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读《文学回忆录》第十九讲,木心谈陶渊明,已经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其实木心的态度在他的很多文字和观点里都是有迹可寻的)。(中国文学界如何评价木心)。
2、 现在我的绘画作品已被美国哈佛博物馆和耶鲁博物馆收藏30多幅了,去年我结束了自己的巡回展出。在美国,我在艺术上有自己的地位。
3、但由于郭文景最近一时兴起,又无心作曲,写了篇“谈木心”的怼文消遣,虽然他特别做了“重要申明”:“我其实怼的不是木心这个人,而是一种文风和宣传方式。”但还是不免引起了陈丹青的不快,使其忍不住立刻写了篇言辞激烈的怼文回击。
4、文学界一直盛传他是中国最有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另一个是李锐),他的作品确实在海外很火。2014年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奖。他的作品风格很荒诞、夸张,滑稽的同时也让人很压抑,作品风格是所谓“神实主义”。《丁庄梦》至今被禁,讲河南艾滋病村。《日光流年》是阎连科至今最优秀的作品,当代文学中超过它的不多。还记得读完《受活》之后,心情压抑了好几天。血淋淋的现实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坚硬如水》用戏谑的手法解构了革命的神圣。最新作《炸裂志》褒贬不写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更像一个缩影。
5、《文学回忆录》是木心的“遗物 ”,所以这本书重要的不是“文 学史”,而是“他的文学史”。 读木心自己述作的文学史,好看 的地方恰恰是见解是他的。
6、木心:我从小就喜欢《诗经》,中国古代诗歌里面最好的就是《诗经》。《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脊梁,一直挺着,每个人都要引证,皇帝也得听《诗经》里面的,可惜好多都是未完成的。我前后想了50多年,想把《诗经》统一写成14行诗,但一直不敢写,因为都是已经死掉的语言。突然有一天,我梦到魁星用笔点自己的额头——那魁星并不是传统的姿势和模样,只是一温和的中年男性,醒来额头仍有痒意,于是尝试写了一首,然后就像疯了一样,如有神助,连续两个月就写好了。
7、通过这首诗大家也发现,这是一首很精美的小诗,讲述的是从前的事情,从前的人,从前的生活,从前的爱情。这些东西都和现在很不同,虽然很慢,但是却有着淡淡的感情在里面。其中我觉得最点题的一句就是: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8、木心的笔名来源,出自论语“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用他自己的诗说就是“木铎含心终不知”。
9、木心曾说,“不早熟,不是天才,但天才一定要晚成才好。”这说的也正是木心本人。大器晚成,在文坛一出现,就迥然绝尘,震惊世人。
10、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11、山民笑木心:“这傻子,不好好当少爷,非要跑来这冷清的荒山中受苦。”
12、卢:但似乎这样一种景观还很受肯定。不是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吗?北大新生报到时,一个新生请一个路上的老头儿帮他看一下包,等他办事回来发现这个老人还在帮他看包。过几天开学典礼时,这个新生发现这个帮自己看包的老头儿居然是鼎鼎大名的季羡林。
13、所以现在的这种社会历史的批评,形式主义的:新批评啊、叙事学啊、符号学啊,这些东西当然都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些丰富的养料,但是这个东西,一个是这种社会历史的批评,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到现在的文化批评,精致的马克思主义,到形式批评,完全地取代了真正的文学批评。而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如果我们读进去的话,确实可以从这个迷途上回来,这才是真正的看待文学的方式。虽然只是片言只语,但是太精彩了。
14、认识木心先生,是从听到《从前慢》这首曲词开始的。
15、王:不一样。所以木心为什么能抓住我呢,木心直接提到:我特别喜欢的、在乎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笔粗糙。他先做了个解释,他说,这个人哪有屠格涅夫那么悠闲啊,因为很穷啊,要还债,要吃饭,赶出来(稿子)之后马上要送到编辑部,要去印刷了。但是他说,陀氏的粗糙,是一种极高层次的美、是一种让人望尘莫及的美,就像汉家陵阙的石兽。
16、邱:能不能做是一回事,标杆还是不能丧失的嘛。
17、还有一点,读木心越深入,越让我学会冷静客观地面对一些问题。“基本的风度”,木心的读者是应该有的。
18、至于说木心的绘画,老实说,我不太懂,但是喜欢,不懂的喜欢,直观的喜欢。我的直观的感觉是,木心的那些风景画浩瀚又精微,而其中仿佛有一种气韵在流动。
19、木心:我写《上海赋》也是因为当时大家都在怀上海的旧,上海人在怀旧,港台人也在怀旧,还拍摄了很多关于上海的电影。但不是电影里那样,一副馄饨担,一部黄包车就是上海了。后来想想,我在上海也住了这么多年,我也知道上海啊,我看那些老洋房、大都市、车水马龙,那种浩荡温情,好像君临万物,心怀慈悲,又嘲笑又喜欢。就这一念,我开始写《上海赋》,好比一个悲剧演员在演小丑。我写到第六章的时候,就停下来了。现在缺三章,旧上海的黑社会和当代上海的全球化之梦,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还有论海派。可能过一段时间,还要继续写下去。
20、卢:完全混淆“判断力”和“创造力”的标准不同嘛。任何一个小孩子,都会说“这个菜不好吃”。难道你会反问“你做一道菜试试”
21、 羊城晚报:这让我想起董桥。先是说,你一定要读董桥;然后是,你不一定要读董桥;再然后是,你一定不要读董桥。现在我们谈论文学,是不是都特别喜欢捧杀和棒杀?
