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
2、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5、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6、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治国之道名言)。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9、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老子名句
10、“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陈鼓应)这几个词最为人们所喜欢所熟知,原因可能各种各样,但有一种可能大概是因为他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界总是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悟到。相信这一点,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11、老子反反复复、从各个方面说明这个道理。老子说,水往低处流。下流、低洼的地方,是人们讨厌的地方,但也是万物归附的地方。到了下流和洼地,物就安静下来。所以安静是万物的归宿,是万物最适宜的状态。天下的事物,变化纷纭,到头来都要归回它们的出发点;归到出发点,就安静下来。所以安静最好,它是动的主宰。人们应切实坚守着安静,不可轻举妄动。这叫作“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
12、“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傅佩荣)这句话老子也重复过,可见他很看重这种与世沉浮的生存姿态。我们说“与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实际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们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来罢了。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13、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5、《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16、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48)
1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0、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1、佛家讲菩提心,佛菩萨慈悲爱人,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天下众生,自己没有想要一点好处。既然他什么都不要,别人还和他争什么?他本身就是空空无己,你怎么与“空”争?世人之所以有烦恼,有痛苦,有失败,是因为你有所求,有所执着,想抓住点什么,想得到点什么,如果你什么都不要,什么都舍出去,自然别人也和你争不起来了。
22、语出《老子·第四十五章》。刚正的人看起来就像是会拐弯的,灵巧的人们看起来却显得有些笨拙,语言犀利的人看似是木讷。
2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4、能战胜别人的人,自然是比较有力量有能耐了;但要是能够战胜自己,那才是真正的强者。其实争强好胜,和别人攀比逞能,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人最难能可贵的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提升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强者。
25、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玻夫唯病病,是以不玻
2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27、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3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3、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3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5、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老子要求摒弃文明,返璞归真,同时也是走向浑沌无知。
38、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3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2、但现实来看,没有哪个君王真正能够得道,故而老子又从反面提出告诫,他说“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真正得道的君王都是遁形于大道之中,默默对天下施以“道”用,他自身高到人们根本意识不到的程度。
4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46、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7、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49、“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5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1、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5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表现出单纯,执着于朴素,减少私心,去除欲望)––––––中国人对“私”、“欲”斩尽杀绝,西方人对“私”、“欲”正确引导,建立起市场经济。
54、祸患和福报是同时存在的,福报中往往潜藏着祸患,祸患中也隐藏着福报。
5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56、即使在今天,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带来了许多弊病和社会问题,但是人们还是要拚命地发展科学和技术。特别是我们国家,更是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立国之本。因为科技是力量,是富足。在争取力量和富足的竞赛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一个国家甘于落后。现在如此,老子当时也是如此。
57、“欲不欲”故能“不争”。无所屈挠之刚强者,欲不欲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5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5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6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6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