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家野夫称海子为“一个在灵魂深处与自我搏斗的人”。他写道:我们幸存,依稀听到海子像先知那样在旷野里祷告——人能在屈辱中隐忍抵抗,是因为“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将和他一同得到荣耀。”
2、1989年3月26日,他在山海关卧轨,年仅25岁。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3、本来在写了《怀念》那篇文章之后,我就不打算再拿海子做任何文章。我想我的责任是把海子的诗歌整理发表出来,使之不致湮没、失散。至于如何评价海子的诗歌及他的自杀,应该由一些更加客观的人去探讨。特别是关于他的自杀,我一直不愿意说得太多。在我看来,一个活着的人是没有资格去谈论他们的死亡的(我们顶多只能谈谈我们对自己的死亡的猜测),而一个握有死亡这枚大印的人,甚至可以蔑视恺撒这样的强权。当然,我也知道约翰?顿说过这样的话:“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我想约翰?顿虽然指出每一个人的死都与我们有关,但他绝无意使每一个人的死都成为一种话语。换言之,我们从那死去的人身上所看到的,不是那人的死而是我们自己的死。这种醒悟使我们向生命睁开眼睛,知道我们还活着,而且还不得不忍受太具体的生活内容。
4、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四姐妹》)
5、说海子是被气功折磨而死,这一点我信,至于其他因素,不过是一种助燃。
6、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时候,身上带了4本书:《新旧约全书》(《圣经》)、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的《康拉德小说选》。
7、海子的遗言: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8、然而海子看到了神性。海子诗歌的永恒价值是其中的神性——平凡事物的神性。这是许多诗人没有领悟到的。许多人大言不惭地说超越了海子,或者说海子被人为高估了,以他们自己诗歌的某种复杂意象和技巧难度来轻视海子的诗歌。
9、幻听比今天的抑郁症还厉害,还让人难以忍受。
10、从社会贤达到英雄烈女,从帝王将相到市井百姓,可以说绝望——大概是所有自杀者走向死亡之途的最后一点动力,如同:
11、▋ 她被誉为是“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12、1979年去北京以后,海子很少回到故乡,与家人常以通信往来。
13、所以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之前,人们研究自杀,更多寻求的是心理因素,是从个体角度去推究原因。涂尔干则不以为然,他写作《自杀论》一书,奠定了现代社会学科学研究的方法根基,他要论证的是个人的自杀实际上和社会有很大的关系。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两种因素影响自杀率。比如在信奉基督新教地区较信奉天主教地区,自杀率为高,因为天主教的宗教仪式很多,而且是全民性的,所以有利于整合社区的民众,使得他们能够得以凝聚起来,而不至于产生群体疏离感,从而走向自绝的道路。新教地区则不然。
14、一禾兄(即:诗人骆一禾,《十月》杂志编辑):我是被害而死。凶手是邪恶奸险的道教败类常远。他把我逼到了精神边缘的边缘。我只有一死。诗稿在昌平的一木箱子中,如可能请帮助整理一些。《十月》2期的稿费可还一平兄,欠他的钱永远不能还清了。遗憾。
15、英国记者曾在《上帝没有什么了不起》里描述《圣经》
16、海子生前的挚友西川说“要探究海子自杀的原因,不能不谈到他的性格。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他说,作为海子自杀诸多可能的原因之海子的爱情生活或许是最重要的。
17、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干干净净,归还给一个陌不相识的人,我寂寞地等,我阴沉地等,二月的雪,二月的雨。——海子《黎明》
18、如果他们在自杀之前,考虑到父母等家人怎么办,自已自杀,会不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他们要是这么想,就不会自杀了。
19、海子、顾城都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戈麦可能为人所知少一点,但这同样富有才华的三位诗人,都选择在90年附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诗的悲剧,也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
20、从1983年海子在政法大学教书时,他开始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并第一次用“海子”作为笔名,直到1989年3月14日,海子完成了他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然后12天后自杀去世。
21、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扩建,他们仍然住同一栋楼家属区4号楼,但是不在一个单元了,海子住3号楼30常远住2号楼10见面机会变得很少了。
22、海子卧轨自杀的时候,随身携带了四本书:《圣经》、《瓦尔登湖》、《孤筏重洋》以及《康拉德小说选》。
