陈安之刘一秒翟鸿燊等是如何行骗的?辽宁卫视公布惊天骗局。
27、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28、天道刚健的第二个内涵就是变动不居。天运行不息,变化无穷,所以品物流行、四时成序。《周易》用“龙”来象征乾卦和上天的精神。实际上中国文化的龙,就是八个字:“变化无常,隐现不测”。
29、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30、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31、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3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33、上述记载,不止一篇年谱和传记里有,好像言之凿凿。对于五岁才说话的记载我不太怀疑,因为爱因斯坦也是五岁才说话的。但对于怀孕十四个月的说法,我是很怀疑的。我是学生物出身,虽大树已经留校园,只留枯叶夹在书中,但我也知道人类不是哪吒,到了十个月还不出来,很可能就被羊水呛死了。我不会理会记载的真实性,那是细节,无关大局。我好奇的是:为什么阳明先生会允许这样说法传下来?我在看阳明先生的传记时,也一直有这样的疑问。因为有还几件事情都是孤证,只有先生一个人在场,特别是那几个梦,更是无法考证其真假。问题是,以先生的人品才学,为何要“怪力乱神”?我的猜想是:为了推广心学!
34、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
35、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36、回复“科学”,阅读《我们的认知再度塌了——所谓“迷信”,可能是超级科学!》
37、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38、喜欢蔑视、贬低和打压别人的人,修养品行往往都是下乘,这种人的看法不值得放在心上。反而是王阳明这种修养精深、境界高明的人,往往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很多时候,并不是你错了或者没有用,你只是还没等到有能力欣赏你的人。
39、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40、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41、(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42、这个问题是关乎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直到今日,绝大多数小学生甚至大学生也不会问这样的问题。这是王阳明一生中很耀眼的一个时刻。
43、(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44、阳明先生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45、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王阳明
46、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7、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48、酒桌饭局上不能带的十种人,掉身份!(非常现实)
49、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50、如果你的良知告诉你说,这句话是错的,哪怕这是孔子所言,也不能将就。阳明先生的良知说,真是石破天惊。
51、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52、对于修养,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动,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计谋、策略只能应对一事,修养则可以应对一生。前者总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备无患。
53、按照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观点(不是说到做到,也不是说话算数,而是“知”与“行”是同一个东西,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即徽面有多大,字面就有多大。),这首事诗就是“行”,而阳明先生内心的观点就是“知”,从可以看见的“行”,我们可以反推出阳明先生内心的“知”该是怎样的强大!可见,天分和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未来的预兆和必要基础。对于企业家的启示就是“入司教育”和新员工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54、真正的朋友是那个给你送老家萝卜的人!(深度好文)
55、回复“天机”,阅读《《易经》中最厉害的十大天机》
56、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57、作为世俗凡人,我们整天都是杂念纷飞,一会想偷个懒,一会想占个便宜。幸好,有良知和天理随时站岗放哨,“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份良知永远都不会泯灭。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58、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59、对于做事,人往往要么怯懦,要么只有血气之勇。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攻心为上,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60、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61、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62、回复“风水”,阅读《比风水厉害一万倍的九大定律》
63、「觉悟大智慧」发布最优秀的智慧咨讯。明道,超凡,入圣,是千万精英阅读的“释,道,儒”国学智慧微杂志媒体,传递“灵性健康,财富增长,美丽和谐,时尚艺术,贵族传世”的大智慧。
64、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原因诸葛亮和王阳明也说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65、有事心静。遇到事情,问题,要冷静处理,一慌则乱,只有心平气和的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处理解决好问题。
66、据记载,王阳明曾和朋友在山里游玩,他的朋友看到一棵开满花的树,便问王阳明:
6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8、你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对方,他们还会不断愤怒失态。你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69、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70、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71、南怀瑾先生说,试看外国人的恐龙,全部都可看到,中国的画家画龙,如果全部画出来,不管是什么名家画的,都一文不值。“神龙见首不见尾”。龙从来没有给人见过全身的,这就是“变化无常,隐现不测”的意思。
72、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73、时年24岁的王阳明已经开始自觉地用心学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了,这固然与他对自己的学问充满信心有关,但这种跳出事情本身来看待事情的角度应该是《蔽月山房》那首诗的升级版了。
74、换句话说,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是将人自我修养拔高到了“人之本性”的高度,这里的“知”,是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而“行”,不仅要求的是具体行为,更囊括了指导“行为”的“念头”。某种程度上说,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也有批判“心口不一”、“口是心非”、“伪善”等行为的意味。启发: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从阳明心学汲取能启发当代人为人处世的智慧,颜小二想说,我们能从王阳明“心外无物”及“知行合一”中了解到,“山花”之所以是“山花”,是我们的“心”赋予了其意义。推而广之,他人的中伤、埋怨,甚至是侮辱,之所以可以对我们造成伤害,在于我们“赋予”了外部世界相关人和事的“伤害”意义。
75、出自《传习录》。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
76、“知行合一”何解?有人说,知行合一就是要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与王阳明先生所要表达的思想差距甚大!
77、王阳明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有着辉煌的功绩和杰出的学说“文事武备”,成为“儒学”派一流人物,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
78、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79、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80、王阳明对此的修正是“心无体,宇宙的是非即是体”一切外在现象都是内心的体现。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王阳明和基友旅行,一个朋友指着岩石里的花树问:“世界上没有什么,所以花树在山中开落,与我的心有什么关系?”王阳明回答说:“当你看不到这朵花时,这朵花和你的心会一起死去;你来看这花的时候,这花的颜色一会儿就明白了;我知道这朵花不在你的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