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少而宠多者讥,才下而位高者危,无大功而有厚禄者微
2、注: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不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3、“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名言名句以及道理)。
4、“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
5、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7、老子名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老子名言名句以及道理)。
10、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
1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13、(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14、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5、狂风骤雨往往都不会长久,做事、学习、修行都是这个道理,不能因为一时兴起而做事,结果兴趣来得快,去的也快,注定做不好事情,只有持续地努力,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1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17、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18、(翻译讲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19、老子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1、(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22、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防微杜渐。
23、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2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5、(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2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7、(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2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老子要求摒弃文明,返璞归真,同时也是走向浑沌无知。
2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0、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道德经》
3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32、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4、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后句)
35、(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36、能战胜别人的人,自然是比较有力量有能耐了;但要是能够战胜自己,那才是真正的强者。其实争强好胜,和别人攀比逞能,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人最难能可贵的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提升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强者。
3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8、(感悟)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39、老子名言: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4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1、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42、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4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44、“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傅佩荣)这种解释似乎有点违反我们的常识,但若不拘泥于习惯的话,我们似乎感到其中也透着鲜活的气息。一个人不断地去追寻某个东西,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入,越来越专业,但他的兴趣和知识也就越来越集中,那么他所关注的范围相对来说就比较狭窄了。若我们承认知识是无限的,那么那有限的精力该如何分配?或者问一声,我们当前追求什么最合适?专业就是最好吗?专业就能代表我们前进的方向吗?
45、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46、大丈夫应当立身敦厚,不居于轻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47、金玉满堂,家财万贯,如果不懂得低调从事的话,就很难守住了,一方面是外人垂涎,另一方面是自己和子孙,容易“富贵而骄”,骄奢淫逸,就给自己的家族埋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得比较完美了,就要懂得功成身退,这样才能善终,亢龙有悔,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48、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陈鼓应)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但如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
49、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时,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傅佩荣)同样这也是老子阐述治国之道的话。将大道理变成小道理,“死”是人人畏惧的,是人生存的底线,可以绝境中必须面对的。一旦天天面对这个绝境,便不复畏惧,死不再是人们的不可逾越的底线。也就是说,不要时时挑战他人的底线,也不要轻视别人的底线,否则您的自大将使您自己毁灭。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0、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5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52、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53、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不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54、自古至今,未有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55、(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56、自古至今,未有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57、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经》
59、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6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6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道德经》
62、(感悟)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63、(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64、(翻译讲解):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6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66、注: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67、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68、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69、“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养了万物,但不居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国人的保身之道。说明人治社会是多么的凶险和莫测。
70、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