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
2、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3、世上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绝望的死水。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
4、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5、他强调通过审美体验,去把握那种具有永恒性“至乐”的圣人境界。这种境界与“七情六欲”的感观之乐不同,是一种以 “ 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的圣人之乐。
6、心学的起源并不是程朱的理学,而是传统的儒学,继承孟子的性善论,所以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能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髓。那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7、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
8、 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9、人生:1酒,2色,3财,4气,5名,6食,7玩,8睡,9悟
10、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1、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12、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3、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4、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5、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16、这个词被用的有点滥,通常大家容易理解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要学以致用巴拉巴拉。
17、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18、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19、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20、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
21、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22、释文: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23、心若没有栖息地,走到哪里都是流浪。反过来说,心若定,到哪都无所谓。这是我现在的思维方式。
24、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25、入而问圣人之学,则语以格致之说焉;求格致之要,则语之以良知之说焉。
26、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27、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28、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29、《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30、 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31、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32、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33、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34、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35、 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36、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37、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38、感悟:抛下杂念,享受当下,安静地吃饭也是一件很美的事。
39、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因为曾经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40、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4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2、释文: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43、 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44、大膨胀时代,富人财产大缩水,穷人受冲击最大,中产最焦虑!
45、 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46、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47、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
48、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49、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