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称、概念与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论题。孔子首倡“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名必可言,言必可行,具有名实相符的思想。稍后的墨子重视对实际事物的选取,认为空泛地讨论事物之名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对实际事物作出正确的选择。道家以其虚无之道否认名可表实的功用,认为道不可名。战国时代的公孙龙强调概念的确定性,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认为白马专指白色的马,马泛指马类,二者不同。后期墨家意识到不同的指实的范围不同,把概念分为达名、类名、私名,即普遍概念、类概念、专用名称。荀子提出“制名指实”、“约定俗成”的原则,主张实同则名同,实异则名异,以实为制名的基础。
2、 慧缘伯的答案是:道教文化不是化石,不是文物,而是活生生的继承古圣先贤存在并应用于现代中国社会当中,它还在活动,还在努力表现自我。为什么它还活着,还受到一些人的欣赏,因为它有其自身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人们感到还能从中发现医治现代社会顽疾的妙方,它所应用指导提出的问题,有一些与当代人所面临的问题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对当代人解决这些问题有相当的应用价值。
3、而庄子、列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老子哲学,就其思想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不但超过儒家,而且影响先秦诸子各家各派。
4、宇宙论是道家学说的基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观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的。
5、与儒家两个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相比较起来,老子生平事迹都显得那样不甚清晰,几千年来多少人为之争论不休。因为在历史上有好几位被称为老子的。哪一位是著《道德经》的老子,早在汉代的司马迁那里就搞不清楚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提到了三位老子,一位是早于孔子的老子(“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一位是与孔子同时的老子(“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一位是晚于孔子129年的老子,即周太史儋(“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而这三位又都被称为老子。老子出生在哪里,现在属于哪个地方,千年来争论的不亦乐乎,有的说是河南鹿邑,有的说是安徽涡阳。其中一位老子做过周代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守藏室之史也”),这种说法被许多人津津乐道。而从思想层面来看,与孔子同时的那位老子所提出的理念是最能反映道家老子思想特征的,也是最能体现道家核心价值观的。这一著名还表现在孔子向他请教过有关礼的问题。于是“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闻名的事件。有的将老子与孔子的相见视为是人类历史上再也无法超越的两位伟大思想家的会面。道理很简单,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后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后被世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子与孔子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老子与孔子的谈话中,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观念,而这些观念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家老子的核心价值观:
6、第四十七章说:“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7、老子《道德经》第11章集中讨论了这一意义上的“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三十根辐条凑聚在一个轮毂的间隙处,于是就有了车子拉物的功用;用泥土制成的陶器,是因为有了陶器的空腔处,于是就有了器皿的盛物的功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子,是因为有了门窗的空间处,于是就有了房子居住的功用。所以,实体的存在是价值的凭借,而实际价值都是因为那空着的地方在起作用。也就是说,车子、器皿、房子这些“有”的价值和功用的体现和发挥正是因为有了空间意义的“无”的存在才成为可能。
8、我们在本义上来把握“道”的意义,其目的是要找到道家老子所谓“道”与字源意义上的“道”之间所存在的内在的关联性。换句话说,我们在本源意义上掌握了“道”字的含义,还不是我们的目的,重要的是要找到或告诉人们,这一本义与我们要说的道家老子之“道”有什么样的内在的关系。
9、由上可知,“道”代表的是“无”,是“一”,是“体”;而“德”代表的是“有”,是“多”,是“用”。大家注意了,这也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这一名称的真正含义所在呢!所以,我会将老子的《道德经》又称做《无有经》《一多经》《体用经》的原因所在啊!换句话说,现在大家应该清楚地明白了吧,原来老子的《道德经》的“道德”这一概念并非是指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伦理道德的的“道德”(morals),而是探讨无与有的关系,一与多的关系,本体与作用的关系。而这重关系的具体展开,则又是通过老子另外两个范畴而得到实现的。一个范畴是“自然”,一个范畴是“无为”。所以说,要真正读懂老子的的“道”“无”以及整部《道德经》,那一定是要“说自然”和“说无为”的。
10、 另外,道教的一些古代黑科技风水命理学,也不同程度缓解帮助当代人的人居环境与生存发展的需要,帮助满足人们是与预测命运调理风水的心理需求。道教文化给予当代人身理和心理健康的帮助是十分明显的事实。
11、道家认为“无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
12、圣贤治世精要,国学传统文化,免费传统文化公益培训信息,历史
13、做事低调,做人谦虚,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此乃道人同德也,也即天人合德也。这也是道家论道,和我们“说道”所要最终揭示的道理。
14、杨朱派主张自我利益和自我天性的保护,反对侵害个体的行为。这种学派认为人的个体性很重要,要保全自己,懂得趋利避害,珍重自己的生命。既要保护自己,也不要伤害他人,希望在个体完善中达到社会的和谐。
