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就是朱元璋对刘伯温采取的第一招,降低地位,刻意压制。02坐山观虎斗按理说,刘伯温得到的奖赏远远不如他的功劳,他应该意识到了朱元璋对自己的忌讳,此时最聪明d的做法应该像张良一样,既是的选择功成身退,远离朝堂,远离权力中心。可是刘伯温偏偏没有这样做,他反而想要通过争权夺利来夺回属于自己地位。
2、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十九日。谢恩,辞奉天殿,再于奉天殿御道东边面见。你每回去,行着好勾当,休污了父亲的好名。你休道父亲吃他每蛊了,他只是有分晓的,他每便忌着他。若是那等无分晓的呵,他每也不忌他里呢。到如今,我朝廷是有分晓在,终不亏他的好名。你每大的教着那小的,学着父亲每行去。(刘基生平简介)。
3、可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先生多疑了”,就这样,刘伯温明白自己在劫难逃,干脆就不逃了,把药全吃了,安安心心在家等死。从开始吃药到去世只有三个月时间。可见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官方看法,普遍都认为刘伯温之死肯定和朱元璋有关,那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刘伯温出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死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享年六十五岁,在古代平均年龄可能不到五十岁的情况中(排除了战死、早夭、获罪被杀这些),刘伯温的寿命其实还是过了及格线,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了,朱元璋也只比刘伯温活多五年而已。
4、刘伯温以屈原、贾谊自比:“上壅蔽而不昭矣,下贪婪而不贞”,“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元朝官场黑暗的不满。
5、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晴,早朝奉天殿,再于武英殿面见。这刘伯温是个好秀才,吃胡、陈蛊了。那胡家,吃我杀得光光的了。
6、后来成为开国大明朝朱元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7、陈胜华认为,刘伯温传说具有流布广泛、数量众多、传承久远的特点。(8)
8、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
9、(5)雾满拦江《〈烧饼歌〉中的历史》,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0、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在我国民间流传着大量刘伯温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神奇传说,刘伯温的名字与诸葛亮一起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当然传说与史实还是有所区别的,历史上真实的刘基,虽说不如传说的那么神奇,但作为儒家士子,刘基在立德立功立言多方面皆有杰出建树,也备受后世赞誉与景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考察刘基的生平与作品,其清廉爱民的为官思想与实践,尤其值得我们发掘、借鉴与弘扬。
11、执教格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悉心灌溉,静候花开。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
12、从刘基故居处往里走,走不多远,便是武阳书院。书院位于武阳中村水井后,设立年代无考。刘耀东在《南田山志》里对此也曾有记录:按《明代遗编》载,“武阳中村水井后书院基,东至水井后路直入,南至刘浩舍人墙,西北并至人行路,此段系大三分之业”云,下署名“永一官人、永七中丞、永十镇抚”。永七即诚意伯,永十为诚意伯弟升,字伯演,官陕西镇抚,永一当为诚意伯兄舒,字伯洋。书院仅载地基,又曰“大三分之业”,是书院必诚意先世宋元时所立。
13、刘基得罪过不少淮西朋d的人。在明朝创建的时候,刘基但任的是御史中丞。在担任御史中丞的过程中,他执行法律十分严格,当时的中书省都事李彬因为贪污受贿,被刘基顶上,但是左丞相李善长包庇,李善长让刘基先缓缓再说,但是刘基直接上书朱元璋,最后斩了李彬,从此刘基和李善长结怨。李彬被杀之后,怨恨刘基的人开始向朱元璋告状,很多人进献谗言,刘基最终顶不住压力,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
14、对于当朝的法律,刘伯温自己的见解,他意识到了法律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要相对宽松制定法律,但是绝对严格的执行法律。刘伯温的法律思想当时封建社会"人治"法律的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于后来社会法律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15、(16)毕英春、胡一华《刘基与朱元璋》,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16、松阳这次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所以我们南田总会很重视,非遗传人刘一侠先生带着大批人过来帮助松阳举行第一次祭奠,今后我们还要继续,这个活动今后还要做的更好,要跟当地的旅游结合起来,希望我们的宗亲能够跟当地的畲族兄弟,和睦相处,共建美好的家园。