22、这里木心坦陈了自己的创作追求,他更愿意在虚实之间的摇摆中寻求艺术的真实。他的所谓“实”,即纪实、写实;所谓“虚”,即虚构、想象、创作。
23、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但是事实未必真的如此,但仅用来评价木心的文学语言还是合适,木心的文学语言既古典又现代,极美。而且木心人文艺术修养也很好,字里行间各种知识信手拈来,这一点的确有大师风范。
24、木心:你说“《哥伦比亚的倒影》读起来有一种蒙太奇的感觉”,你对了,很聪明。我是“小说的儿子”,又是“电影的儿子”,最欣赏的影片:《长日将尽》、《木鞋树》、《小河流过的地方》。
25、老先生一米九的身高,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知名作家里最高的。天津作家,还记不记得中学有篇课文叫《挑山工》?那就是冯老的作品。他有一本书我推荐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一百个人的十年》,作者讲述了一百普通人在那动荡的十年间的故事,完全记录讲述者的原话,没有经过修饰。
26、木心先生从街道、店铺、日色,车马、邮件、火车站、钥匙和锁,给人满满时代感。与如今一个愈来愈快速食年代的感受相比,从前的慢,成了一种恬静之美、一种从容的坦然、一种朴素的珍贵、一种生命的哲学。这正是现代人渐渐失却的东西。
27、反过来说,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怕被质疑吗?当然不怕,有价值的东西肯定是经得起质疑的。
28、记者:您的幽默感是天生的,还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相比较而言,中国人的幽默感似乎有些淡薄。
29、纵然文学界的评价之声褒贬不我们依然能透过一个个有力的文字、隔着时间长河与木心先生对望;我们依旧会默默感叹先生笔下“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等等惊艳的诗句;我们仍然怀有对他的敬畏之心,嘴角带笑地记下动人语句……
30、本书想做和能做的,就是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希望能大体不错地勾勒出木心前半生的生活轨迹,梳理出其与文学艺术从结缘到以此为毕生志业的心路历程。
31、因为一些原因,台湾的作家往往得不到大陆的认可,很多名作家在大陆的知名度也很低,当然,相信对岸也是同样的情况。白先勇是白崇禧将军的儿子。
32、 @李月亮(专栏作家):严重不同意。木心的主要成就不在诗歌,所以不该只读过诗歌,就下全盘的结论,否则就好比我只看过你照片,就说你人品不好一样。若文人气、才子气是文学的天敌,那什么是文学的朋友?这个社会已经够功利够世俗了,现在还要把文人和才子赶尽杀绝,不带这样的。
33、文革期间,有人让他写检查,他却将写检查的纸张偷偷省下来,写满了他的小说和散文。他前后写下65万字,层层叠叠的蝇头小楷几乎无法辨认,夜晚的时候还在纸上画出黑色的琴键,用这无声的键盘来弹奏莫扎特和肖邦。
34、木心的许多文字,似乎不是思考出来的,而是出于瞬间的体悟,灵光一闪,然后直接写下来的。这种文字具有顿悟式、直觉式的特点,因此极具穿透力与概括力。
35、认识木心先生,是从听到《从前慢》这首曲词开始的。
36、木心:难道我不知道《诗经》是不能动的吗?我写《会吾中》,几曾损及《诗经》一字,我是变奏、仿制。音乐上有“海顿主题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绘画上有“仿黄公望”、“摹倪瓒笔意”,毕加索把委拉斯凯兹的“宫女”重画成变形的摩登风调。《会吾中》文字是古典的,观念是现代的。
37、笔者一向认为木心一生的际遇与他的作品、尤其是与他内心历程的关系,比多数文学家来的更其紧密、幽邃、深沉,如果缺乏对木心生平及思想状况的了解,孤立地来解读其作品,多数时候会流于浅薄,至少无法抵达作者最真实的创作意图。
38、记得,有一位恩师,字写得刚劲有力,文笔隽永。毕业刚踏入社会的那段日子,每收读恩师或至亲好友的来信,无不如获至宝,一封封从抽屉拿出来,反复读了又读,有些情书直接放在枕边,睡前看了又看,哈哈。云中谁寄锦书来,那时的鸿雁传书,系一种满心欢喜的幸福!
