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狗也写得很好。这条狗是这一家的成员之它参与了他们的全部生活,全部的命运。一条懂事的、通人性的狗。——沈从文非常善于写动物,写牛、写小猪、写鸡,写这些农村中常见的,和人一同生活的动物。
2、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10)
3、会过去的,就会过去的。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悲伤,我们的负罪。
4、自杀获救,他开始重新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从呓语狂言中回转过来,重新凝聚一个坚韧的自我。
5、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6、沈从文先生对文物、史料的研究兴趣很早就已经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了文物研究、宣讲的工作中。(沈从文的作品)。
7、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4)
8、大动荡即将到来,辰河流域这小小的水码头也如同残照,散落着最后的安静宁和。
9、《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由商务印书馆于2011年12月1日 出版的一本介绍中国古代服饰的图书,作者是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中国文学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系统考证中国服饰文化的学术专著。(沈从文的作品)。
10、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11、《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沈从文散文选》《不知为什么忽然爱上你》
12、《友情》《时间》《月下》《 沉默 》《遥夜 》《白云》《跑龙套》《云南看云 》等
13、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14、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
15、《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湘行散记,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出过很多单行本。
16、毕竟“真的历史是一条河”,是他放不下的“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17、先从天光云影草木荣枯中,有所会心。随即由大好河山的丰腴与美好,和人事上无章次处两相对照,慢慢的从这个不剪裁的人生中,发现了“堕落”二字真正的意义。又慢慢的从一切书本上,看出那个堕落因子。又慢慢的从各阶层间,看出那个堕落传染浸润现象;尤其是读书人倦于思索,怯于惑疑,苟安于现状的种种,加上一点为贤内助谋出路的打算,如何即对武力和权势形成一种阿谀不自重风气。这种失去自己可能为民族带来一种什么形式的奴役,仿佛十分清楚。我于是渐渐失去原来与自然对面时应得的谧静。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谁呼喊。
18、这本书中的“乡下人”是一个感通人物与人性的媒介性概念,没有任何蔑视意味。它标识出一种地域性(湘西)的身份(苗民),可以理解为与不断变化的“城里人”相对应的概念。沈从文常说,自己为乡下人身份而感动,他们老实淳朴,待人热忱而少机心,比大都市中人更可信赖。南朝诗人谢庄《怀园引》诗曰:“登楚都,入楚关,楚地萧瑟楚山寒。岁去冰未已,春来雁不还。”这寒意是南渡之人的怀乡之情(nostalgia),也是一种心灵温度。楚地苦寒,火麻草、虎耳草、断肠草有毒,“条条蛇都咬人”。湘西山高水急,林密雾多,浸润游侠精神与传奇志怪气氛。湘西亦多味,“有桃花处必有人家,有人家处必可沽酒”。人人洁身守法,像苗人水手的“原人性情”,“老实、忠厚、纯朴、戆直”。木竹环伺的乡里村寨,山歌喂养的灵魂,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轮回的水车,便是沈从文的乡下人世界。
19、比如端午之前,翠翠和祖父商量谁去看龙船:见祖父不再说话,翠翠就说:“我走了,谁陪你?”祖父说:“你走了,船陪我。”翠翠把一对眉毛皱拢去苦笑着,“船陪你,嗨,嗨,船陪你。爷爷,你真是,只有这只宝贝船!”