15、类似的言词还有许多,但均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先秦道家作为一种富含哲学内容的思想体系,不仅原本不存在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思想,而且与这种思想还是相互对立的。道家关于养形不足以存生的见解,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13)等关于生命现象的阐说,并不仅仅在于要人们懂得追求不死成仙的荒谬,而更重要的是借助“死生”这一最能反映自然规律无法抗拒的事实,去说明自然规律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宗旨。
16、(7)效法道就是效法它功高而居下,功成而谦下的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人道法天是道家向人们展示的思维方法。老子道论的最后落脚点是社会人事,是做人做事。既然“道”奉行依顺自然万物的自然生长而不加干涉,所以作为社会人道的治理,其最高的理想状态那也要像“道”那样,做到“万物作焉而不为辞”(2章)。做人要做到“四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炫耀,不自高自大。因为只有做到了这“四不”,人才能看得分明,是非才能昭彰,最后才有功劳,最终才能领导。结论是,人做到不与人争,那么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此之谓也。
17、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12)
18、(1)在宇宙生成论意义上说“无”。这个“无”是天地之始的“无”,是混然不分的“无”,是生成万有的“无”,是生成“一”的“无”。老子将此种状态以“无名”“无”“道”等范畴来形容和描述。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1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5章),“有生于无”(40章),“道生一”(42章)。具体来说,老子是用此“无”表示万物尚未判分前的元始混沌状态,即“空虚无形”的状态。正是在此意义上老子又将此“无”说成“无物”“无形”,并以“渊兮”(深啊)“湛兮”(无形无象啊)“寂兮寥兮”(无声无形啊)等术语来形容它。此“无”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湛兮,似或存”(4章),“绵绵若存”(6章),此之谓也。也就是说,此“无”是对“道”作为最原始状态的一种指代和规定。正因为如此,此“无”绝对不能被理解成“没有”和“不存在”,而实际的意思恰恰表示的是一种“存在”。
19、⊙本平台为《正统道藏》经典整理分享,以及关于个人修炼经验分享。兼教学修炼,及同,同道学者互相学习,互相提升。
20、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21、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22、而道家則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虚极静笃,自然而然,念止息停,无为而为。
23、 近代以来,对道教和道家的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慧缘伯认为,道教的来源虽然驳杂,但发展到成熟时期,它的思想理论尤其是玄学方面几乎全部来自于道家,道教借助于黄老思想现代人所说的风水算命命理学应用功能来补充自己。
24、这样,老子就明确的给世人指出了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另一种认识世界的途径,这就是直觉思维,或者称为顿悟思维。这是对人类认识论的重大贡献。
25、道家哲学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与继承,如汉代的杨雄、桓谭、王充等;有时为官方儒学所汲收,如宋明理学;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时代的统治思潮,如汉初的黄老学和魏晋玄学。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道教基本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经》,并且用老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学体系。两晋时期的佛教般若学,则更是佛玄结合的产物。
26、这是世界本原论的进一步深化,与世界本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要有“天人感应论”,“天道自然论”,“天人合一论”。天人感应论发端于春秋战国,全盛于汉代,西汉董仲舒是最典型的代表。天道自然论无分儒家与道家,老子,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都是著名的天道自然论者。坚持天道自然的哲学家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一部分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而提倡自然无为,如道家,特别是老庄;一部分既承认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又肯定人对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如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宋代以降,“天人合一论”,即整体合观人与自然,成为各派哲学家的共识。所不同的是,气本论者合一于“气”,理本论者合一于“理”,性本论者合一于“性”,心本论者合一于心,实有论者合一于“实有”。
27、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秦学派概括为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给予了道最高的评价。
28、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流思想。
29、⊙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优质内容和资料,给予修行路上的道友们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30、“自然无为”是指世间万物皆自然而然地存在和发展,不以意志为转移。老子在政治上所推崇的“无为而治”并不是让君王无所作为,什么事都不做,而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有条不紊地治理国家。汉代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汉文帝和汉景帝采用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很快就使人民的生活走上了正轨,出现了为人所乐道的“文景之治”。如今,各国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愈加紧密,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也是“无为而治”的具体体现。
