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让一个闯祸的孩子心甘情愿的主动认错。
2、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再去批评孩子,无异于是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只会是不近人情;孩子呢?可能因为害怕,出于自我保护,可能会说谎、狡辩,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3、陶校长滿意地笑了,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男孩手握四颗糖,眼神里充满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
4、很多时候,和风细雨的教育反而比雷霆万钧的方式更有力量。我们常说好的教育“润物细无声”,也许说的就是陶行知先生这样的教育吧。
5、若内心没有杂质,四块糖,加上连三分钟不到的时间,就能进行一场伟大的教育,反之,则多长时间都不够用。
6、这并不是糖的魔力,有时候使用温柔的手段也能起到雷霆的作用,这就是宽容的力量。(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启示)。
7、陶校长真不愧为著名教育家,从“四块糖”使男生认识到错误,使男生以后遇到事情的时候,想想对不对得起陶校长的那“四块糖”啊!
8、陶行知不愧为著名教育家,他的“发糖教育法”,也成为中外教育史上的经典范例。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其有什么理由,也属严重的违纪行为。但陶行知却“发糖”以奖励,而且不是一块,是四块。而仔细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两点奥秘。
9、没发泄完的愤怒、错误行为的自责、面对校长责问的恐惧、同学们即将看笑话的羞愧、还有可能找家长的担忧,这些能量包围着男孩,不停旋转,形成强大黑洞般的引力波。(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启示)。
1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错误不可怕,要勇敢地承认并改正错误。我要做个诚实守信、勇敢自信的好孩子,长大后做一个像陶行知一样有好品德的科学家!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2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11、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是啊,哪个孩子不犯错?哪个班没有“问题孩子”?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由于心理、个性、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总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记得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要用放大镜把别人的优点争取来,不要用显微镜去观察别人的缺点。”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长处,不要斤斤计较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学习好、行为好、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只是他们缺少了一份自制力和恒心,经常受批评,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所以,负有教书育人责任的我们,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去爱护,去关心,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找回信心,重新认识自我,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12、“南风效应”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故事,寒冷的北风与温暖的南风决定进行一次风力的较量,它们比赛的内容便是谁能让人们脱掉大衣,北风妄图利用自己寒风的凛冽把人们的外衣吹掉,但是北风却没有想到,受到寒冷侵袭的人们把衣服裹得更紧了。而南风却恰恰相反,它为人们送来了温暖,这种温暖使人们主动解开衣扣脱下了大衣。
13、妈妈说:只要你愿意改正,还是一样爱你。………
14、四颗糖的故事启迪我们,要善待孩子的过失,努力克服教育过程中的简单粗暴,用教育的艺术与智慧去开启孩子的心智,促进自己的生命成长。
15、有一次陶行知看见一个叫王友的孩子,正用土块砸同学,就制止了他,跟他说:“王友,你放学后到校长室来。”放学后陶行知从外面办事赶回来,王友就在校长室门口等着两位。陶行知把他叫进校长室,从兜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准时来了我迟到了,所以我奖励给你一块糖。”王友接过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说:“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用土块砸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就接过糖。陶行知变戏法一样又掏出一块糖,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所以我再奖励你一块糖。”话音还没落,王友就捧着这三块糖哭了,他没有想到陶行知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他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对他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听完以后笑了,又掏出一块糖,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再奖你一块糖。”然后告诉他现在我的糖没了,咱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16、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每一个成年人都明白信任对自己的重要,有人甚至把信任看得比生命都来得可贵,可实际上,孩子对于信任的企盼不会比成年人少,甚至有时他们比你更渴望得到大人尤其是老师对于他们的信任。
17、 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18、俄罗斯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布达林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认为可以往一个盖着盖子的瓶子里灌水吗?”的确,训斥、向家长告状这类粗暴的举动都不是拨动孩子心扉的办法,只有想办法如何旋开“瓶盖”,将关爱、宽容的清泉注入孩子的心田,才能收获孩子良好的行为,才能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成为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伙伴,父母口中的好孩子。
19、陶行知先生以“发糖”为奖励,而且这四块糖有着的宽容之心,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有什么理由,也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正如结尾: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学生的人生之舵。
2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现象。教师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学生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他能够认识到错误,勇于改正错误,他就是可造之才。如果动辄横眉冷对,大发雷霆,这样不仅“熄灭”了学生心中已存的悔意,而且产生了对老师的逆反心理。
21、但是,如果家长选择像“南风效应”中那样,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那么在沟通问题时孩子往往更容易敞开心扉,更愿意接受家长的意见。
22、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23、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24、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25、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拥有一颗对“问题学生”的爱心,两位校长处理方式虽然是一热一冷,但都包含了对“问题学生”的爱。