20、沈从文的主要作品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21、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22、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先生爱祖国、恋故乡,时刻关心国之安、乡之勃兴、民之痛痒、人之温爱,堪称后辈学习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远怀念。 (15) ——凤凰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二年清明立
23、沈从文代表作《边城》一般人都读过。每个人各有自己的理解。《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一系列作品,描绘了一片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人性世界。
24、沈从文除了是文学家之外,还是著名的文物,考古,美学家。《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5、《唐宋铜镜》是1958年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编者是沈从文。图册选编了唐、宋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铜镜图片931幅,同时,自战国到隋代有代表性的铜镜和唐、宋各代铜镜的摹绘图与拓片,也选编了72幅,作为附录。书前有《题记》一篇。
26、《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湘行散记,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出过很多单行本。
27、https://baike.sogou.com/v716032htm?fromTitle=%E6%B2%88%E4%BB%8E%E6%96%87%E4%BB%A3%E8%A1%A8%E4%BD%9C
28、沈从文和高韵秀(笔名高青子)的相逢和相识,极具有戏剧性。当时高青子是熊希龄的家庭教师,沈从文有事去熊希龄在香山的别墅,主人不在,迎客的是高青子,双方交谈,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7) 一个月后,他们又一次相见时,沈从文发现,高青子的装束有意模仿自己的小说《第四》里的女主人公,两人开始更多地交往。此后,抗战期间,两人同在昆明,交往的机会更多。沈从文备受争议的作品《看虹录》,可能就与这段情愫有关。但最终,两人的关系没有一直维持下去。高青子就像一颗流星在沈从文生命的天空划过。 (8)
29、其实,沈从文对工艺美术及杂文物的爱好早已有之。《从文自传》中便写到那个湘西少年还在做小书记时,是如何对古书、字画、碑帖感到好奇。抗战后寓居云南期间,他更是留心于漆器、刺绣等多数人所忽略的东西。
30、乡下人之于沈从文,不是叙事技巧或声口,而是锐利的“官能”。直心与憨气为作品注入临渊观水的凝视力量:一是角色落差。比如《长河》中写“父母官”逻辑像一种寄生物,不停地寻找宿主,几经翻新之后便成了“登了报,不怕告”的新式样。来到乡下人面前的不是“德先生”“赛先生”,而是“从文明地区闯到乡下人中间的新吸血鬼”,是“五老爷”“阎王”这样的角色。二是身份落差。狩猎性暴力在湘西盛行,乡下人被降格为动物身份,而手握权柄者却以法政之名升格。他们的人性为身份覆盖,成为推动程序运转的“部件”,因而从法律后果甚至道德后果中脱身。三是心理落差。当时最富于“秩序性”的理论莫过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说,新旧秩序的较力在制造苦难的同时,也撕扯着乡下人的心灵。沈从文从浸润“旧俗”的湘西来到都市,转过头来看那里的生活,不能不感到痛苦。《新与旧》《菜园》《丈夫》《贵生》《菌子》《小砦》里表现了这种痛苦。他说,我想写雷雨后的《边城》,接着写翠翠如何离开她的家……
31、内容介绍:小说描述了当时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人们,连远离城市文明的乡下苗人都不能幸免,表达了对社会现实愤慨和抗议,那正陷于破产、绝望、挣扎于死亡中的"长河""世界,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如司马长风所说:"如果说《边城》是散文诗的画卷,那么《长河》不仅具有这些,而且还可以听到时代的锣鼓,监察人性的洞府生存的喜悦,毁灭的哀愁,从而应现历史的命运。"
32、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33、《记胡也频》《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
34、全文的最后,更是一个精采的结尾: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七万字一齐收在这一句话上。故事完了,读者还要想半天。你会随小说里的人物对远人作无边的思念,随她一同盼望着,热情而迫切。
35、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36、首先要有一颗仁者之心,爱人物,爱这些女孩子,才能体会到她们的许多飘飘忽忽的,跳动的心事。
37、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38、这是夏季的白天。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嘘!”转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这是夏天的夜。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杯子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朱红筷子……这是多么热烈的颜色!
39、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40、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
41、当他到康村时候看到自己的钱完好无缺才放心,然而只是有人报告说有人死了,他匆忙赶回来,才知道八牛已被水淹死,这一次在赔本意义上告了结束。
42、《记胡也频》、《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沈从文散文选》、《不知为什么忽然爱上你》。
43、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44、《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由商务印书馆于2011年12月1日 出版的一本介绍中国古代服饰的图书,作者是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中国文学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系统考证中国服饰文化的学术专著。
45、他今年春节,温读了沈先生的小说,一边思索着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生命?他的意思是说:为什么沈先生的作品现在还有蓬勃的生命?