17、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市),国号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8、刘伯温的病之后越来越重,甚至到了无法自由活动的地步。于是刘伯温决定返乡,儿子刘琏陪伴着,还有朱元璋的特遣人员护送。回到家后,他拒绝了乡里人找来的一些药材,只是吃些东西维持基本的生活。没过几天,刘伯温觉得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便向两个儿子交代后事。最终刘伯温还是逝世了,享年六十五岁,葬在乡中。刘伯温的毕生成就刘伯温在追随朱元璋、在辅助朱元璋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朱元璋评价他:"(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作为国家的谋士,他具体有什么贡献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9、老胡是老朱的必杀对象,即使没出现涂节反水事件,单凭老胡一条“谋反”罪,老朱就够杀他了。既然有反水事件可借,老朱就不妨拿来一用,既可给老胡多安条谋杀忠良罪名,又能给自己减轻不少心理压力,或洗脱无故杀人嫌疑,也许还能俘获人心。
20、刘基为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青田县在元末属江浙行省处州路今浙江丽水,东临温州路今浙江温州,境内多山。南田山在青田县城南一百五十里处。
21、(1)周文锋主编《刘伯温传说集成》,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2、刘伯温传说塑造着刘基形象, 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刘伯温形象, 这个刘伯温形象有别于历史上的刘基形象, 是民间的、 大众集体创作而成。 无论是历史上刘基形象还是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形象, 都共同构成刘基文化的重要内容。
23、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24、总的来说, “刘伯温传说” 具有神奇性的特点, 其数量和种类极为丰富, 以至于形成了众多的传说圈, 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华人聚集的地方都有流传, 这在历代有关历史人物的神化传说中是不多见的; 其内容基于刘基生活与为官地的远近, 也呈现出虚构程度的不同; 而其传承之久远, 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在民间的地位以及老百姓的众多良好意愿。
25、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26、汪胡两案发前,世上没有中毒之说。从刘基去世到汪胡案发,中间约有四年半时间,均未发现有刘基中毒的任何信息记载,在《太祖实录》里甚至连名字都没提到过一次。
27、刘伯温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闻刘伯温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28、铁铉,字鼎石,邓(今河南邓州)人,元代色目人后裔。明朝初年名臣,洪武年间,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后人尊敬其忠义不屈,在各地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加谥号忠襄。
29、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30、刘基,字伯温,明朝人,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青田县在元末属江浙行省处州路,东临温州路,境内多山。元至顺年间举进士。
31、刘伯温自幼是聪明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熏陶之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精心研究颇有心得,刘伯温的记忆力是非常之好,读书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是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
32、武阳作为刘基故里,总有人慕名前往。现村中仍保留有刘基故居、武阳书院遗址、天葬坟,及后辈为追思刘基而建筑的施茶亭等。对于武阳,多年来,我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一次又一次前往。
33、执教格言: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34、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35、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将领。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
36、此时,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南京(当时称南京为钟山)。朱元璋意犹未决,刘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见地,遂召入内室与之决策,刘基以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
37、郝兆矩与刘文锋合著的《刘伯温全传》中认为“以(刘伯温)这样的才学渊博而宦途坎坷, 在明朝开国的不寻常背景里, 最易滋生谣言将其逐渐神化。”高寿仙认为刘基确实精通天文星相之术, 自身也深信天人感应之说,加之官方史书和民间野史的神化, 使刘基逐渐走上神坛。 (18)但这些作品对刘伯温传说尚缺乏系统而有深度的综合研究, 且对口头流传的刘伯温传说重视不够。
38、刘刚在《刘基之神化》一文中指出, 其幼小就有超人的智力, 其料事出奇,以及一些神奇的民间传说如“诞生奇闻”、 “白猿洞得兵书”、 “预言抗战必胜”等后人的附会是刘基被神化的原因。(17)
39、(6)蒋星煜: 《朱明王朝神化刘伯温的历史过程——兼谈〈烧饼歌〉产生的几何轨迹》, 《杭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40、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41、为了让这些神话变得更丰满,朱元璋进一步将“刘邦与张良”的故事也搬了过来,而刘基曾仕元,在江浙名声甚大,当时流行谶纬之学(一种迷信),刘基恰好是此中高手,种种因素,使他最接近张良的角色,恰好能衬托朱元璋真命天子的形象,而刘基也善于就坡下驴,经常编造一些天象的吉言给朱元璋打气