26、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批了。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27、陶行知先生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巧妙激励,用四颗糖化解了孩子心中的愤怒、自责、恐惧和羞愧,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孩子。
28、 看到学生做错事情,他也没有骂他,也没有教训他,完全用德行去感化,让学生自动忏悔,自动承认做错事情。校长奖励学生,学生真的回头,真的改过,这个力量太大了。如果校长发一顿脾气教训他、惩罚他,怨恨在心,严重的那生生世世都不会忘掉,这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麻烦可大了。校长有智慧,不骂他,不责备他,他承认有过失,马上奖励他,送一块糖给他吃。短短的十几分钟当中,学生四种表现的态度,四次的奖励,没事情了,让学生回去,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这叫教育。现在谁懂得这个教育?中国古时候读书人没有不懂得的,厚德载物。真正把一个普通人教导成为圣人、贤人,这是教育的成功。所以打骂、责罚,那是失败的教育,真正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29、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30、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被批评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奇怪地接过糖果。
31、俄罗斯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布达林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认为可以往一个盖着盖子的瓶子里灌水吗?”的确,训斥、向家长告状这类粗暴的举动都不是拨动孩子心扉的办法,只有想办法如何旋开“瓶盖”,将关爱、宽容的清泉注入孩子的心田,才能收获孩子良好的行为,才能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成为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伙伴,父母口中的好孩子。
32、这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
33、陶校长准时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他笑着掏出一颗糖对男孩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了。”
34、其陶行知善于实事求是,把握事情的真相,做到有礼有节。“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看似一件普通的小事,陶行知却能认真地深入到学生中,仔细了解事情的真相,如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让学生由衷地感悟到作为教师的公正、公平、公开,更让学生激起对教师的敬畏,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节,凸显了爱的分寸,彰显了爱的魅力。而当前许多教师推脱忙碌缺少深入学生中的时间,缺乏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把握,一旦遇到事情就妄加指责,往往会冤屈学生,甚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教师不公正的阴影。长此以往教师的威信就大加折扣,教育的效果也就甚微了。
35、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这说明积极的教育态度对孩子影响很大,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鼓励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就看你有没有发现。我教的孩子中有一个很自由,屁股老坐不住,上课爱插嘴,画画乱涂一气。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对她有了新的发现。一次活动时,她第一个做好。我及时表扬了她:“真能干啊!第一名哦,厉害!”老师的赞美和同伴的掌声给了她莫大的鼓励,渐渐的,我发现她上课爱举手了,各方面进步很大。
36、我在很久以前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时,脑海中只蹦出来两个字:漂亮!
37、如果我们的情绪被激发了,我们所作的一切,就是扛着“教育的大旗”在发泄情绪,本质上也无非就是“条件反射”,根本谈不上是教育。
38、陶行知先生对于犯错误的男生,并没有直接的批评他,也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极力的挖掘其内在的闪光点:奖励孩子四块糖果——第一块,奖赏孩子的信守诺言;第二块,告诉孩子要尊重师长;第三块,赞叹孩子的见义勇为;第四块,奖励孩子的知错就改。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他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激发起学生自觉改过的积极性。同时,让我们也感受到教育的智慧,感受到宽容的力量。
39、我让你住手,你立马停止了,你尊重我,那么我也理应尊重你,因为,人和人是要相互尊重的,所以我感谢你!又把尊重亲自演示了一遍。
40、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设喻服其心。凌驾他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孩子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这样累积而成的。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41、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评不良行为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42、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陶行知的“四块糖”》,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43、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犯错的孩子。是啊,哪个孩子不犯错?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由于心理、个性、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总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记得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要用放大镜把别人的优点争取来,不要用显微镜去观察别人的缺点。”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长处,不要斤斤计较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学习好、行为好、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只是他们缺少了一份自制力和恒心,经常受批评,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所以,负有教书育人责任的我们,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去爱护,去关心,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找回信心,重新认识自我,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其实,对他们一味的打压更会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使他们顽固的坚持错误,不愿改正。所以,我认为对经常犯错的孩子,我们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份斥责。
44、第充分看到男孩的悔改之意。既然人家及时住手、及时到办公室、及时承认了错误,还有什么理由抓住不放?任何一个人犯了错误之后,都会有一个后悔期。这是他们最痛苦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别人理解、同情和安慰的时候。如果批评过当,甚至讽刺挖苦,伤其自尊,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当场顶撞,或者自暴自弃。
45、陶校长的那“四块糖”,虽然很渺小,也很微不足道,但是,让那位男孩吃在了嘴里,更甜在他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