46、复制淘口令:¥qlpvXe6Vkr7¥,打开天猫即可购买签名钤印本
47、我总是以为自己是会对流失的时间和往事习惯的。不管在哪里,碰到谁。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48、从此,沈从文再也离不开历史博物馆了。他用和写小说同样的热情与“笨功夫”抹去一件件文物上的尘埃,还原出它们背后的故事与“人的创造”。因为在他看来,物始终与人紧密相连,花花朵朵、坛坛罐罐的背后,是真实的生活与生命,是比文字更博大的活的历史。
49、《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湘行散记,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出过很多单行本。
50、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己任。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3)
51、沈从文笔下“无呆相”。《景德传灯录》有一则禅宗公案:庞蕴居士初见马祖,开口便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向前踏一步,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思想的机锋不宜说破,人要自悟,要访师拜师,要“行脚”,在刀山剑树中或迷,或悟,如此才亲切明白。所谓公案,是不愿对“大问题”表态的意思,敲在头上的棒喝故事大多与“公”无关,而是描摹不同问答状态的个案,即“私案”。以此推之,沈从文的小说是每个与山水为伴之人的生生死死,这些“私案”扩散开来,便是湘西的大小“公案”了。在70余本“语带机锋”的著作中,沈从文时而转身,时而分身,几乎跨越了所有年龄,所有身份,所有性别。他是伍娘,桂枝,三宋妈,王嫂;他是樵夫贵生,侦察兵熊喜;他是老实人自宽,他也是山大王刘云亭;他是他的母亲,妻子,孩子;他是转过身谦卑面对云麓大哥、四处寻找九妹的那个人;他是他生活的时代,也是他出生的那个国度。
52、《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湘行散记,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出过很多单行本。
53、我近来正在一种逃遁中生活,希望从一切记忆围困中逃遁。与其尽回忆把自己弄得十分软弱,还不如保留一个未来的希望较好。
54、2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55、在一雷雨天,老船夫去世,顺顺与老船夫生前老友杨马兵安葬他,之后让杨马兵暂时接替老船夫。
56、20世纪20年代初,沈从文开始从事文学创作,重要的短篇小说集有《龙朱》、《旅店及其他》、《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等;中长篇小说有《边城》、《长河》等;此外,还有散文《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烛虚》等。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57、沈从文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家之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著名的文化史专家,他不仅在小说、散文独树一帜,对服装、艺术的研究,也是精通、博大,他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都成为学服装设计的教课书,足见他的专业和学术的地位。他的语言丰富、饱满,充满质感,他的小说始终充满着湘西独特的乡土情怀,让读者处处能感受到他思想的光芒和浸润,作品中凸显人性的美好和善良,是他永远的主题,他是一位纯粹的文人,是一位为时代,愉悦心灵深处的伟大作家。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抒情方式,永远值得后辈学习。他的小说集、散文集、学术专著等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他的《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
58、有人说《边城》像一个长卷。其实像一套二十一开的册页,每一节都自成首尾,而又一气贯注。——更像长卷的是《长河》。沈先生很注意开头,尤其注意结尾。他的小说的开头是各式各样的。《边城》的开头取了讲故事的方式: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小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样的开头很朴素,很平易亲切,而且一下子就带起全文牧歌一样的意境。
59、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60、我有一次在沈先生家谈起他的小说的结尾都很好,他笑眯眯地说:“我很会结尾。”三十年来,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很少被人提起(这些年他以一个文物专家的资格在文化界占一席位),不过也还有少数人在读他的小说。有一个很有才华的小说家对沈先生的小说存着偏爱。
61、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62、小说富于意义,并不是因为它时常稍带教诲,向我们描绘了某人的命运,而是因为此人的命运借助烈焰而燃尽,给予我们从自身命运中无法获得的温暖。吸引读者去读小说的是这么一个愿望:以读到的某人的死来暖和自己寒颤的生命。
63、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64、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