42、朱元璋的心很虚、很虚。老朱虽然杀了汪、胡、陈、涂等人,并基本坐实了毒案,但毕竟“坐实”的理由很不充分。别说让他人相信,就连他自己可能也不信。于是,他一定会开动舆论机器宣传,不但与刘璟私人谈话时多次反复地讲,而且还当着宋濂、章溢、叶琛、胡深等人儿子的面讲,这就是他心虚的表现。
43、各种版本的刘伯温传说在刘基在世之时就已经产生, 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时间。此外,刘伯温传说的流传渠道也丰富多彩,既有历史文本记载,也有民间百姓的口头流传, 还有以传统风俗为载体的流传。
44、于2011年7月由温州市民政局核准登记成立,业务主管是温州市社科联,挂靠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非盈利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邀请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南京大学周群教授、丽水大学吕立汉教授等为顾问,现有研究会员93人,理事31人。刘基文化研究会将弘扬刘基文化发展,弘扬刘伯温文化和传统文化为己任,把传统文化化为人文精神为使命,促进区域文化品牌建设,积极为温州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添砖加瓦。
45、天生的禀赋跟后天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瞩目,他的老师曾经对刘伯温的祖父说道:他日这个孩子定当光大你家门楣振兴你刘氏家族。
46、洪武十三年正月初二日,《实录》:“甲午,御史中丞涂节,告左丞相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及前毒杀诚意伯刘基事。命廷臣审录,上时自临问之。初,自杨宪诛,惟庸总中书之政,以上信任之重也。专肆威福,生杀黜陟,有不奏而行……。诚意伯刘基,亦尝为上言,惟庸奸恣不可用。惟庸知之,由是怨恨基。及基病,诏惟庸视之,惟庸扶医往,以毒中之,基竟死,时八年正月也。上以基病久,不疑。……朕不负惟庸辈,何得至是!命群臣更讯。惟庸辞穷,不能隐,遂吐实。”
47、刘伯温因为劳碌而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得知后便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他。但是并没有起效果,反而让刘伯温更加感觉到不适、痛苦不堪。之后刘伯温带着病去觐见朱元璋,婉转说了这胡惟庸带御医探望他,和服食御医开的药后更加糟糕的事情。朱元璋听后,只是简单地说了些安慰话,让他好好养病。这让刘伯温感觉到十分的心寒。
48、对此传说,刘基二十裔孙刘耀东在《南田山志》里也有记载:“宋武僖王刘光世子尧仁自临安徙居丽水竹洲,尧仁子集欲卜迁,祷于丽阳山神,梦见执羊头而舞者,旋游南田山,上岭至一处,问地名,或告曰“武阳”,恍然悟梦所示舞羊,遂自竹洲徙居此。集生宋翰林掌书濠,濠生元太学上舍庭槐,庭槐生遂昌教谕爚,爚生明诚意伯基。世称武阳为诚意伯故里。
49、陈胜华认为刘伯温传说的形成过程, 即民众对刘基不断解读的过程, 传说形成的历史, 即民众的思想观念、 情感的演进史。 他认为刘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是集道德、功业、文章于一身的“三不朽”伟人,具有很大的权威性;而刘基作为王佐帝师的特殊身份,以及朱明王朝对刘基的待遇不公, 激起了人们对刘基的怀念之情和不平之鸣是刘伯温传说盛行的主要原因。 但他也不否认上层社会为了神化朱元璋从而神化刘基, 刘基族人为了其家族利益从而神化刘基, 对刘伯温传说的影响, 只是认为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20)
50、 1346年(至正六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51、 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52、 刘伯温,名刘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他的《郁离子》是一部寓言故事兼杂议性质的书,其中又以寓言故事为主。其中的许多寓言还教人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批评、讽刺错误的思想言行,充满生活的哲理。
53、但事实上,刘基在明王朝建立中功劳不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6人,封侯者28人,其中并无刘基,后来他只是被封了个象征性的“诚意伯”。
54、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55、刘基,字伯温,他是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明朝的第一谋士和开国功臣。
56、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
57、刘伯温传说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伯温传说数量之多, 流传之广在民俗文化中是非常突出的, 目前研究人员收集的刘伯温传说近300个,本文从刘伯温传说特点、成因以及现代价值三方面作一探讨。
58、刘伯温的传说具有神奇性的特点。 陈文新认为在中国文化史上, 无论是作为谋略家, 还是文学家, 刘基的成就都是卓著的, 排除民间对其业绩的夸张、 神化部分, 他仍是一位第一流的人物。 在文人笔记中对刘基的神化屡见不鲜。 至于民间的种种传闻及白话小说, 其渲染更是匪夷所思。 而作为读者,一般不会深信这些故事,但在感觉中却会自然地把刘基与“神奇”二字联系在一起, 这不利于对刘基的真正了解。 就其基本倾向而言, 刘基思想属于儒家范畴,刘基对天神相助之类的说法采取的是排斥态度。(7)
59、洪武十二年十二月,《实录》:“至是,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废兴,遂贬居海南。”
60、(21)陈松林《刘伯温传说生成原因和衍生过程探析》,温州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