39、整个《白鹿原》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说白嘉轩“腰杆子挺得太硬太直”,简单的几个字蕴含了作者对自己小说主人公那种复杂的评价。
40、陈丹青当年没有受到正规的大学教育经历,因画艺出众,在英语零分的情况下被录为中央美院研究生。去美国后,他与木心相识,几乎所有的精神启蒙、知识结构都来自于木心先生。陈丹青曾说:“我可以想象不出国,但无法想象出国之后我不会结识木心先生。”
41、诗歌的文字构成形式重要,所传达的美感重要,但是,诗人的人生遭遇、人格价值,思想境界同样重要。
42、此外包括笔者在内的研究者通过访谈和考证,也披露了部分史料和史实。这些文章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还原了木心某一时段的行止,但空白点太多,对于某一时段的处境亦缺乏立体的呈现。
43、木心:“新”就是“好”,这是19世纪以来的美学判断的最致命的盲点,其大足以笼盖全球。唯新论,新至上主义,我在《琼美卡随想录》里辗转批判过,全球沦入这一大荒谬,如中魔法,似受诅咒。我不是“五四”的延续或重现,“五四”是个不成熟的文化运动(其实是政治实验),在艺术上,哲学上,是一锅夹生饭。西方300年的文化科学,中国要在30年之间开花结果,本来就是无知的祸祟。如说将有人横空出世只手补天,我看不见得会出现这样的角色——历史,不是等待什么人,什么人就出来了,所以还是你的后一句对,“因为个体的创造而赋予文本以新的生命”(这个“个体”也只是可能性,没有必然性),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完全在于三大天才的降生(其实是4个),否则再有10个梅迪奇·罗伦佐也成就不了这个辉煌的局面,那末意大利必然要出“文艺复兴人”吗?不,毫无必然性,君不见现在的意大利只出时装、皮鞋、眼镜,“巨匠”不见了。
44、初闻《从前慢》歌曲旋律,就深深爱上!由木心先生《从前慢》谱写的曲子,能让烦扰、迷茫无助的心,慢慢舒缓释放。我常常喜欢一边做家务,一边播放,细细聆听,并一度把它设为手机来电铃声。特别系夜深人静或雨夜,我会把《从前慢》设置为单曲循环,百听不厌而陶醉其中。
45、 人说难得糊涂。我以为人类一直糊涂。希腊神话
46、 羊城晚报:有喜欢木心的人认为,他的魅力在于他的“自成一家”,他太特别了。甚至还有观点认为,说我们都不配读木心。你认为木心的文学价值何在?
47、我不是文学研究者,也不是专业的文学评论家。但我知道,木心已发表的诗歌和散文让我看到了当代文学的另一种可能,从那些被文学史尘封进博物馆的文字中,木心帮我们攫取了精华,让我们读到了一种崭新的诗歌形式,一种美感……,也帮助缺乏文学贮备的我们,爱上文学,打开更为丰富广阔的文学世界。
48、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木心因病逝世,享年84岁。
49、“木心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他的小说很早就碰触西方现代小说常探讨的议题,包括辜负、遗憾、忏悔及追忆,也讨论人如何站在现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严。”
50、Timewasslowerinthepast,
51、他这种调侃其实给我最大的一个启示,我觉得我还是愿意用一个词,就是一种“风度”,这就是我觉得陈丹青为什么痴迷他的原因。其实陈丹青这种人,很屌的人嘛,很屌的人也是想找个依靠的。我想他在木心身上找到的,就是一种“精神父亲”的感觉。所以说文化的传承是要有一种示范效应的。我们现在有一句话叫做:三代才有贵族。
52、萧统对陶的误解,除了木心说的,还有他对陶渊明写的《闲情》赋的误解。萧统说:“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他认为是此赋没有讽谏,是以没有写作必要。
53、木心:比较起来,三者中诗歌是我最喜欢的。我有五六本诗集,还有很多没有发表的作品。
54、20世纪中国画家中,画作第一个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美国耶鲁大学也收藏有他的33幅水墨画。△木心美术馆
55、这其中包括木心还有大量遗稿等待整理和出版,特别是木心美术馆内收藏的档案文献尚未公布,埋藏于茫茫故纸堆中的早期史料有待深入挖掘,其在海外的行踪事迹也需要有心人的探访与打捞。而木心与师友间的来往书信亦十分丰富,至今没有被集中收集、整理和出版。这些都是撰写木心传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