31、在这里值得强调指出的是,在超越有形之外而关注到无形的意义和价值,除了能从“器物”的物理意义上体会到这一点,另外还能从人的生命和精神层面体证到。所以,老子就十分强调人们的“脑子”“胸中”“心间”之虚无和空灵的重要性。老子的“弱其志”“虚其心”(3章)等说法皆有此种意义。所谓“弱其志”,就是削弱人们的意志;“虚其心”,就是让人们思虑空空。当然,对于老子这一思想应当给予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老子是要告诉人们,那些有违万物之性之情的念想和意志,如果太强那一定会遭到灾祸。而如果人的生命要实现和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那也是一定要伴随着对通过“为学”而达到的知识性的减少,特别是那些能产生对人的心灵平静安宁打扰的物欲和分别之心一定是要减少的。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章)。也就是说,体验大道,与道合则必须要让那内在情欲和妄想以及求分别之知的欲念一天天减少,减少了还要减少,一直到虚空没有的程度(“无为”),而空掉和没有了那些东西,便能无所不为矣。所谓的“无不为”,通俗的说,就是人生可达到平静安宁矣。“虚壹而静”,此之谓也。我的理解是,“虚者,损欲也”,“壹者,净念也”,“静者,解纷也”。要使脑子“没有”断分,使胸中“没有”淫志,使心间“没有”杂念。也就是说,在脑子,胸中、心间要“空掉”“去掉”那些由于分别所带来的“杂念邪想”,如此,人就能达到一个更高更好的境界。这也是老子告诉人们的“少则得,多则惑”(22章)的道理所在啊!
32、庄子以“虚无”论“道”,将“无”解释为纯然无有,突出地发展了老子的虚无思想。他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认为作为宇宙本原的“无”即是“无有”。又说:“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知北游》)“无有”就是纯然一无所有。《齐物论》说:“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认为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界限无法分清,一切都是相对的。庄子还提出“无无”概念否定了一切,认为只有连“无”也没有,才能达到绝对虚无的境界。
33、 如果有一天中国道教与传统文化民风习俗在世界盛行,中国道教风靡世界,这就说明我们中国真正强大起来了! 道教在汉唐时期被尊为“首教”、“王教”,是真正的国教,让中华民族遥遥领先于世界,在中国当今社会伟大的历史变革中,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必将越来越发挥其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功能和历史重任,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华传统文化将引领中国腾飞的伟大时代很快就会到来!妙道永恒,让我们一起跟随慧缘伯高声呼唤:道教王者归来!福生无量天尊!
34、古往今来,许多修行人虽有求道、修道的愿望,但是却不重德,往往迷于法,陷入法迷,成为旁门左道。更有甚者,以法敛财,或者谋求名利,跌入罪恶的深渊。这些教训后人都应当吸取,引以为戒。
35、儒家主张,克己复礼,忠孝节义,忠君,孝悌,君仁,民顺,天下大平。
36、(5)道是过程性存在。在老子那里,都是坚持认为作为天地之始、宇宙之根、万物之宗、事物之则的“道”是一个无限展开的过程和不断发展的进程。过程和进程所欲反映的是由“道”所构成的世界乃是一个运动不居,循环反复的存在。老子所提出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25章),“反者道之动”(40章)所要表达的正是这一深义。也就是说,“道”不断扩大而后离去,连续离去而后远引,持久远引而后返回。道正是在如此周而复始中按照它的规律性运动着,变化着,从而表现出它的过程性以及呈现出它的进程性。所有这些都在表明“道”是一个实践过程,“道”是一个无限进程,“道”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路程。在老子看来,“道”是空虚,但用起来却往往不会穷尽〔“道冲,而用之或不盈”(4章)〕,“道”是空虚,但不会穷竭〔“虚而不屈”(5章)〕。总之,“道”是如此连绵不断地存在着,作用无穷无尽〔“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章)〕。上述老子所谓的“道”之含义,倒是与“道”从头开始行进的“过程”之本义相契合的。
37、气,是中国哲学范畴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精气而生”。道家认定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是“气”。另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另外,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气”不仅具有物质性,而且还具有阴阳两个对立统一的属性。阴阳二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综上所述,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气具有阴阳两个属性,气永处于不停止的运动中,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38、(3)道是构成一切的存在。所谓道是构成一切的存在是说“道”是一切万物所以然者的原因,即是一切万物成为那个样子的根据。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39章),意思是说,天地神谷万物以及侯王各自所具备的特性都是由“道”赋予。关于老子对构成之道的描述,与“道”的本义之“唯一”性倒是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39、“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
40、 在汉代典籍中,道家一般指的是是黄老思想的道家,并非特指这两位大学者。后世学者在划分流派的时候,将老庄学派归为道家,这种说法得到了广泛认同,所以便有了今天学界关于道家的共识。汉代以后,老庄及其经典著作开始被道教广为尊崇。老庄虽然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但是道教可不是一个哲学流派,它虽然有理论思想,但内容十分庞杂,包括鬼神思想、占卜巫蛊、神仙方术、谶纬之学等,是一个有基本教义、神灵系统、固定的仪式活动和教众的宗教。
41、若参之以《韩非子·显学》中有关“身”与“寿”的议论,则更能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别:
