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重恩,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回干就湿恩。为了让孩子睡得安稳,自己宁愿睡在尿湿的褥子上。(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2、这是中华民族在践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说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体现的美德。“勇”有凭力气的血气之勇,有凭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中国人十分重视“力行”的美德。中国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于行。“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3、“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4、“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1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中国古代有“2104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2104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2104孝图》。(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5、克己奉公中华民族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
6、 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
7、眼看父亲不肯饶恕继母,闵损跪求父亲恳求道:“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孩儿请父亲息怒,恳求您就饶了母亲这一回吧!”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被感化过来的母亲对闵损又敬又爱,处处待闵损胜过自己的亲生儿子,弟弟对兄长更是敬重有加。
8、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这些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9、 毛勇校长是我长期研究、推广中华十大义理的合作者,2012年我们在中华书局合作出版了《中华诵经典义理教程》,分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部。毛勇校长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且对国学经典教育孜孜不倦,乐于奉献,创办大成学校、宣成桃源书院,将其作为国学教育之基地。毛勇校长在十大义理、一百一十个思想主题、一千多句经典语句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增加一些新的材料,提供一些新的思考,以主题讲解的方式展现每一个主题的内在逻辑,以辅助或引导读者进行正确的思考、理解、体悟,执笔撰成此书。
10、 学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需要读唐诗宋词,更需要读大量的圣贤经典。本书可以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国学素质读本,可以作为学校国学教育的读本,可作为家道家风教育的读本,还可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读本。
11、我喜欢阅读和写作,我会用我余生空余的时间来干这两件事,也可以说是一件事,因为读和写不分家。
12、人一定要立志,立志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布一个局,找到人生的使命感,确立好自己的价值观。
13、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14、《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诚,不要自欺欺人,反复无常;对人要坦诚,不应互相利用,尔虞我诈;对国家对事业要忠诚,不能朝3暮4,心怀2意。“信”者信用,“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人生“5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从构字法看为人言,《春秋谷梁传》曰:“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15、成全别人积极向上的追求,绝不助纣为虐,尽可能成全别人,帮助别人做成好人好事。
16、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
17、第六重恩,哺乳养育恩。父母养育儿女,不论是男孩是女孩,他们都会对孩子非常地关爱,每一天都对他照顾、爱护、叮咛、嘱咐,没完没了。
18、戏彩娱亲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19、“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20、这18条德目,内容实在目标明确,有利于农村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农村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养成良好的文明道德习惯。
21、“俭以养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说则主要是廉德。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因为无“廉”则不“洁”,无“廉”则不“明”。
22、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3、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
24、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25、《论语·宪问》有言:“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与见利忘义虽有半字之差,其道德境界却又天壤之别。刘老师不仅指出了见利思义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见利思义的意义所在。
26、这种集中体现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
27、“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28、第四重恩,咽苦吐甘恩。父母照顾儿女时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孩子温饱得到满足。我们听说当过母亲的人,经常半夜里醒来,专门看看孩子的被子是不是踢开了,特别是冬天的时候,自己经常半夜多次起床照看儿女,如果儿女把褥子给尿湿了,她把儿女放在干的、温暖的褥子上,自己躺在尿湿的地方。
29、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
30、第三重恩,生子忘忧恩。母亲生了儿女之后,五脏张开,气也很憋闷,血流得像屠羊一样,非常地多,但是当听到这个孩子是健康的,她就忘记了自己的痛苦,非常地欢喜,但是欢喜一过,生儿的痛苦还是痛彻心肠。
31、国家主席习近平庄严承诺自己必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足见克己奉公在中国人心中的份量之重。刘老师说道:“当一个人想的是财时,那么心里装的便是私,而当一个人想的是人民时,那么心里装的便是公。”的确,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将公放在前列的美德需要我们学习传承。
32、对每一个帮助过我们成长的人,我们都要永远保持敬意和尊重。对于任何人,我们都要敬重。
33、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浸泡于信息海洋之中,每天接受到大量的信息,有的信息真实而有价值,有的信息虚假而无价值,更多的信息是真实而无价值,甚至是真实而有害。
34、第二重恩,临产受苦恩。十月怀胎就已经很辛苦了,一朝分娩却不知道生产是不是顺利,如果遇上难产,就基本上会要了母亲的命。现在很多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剖腹产,相对顺产这个痛苦就更加地严重了,每一天都像得了重病似的,昏昏沉沉。这个痛苦只有生过孩子的人才能够有所体会。听说,有的母亲在生孩子的时候,能把床上的钢管拧得像麻花一样,可见生儿女时的痛苦。
35、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36、 人的内心一旦成为各种繁杂、混乱、虚假信息的容器,人性、道德观与价值观就会被淹没、被扭曲。只有通过对大量圣贤经典的诵读、学习、思考、体悟、践行,才能在人的内心中恢复善的本性,孕育道德观与价值观,生长智慧。
37、勇毅力行:这是中华民族在践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说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体现的美德。中国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于行。“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38、 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俭节约、廉明正直著称于世。他们以劳动自立自强,形成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质品质。“俭以养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说则主要是廉德。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因为无“廉”则不“洁”,无“廉”则不“明”。“廉”的本意是在取舍之间,取道义,舍邪心,严格自我约束。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勤俭廉政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共有的美德。