23、 1987年以后,海子放弃了其诗歌中母性、水质的爱,而转向一种父性、烈火般的复仇。他特别赞赏鲁迅对待社会、世人“一个也不原谅”的态度。他的复仇之斧、道之斧挥舞起来,真像天上那严厉的“老爷子”。但海子毕竟是海子,他没有把这利斧挥向别人,而是挥向了自己,也就是说他首先向自己复仇。他蔑视那“自我原谅”的抒情诗。他死于道。
24、我们全都背叛我们自己的故乡/我们会把幸福当成祖传的职业/放下手中痛苦的诗篇。(《七月的大海》)
25、海子见到她,她对海子很冷淡。当天晚上,海子与同事喝了好多酒。他大概是喝得太多了,讲了许多当年他和这个女孩子的事。第二天早上酒醒过来,他问同事他昨天晚上说了些什么,是不是讲了些他不该说的话。同事说你什么也没说,但海子坚信自己讲了许多会伤害那个女孩子的话。
26、但也相信,这个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男人,一生不是昏暗的而是灿烂的。
27、这是一种理性的死亡,这种死亡很简单,他最后的遗书更清楚说明了这一点——否定了他前面的精神错乱的遗书,显示其本人精神状态的回复。平静。人世间,没有什么比平静的死亡更让人肃然起敬了。
28、看见了没,“死亡”,海子从这些书里面看到了死亡和快乐。
29、他爱过一个外语系的女学生,这个女孩因为诗歌走进他,却又因为他的贫穷而远离他。
30、1986年,海子结束了最后一段感情,他的父亲认为,“女孩子的爹娘嫌弃我们家里穷”。
31、他留下的最后五首诗歌,被文学界视为遗书,虽然发给不同的人,但都是关于一个主题——常远和孙舸害死了我。
32、而对海子来说,无法写作就意味着彻底失去了生活。
33、写完这首诗的两个月后,海子一个人走向山海关,在那里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且有才华的生命。
34、结果等海子回到北京后,那诗人便在民间诗刊上嘲讽海子:“从北方来了一个痛苦的诗人,从挎包里掏出上万行诗稿……人类只有一个但丁就够了……此人现在是我的朋友,将来会是我的敌人。”
35、有一个中国当代最著名的诗人,几乎家喻户晓。他15岁考上北大,25岁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曾经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以梦为马》,他的英年早逝,至今是诗歌界未解之谜。有人说他是带着诗歌浪漫精神走向了永恒,因为他是个抒情诗人,他曾说过:抒情就是血。
36、作为农村的孩子,他的父母要看到的只是一点世俗的快乐。平淡、清贫、琐碎,但是平安、长寿,子孙满堂,其乐乐融融。人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常常造就不同的人生。海子的选择,也许正是他对幸福理解的结果。他的尘世的幸福破灭了,或许对于诗人来说,离开尘世才是他要追求的幸福。而自杀时选择卧轨,似乎这是一种告别方式。“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他在暗示世人,他要选择离开这个尘世。
37、海子的自杀,明明就是因为对生活的绝望,但是作为一个哲学教师而言,不否认有着“形而上”的意义。
38、在很多文艺青年的心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没错,这就是海子所写的至今仍被人广为传诵的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24年前的3月26日,刚满25岁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就像他诗中所说——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海子之死是一个相当轰动的事。来自安徽农村、毕业于北大的海子凭借着诗人天生的敏感,以结束生命这样极端的方式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那是一个幻想和纯情在天空自由翱翔的年代,很多人可以听从内心的召唤,为了理想和爱殉情……
39、这首诗的画面感很强,引发的遐想很美,字义单纯,易读易懂,被多数人寄托温暖明亮的愿望。
40、这样的性格,容易因情所困,也成为了他自杀的导火索。因为气功问题,开始出现幻觉在西川分析海子的死亡原因时,透露了海子生前对气功着迷。
41、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赋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并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1984年创作的《颂歌世界》底蕴反思,格调冷静。顾城的《一代人》、《弧线》等诗歌成为朦胧诗论争中被反复提及的“朦胧诗作”。
42、在朋友舒洁印象中,海子就像“一个饥渴的孩子……他的神色显得疲惫,他脸上的胡须与异常随意的衣着,与他的年龄极不吻合”。
43、 饭馆老板可没有那种尼采式的浪漫,他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我想是简单、枯燥的生活害了海子;他的生活缺少交流,即使在家里也是如此。他同家人的关系很好,同大弟弟查曙明保持着通信联系。但他的家人不可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据说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因为他是一位大学老师。
44、北大自杀的太多了,我亲身经历的是我高中上届校友褚福军(笔名戈麦),很有可能我都见过他,认识他。也是文科生,考上了北大,创作了大量诗歌,年仅24岁也投河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