42、关于道家的学术思想,纪晓岚曾经从好的方面来看,评定它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当然,任何一种学术思想,正如天下事与物一样,都有正反,好坏的两面;道教学术思想,固然广博精微地综罗百代,但它流传久远,加上驳而不纯的结果,便变成“支离破碎,怪诚杂乱”,可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抛弃一个传统文化,抛弃我们的炎黄文化。
43、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44、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45、这个“道”,就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天地万物运行演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它不是具体的某一事物,而是形而上的客观存在。
46、 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等人发现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向道家思想归复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试图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第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葛荣晋发现:“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灵魂还在以各种不同方式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渗透在各个生活领域和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引论》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从道教是对道家的继承、改造和沿伸来说,道教中的某些内容亦有其现代价值,且有与道家相通的地方。慧缘伯以为,道教文化的现代实用意义至少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47、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48、这一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起源于什么?二是世界存在及其发展变化的根据是什么?归结起来,先后主要有八种观点:①“天本论”。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孔子、孟子都曾肯定意志之天、性理之天对世界、人世以及人的道德属性的决定作用。②“道本论”。这是道家的基本观点,为老子首先发明。③“气本论”。这是一条贯穿中国哲学史始终的主线,可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无分儒家与道家,但最著名的代表是儒家,如东汉王充,唐代柳宗元、刘禹锡,北宋张载,明代王廷相,明清之际王夫之。④“无本论”。以魏晋玄学为代表。⑤“理本论”。以北宋二程、南宋朱熹为代表。⑥“性本论”。以南宋张栻及湖湘一派为代表。⑦“心本论”。以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为代表。⑧“以太说”。以近代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为代表。
49、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黄老列庄、黄老学派,纵横家、修真派、法家学派、玄学、杨朱学派可能影响了庄子。慎到、田文等齐国陵下法家学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兵家思想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50、庄子信奉老子的学说,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曾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51、 比较起来,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他属于自然又有别于自然,但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故人当爱护尊重自然。只要人类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个永恒的主题。在人类面临新发展、走向未来的进程中,道教关于尊重、服从、歌颂自然的人天观和生态观,发人深省,对解决人类生存危机是有其现实现代意义的。总之,道教所提出的某些问题与当代人面临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人居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易学变通方式对当代人有实用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道家文化与道教的现代社会应用指导价值,和其所蕰含的神人及社会自然与人的生存发展关系、和谐价值观再过万年人类都有实用和指导意义……。
52、道家主张“自然”,无为而治。认为人要遵从本心和本性,内心应该保持清净。不应该被外物所拖累,也不会受外界的影响。总之就是一切顺其自然,保持本心。在庄子的《逍遥游》里就可以看出老庄的道家思想,里面的鲲不需要凭借什么就可以水击三千里,而里面的鹏也可以扶摇直上。可以看出庄子认为精神世界才是最重要的,人终究要摆脱物质的限制,不依靠外物。老庄学说的代表着主要有《老子》、《庄子》等,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和陶渊明等。
53、道家历代圣真都无私地把他自己内煉的经验告诉了大家,形成了汗牛充栋的众多丹经。
54、“道”的这种“利而不害”的德性,老子又形象地通过对“水”性的描述而得到加强。换句话说,老子以“水”来喻“道”。在他看来,“道”的所有功能和品格,“水”都具备。也正因为如此,老子才如此歌颂“水”德。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意思是说,上善者如若水一样。水善于利养滋润万物而不与它们争高下,它甘于居处在众人所不喜欢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老子通过他的“七善论”盛赞了“水”的功用及其德性。它是那样深广、仁慈、诚信、平治、干练、适时地利养着万物,泽及着万物,但它却又是那样处下不争,默默无闻。水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水,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没有水更没有人类的存在。由此可见,“水”的这一“利万物而不争”的德性不正是与“道”的先于物、生物、养物、为物、成物而居后、不有、不恃、不宰、不主等的德性完全相契互合吗?