39、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40、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41、 “廉”的本意是在取舍之间,取道义,舍邪心,严格自我约束。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勤俭廉政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共有的美德。
42、 仁义孝悌孔子曾说:“仁者,人也。”其实,不管对于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只要是需要帮助的人,我们都应以善心对待,就像《弟子规》中记载: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确,社会上一些类似于“扶不扶”的现象屡见不鲜,也争论不断。刘老师指出: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变换帮助的方式,而不是犹豫是否应该去帮助他人。渗入血液的善良不应该被抛弃,中华民族的善心不能被忽略。“孝悌”源于周代礼制文化的“尊尊”思想,即尊重长者。刘老师说:“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如果你的父母给了你差评,那么你的人生就是失败的。”诚然,孝是衡量一个人人性的基本准则,是为人的底线。《弟子规》中有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不必做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从对父母说“早安”“晚安”开始,让父母安心、开心便是最大的孝。
4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代历朝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
44、 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等等,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
45、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
46、 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47、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一点点的挫折,都会受不了,甚至都会情绪崩溃,缺少孔子的这种精神,需要不断地修炼。遇到优秀的人,向其学习,遇到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相互鼓励,遇到跟自己有差距的人,保持谦卑,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48、 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
49、刘静老师强调:传统伦理道德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性格、精神、脊梁......没有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性格、精神、脊梁,中国便无法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道德伦理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这说明传统伦理道德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该维护、践行、传承和弘扬,代代相传,不断发展。
50、“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51、 中华民族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
52、不要趾高气昂、自以为优越、看不起别人、什么时候都要平等待人、真诚尊敬别人。
5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代历朝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当然,在传统道德方面还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丰富,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发展。
54、勤俭廉正是道德自我约束完善的基本准则,是保持人格和尊严的道德修为。
55、 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等等,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在待人接物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宽厚的道德人格来打动别人,达到任我沟通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体现。
56、见利思义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57、第七重恩,洗濯不净恩。母亲本来是天生丽质,非常地美貌,脸色很红润,精神也很好,手也非常地细腻,但是因为要经常给儿女洗濯尿布,照顾孩子,结果自己很好的容貌,也就逐渐地改变了。一天一天地衰老,就是为了让儿女们能够渐渐成长,儿女能够成才,自己就不惜劳苦。如果我们有时间和父母在一起,看看父母的双手,我们就能够感受到长期劳作的人和不怎么干家务的人的手是很有区别的。
58、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
59、 “俭以养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说则主要是廉德。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因为无“廉”则不“洁”,无“廉”则不“明”。
60、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61、“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62、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克己”即可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
63、“廉”的本意是在取舍之间,取道义,舍邪心,严格自我约束。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勤俭廉政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共有的美德。
64、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到魏晋之后,官方、民间出现了道德认识的不同观点、不同主张,对“仁、义、礼、智、信”也进行了多种阐述,进行了新的创造和新的规范。尽管如此,“仁、义、礼、智、信”作为传统道德之主要架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其间,特别是作为宋明理学的“顶梁”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等思想家在这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
65、勇毅力行这是中华民族在践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说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体现的美德。“勇”有凭力气的血气之勇,有凭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中国人十分重视“力行”的美德。中国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言,而在于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66、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我国历史颇为悠久的传统美德,常见的有陌生人跳水拯救不慎落水的受难者等。
67、 “勇”有凭力气的血气之勇,有凭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
68、本书之所以经典,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永远散发智慧的文化创造,体现了“大道”的智慧,承载着人类美好的向往和价值追求,总结了人类自身和宇宙万物的规律,惟其如此,让人终生受用。
69、丁兰的妻子遵循丈夫的叮咛和教诲,在祭祀父母时倒还恭谨,事久了,便当成儿戏一般。听人说:凡属草木之灵,享受人间香火既久,则精气俱全,以针刺之,当能有血。丁兰的妻子于是带着好奇心,趁丁兰外出,竟用针刺父母的木像。不料,木像被刺处竟流出血来,与生人无异。一时惊惧不已,不敢复刺。丁兰外出归来,到像前禀告,木像见了丁兰,忽然眼中流泪不止,面呈痛苦之状。丁兰大骇,乃问其妻,其妻不肯实言,丁兰再三盘问,方知事情真相,丁兰十分愤怒,痛责其妻,并把其妻逐出门去。
70、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71、爱护别人、尊重别人,这是做人的基础,在事实上帮助到别人,这才是好心与好事的结合。
72、 “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
73、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
74、刘老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来说明传统伦理道德与传统美德的不同,指出“存在不完全等于合理”的道理。例如,愚孝的做法并不可取,三纲五常中对于女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并不应该发扬......对于传统伦理道德,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筛选、总结,之后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75、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代历朝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当然,在传统道德方面还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丰富,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发展。
76、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77、“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