55、《菜根谭》有云:“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心不死,则欲不绝:故圣人求备于内,而淡然于外;既无物累,也不枯寂。
56、太极拳从实践到理论、从观念到方法都十分注重于气,注重运气、练气、养气。练太极拳要气沉丹田,呼吸要匀、细、深、长,自然平和,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此外,太极拳更为注重的是“中气”。太极拳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其心,以心行气,其中即蕴含着生命本源论,又涉及道德精神论。将气与心结合,在不断的运动中求静,气遍全身,顺势扬气,至此把人的生理、心理、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合在一起。
57、道家思想对太极养生学的影响,形成“以静制动,动静自如”的战略思想。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安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家宣扬清净无为,体现了道家虚静的精神境界。在我国哲学思想和养生思想史上,动与静是一种突出的矛盾,是物质不同的运动形式,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太极洞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说明动与静是不可分割的,生命体存在着“动与静”的变化,人体内生理变化等也可以用动静来概括。
58、 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由老子开创,《易经》中的“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在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9、正像我们以上已经所指出的那样,尽管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相对意义上的“没有”“不存在”之“无”,并非是老子所主要论“无”的本旨及其意义之所在,然而,对于老子为什么在相对意义上来论述“无”及其社会的文化意义何在,也是我们应当给予揭示和分析的。同理,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空间意义上的“没有”“空着”之“无”,虽然亦并非是老子所主要论“无”的本旨及其意义之所在,然而,我们同样要对于老子为什么在空间意义上来论述“无”及其社会的文化意义给予揭示和分析的。
60、 道教生态伦理观主张对宇宙万物都施以仁慈的爱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万物的属性,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得到发展,不横加干涉。在道教看来,人和自然万物之间存在因果报应关系,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是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信息相通。
61、《道家思想》自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道作为自然和谐和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道无形无象,无声无嗅,大而无外,小而无
62、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
63、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此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此身该作“体”),不迷名、货。其后各个学派都提出轻(不迷)物重身的观点。
64、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真人是超越了外在束缚而绝对自由的。真人无忧无虑,淡情寡欲,神态安详,超然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化。师于天而随于众,天人和而为一。他们对于成败、毁誉、是非、得失,都全然忘之,不为之所累。他们长生久视,智慧无限,德被万物,人道为是真正的大自在境界。
65、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
66、 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王者归来!
67、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68、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才开始推求天的根源,并提出“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所引《老子》,只注章名)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他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对于老子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末分的统一体,理由是老子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的则认为是超时空的精神性的虚无本体,因为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一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事实上,这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矛盾,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分化的内在原因。归结起来,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
69、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辞系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70、而当我们表述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时喜用“孔孟之道,老庄之学”这样一句话,老庄之学就是道家思想。大凡有点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人生格言,“得意信儒,失意崇道”,或说“顺境信儒,逆境崇道”。清人纪晓岚直谓道家思想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更有现代人对道家之作用的经典概括。胡适先生有云:“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以下一些情况亦是应该知道的,通过了解即可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学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了。当然一个欲晓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更应该知道,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深入影响中国社会与人心的最重要的书有三本,一本是《周易》,一本是《论语》,一本就是《道德经》。林语堂的一句话最能体现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他说:“儒家及道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实际上中国人灵魂是有两面的,而这两面又是靠儒道两家来提供的,因而,如欲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要深入中国人的灵魂,那一定要同时兼顾儒家与道家。
71、⊙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你们的分享以及支持是我的动力。
72、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73、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黄老列庄、黄老学派,纵横家、修真派、法家学派、玄学、杨朱学派可能对庄子产生影响。慎到、田文等齐国陵下法家学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兵家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74、道家是主张“保身”的,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长寿的含义。《庄子》曾以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而子州支伯却以“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却之,和子华子以“两臂重于天下”劝昭僖侯莫争邻国之地等事例,说明“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不可“见利轻亡其身”(14)的价值观念.
75、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76、那么,道家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认识宇宙奥秘的呢?老子说:“至虛,極也,守静,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以知古始,是謂道紀。”(《德道经》第五十八章)
77、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