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经典语句网
菜单
经典句子 伤感句子 唯美句子 爱情句子 励志句子 网名大全 精选文案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文案汇编93句

来源:精选文案 发布时间:2023-06-13 10:39:14 点击:59次
经典语句网 > 精选文案 > >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文案汇编93句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1、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2、从研究内容来看,概括先秦至近代,三千余年的中国哲学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

3、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他改造了老子关于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绝对化。他说:“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齐物论》,下同)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其形态绝不固定。由于过分强调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他提出“万物一齐”,为老子的“贵柔”“不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从“道”的观点看来,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标准。他说:“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忄危?怪,道通为一。”认为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以及各种怪异乘戾的现象都是同一的。他反对“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认为人的名、言、概念总是把事物分割开来把握,根本无法表达“道”。由于“囿于物”,受条件限制,人们不可避免产生“成心”,即主观片面的认识。有了“成心”,便自以为是,以彼为非,于是就产生了是非之争。庄子认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割裂。而以“道”的观点来看,“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的区分是没有必要的。庄子的齐物论有见于运动的绝对性,却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有见于知识的相对性,却导致否定是非标准,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4、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5、道为一切存在之大全。老子说:“万物得一以生”,这里以“一”指宇宙整体、一切存在之大全。老庄视宇宙为有机的统一体,庄子在《齐物论》中也说:“道通为一”,即视宇宙为无数个体生命关系之反映,而生命的每个方面在整体宇宙中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会通的。

6、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7、庄子信奉老子的学说,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曾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8、尽管在言及“保”思想时,必须要考虑到杨朱学派的影响,以及《庄子》外篇、杂篇的一些内容是否出于后学之手等问题,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即无论是道家的“保身”还是杨朱的“贵身”,原本都是对人生价值观的阐发。至于说杨朱后学与道家后学如何将这种身与天下孰轻孰重的价值观念改造成清心寡欲、长生久视的养生理论,则将在后面讨论。

9、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10、据《史记》记载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周喜托寓言以广其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11、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12、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13、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12)

14、知和曰常:知道淳和的道理叫做“常”,淳和即淳朴和谐,和为贵,和气生财,建立和谐社会等等是合乎于常道的,不合乎常道的很快就会灭亡。

15、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夏朝末年生于伊水(今河南伊川)(据专家考证,应出生于河南开封杞县空桑村)。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也是中华厨祖。

16、主要观点: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

17、现存《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杂篇》十一篇,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后世道家学者所依托。

18、译文:老子说:“过分的爱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过多藏货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19、评述:老子标示出“希言”的政治理论。“希言”即少说话,少发教令,这是行“清静无为”之政。若以法戒禁令捆搏人民,苛捐杂税榨取百姓,这就如同狂风急雨般的暴政了。老子警戒着: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20、评述:“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道”既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又是无形的东西,而且是无限性的。老子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例如水果,它是无形的,也是无限的,你只能想象,不可以言表。如果说出具体水果名称,如苹果、香蕉、桔子、葡萄等等,它就有具体形状限定死了,这就是实名而不是常名了。老子为什么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

21、“道”的字义由行走、运行引申出秩序、方法、规准、法则等意涵。这些重要意涵,为老子之前的思想家及老子之后的战国诸子所共同使用,并各自赋予特殊的内涵。自殷周以来,人们探索日月星辰等天象运行的规律,称作“天道”;建立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叫作“人道”。各家的关注虽有所不同,如孔子“罕言天道”而用心于“人道”;老子则不仅借“天道”而彰显“人道”,而且进一步将“天道”与“人道”均统摄于其形上之道中。

22、上面老子人生智慧的十大命题是老子对人生的感悟。老子通过冷静对照,提示了淡泊宁静的生活旨趣,对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具有极大的教益。十大命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谦虚谨慎,为而不争。社会上的一切矛盾,人们之间的一切纠葛,无不出于相争——争名、争利、争功,无一处不在伸展私己的意欲,无一处不在竞逐争夺。为了消除人类社会的纠结,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一定要有谦虚谨慎、为而不争的风格。让我们遵循老子哲学,做到:要“无为”,不要“妄为”;要“质朴”,不要“巧饰”;要“柔软”,不要“刚强”;要“淳和”,不要“燥进”;要“知足”,不要“贪欲”;要“奉献”,不要“侵占”;要“慈爱”,不要“伪诈”;要“谦退”,不要“抢先”。并努力做到为人类创造财富,却不据为已有,无私奉献他人,却不争夺功名,人人都具有这种伟大的道德行为,我们就一定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人类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23、莫奈: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9

24、在生死问题上,他认为生死没有什么区别,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庄子·列御寇》有这样一段记载:庄周快要死了,他的弟子们要厚葬他。庄子说,不用,把我丢在野外好了,“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我的葬具还不齐全吗?还能再好吗?弟子们说:“我们恐怕鸟吃掉你啊!”庄周说:“在土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这些轶事说明,庄子的观念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也是他厌世、愤世的一种表现。

25、而且“道”这个象形文字就具有特殊的意涵。道从“首”从“走”,象征着人从四肢落地的动物群中抬起头来,当人类昂首挺立开始活动,便在天地间创造出一部辉煌的历史。所以在“道”的字源中,就隐含着行走的意象与创造的意义,所以老庄说“道行之而成”,又说道创生万物:“道生之”。

26、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辨证唯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

27、《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28、评述:老子提倡谦退、取后的精神。老子理想中的圣人能“后其身”、“外其身”。不把自己的意欲摆在前头的人(后其身),自然能赢得大家的爱戴(身先);不把自己的利害作优先考虑的人(外其身),自然能完成他的精神生命(身存),这种人,正是由于他处处为别人着想,反而能够成就他的理想生活。

29、王玄览主张以坐忘养神的方法作为修道者进入“常道”的途径,可称为“心证”,而灭知见。“一切众生欲求道,当灭知见,知见灭尽,乃得道矣。”他的思想及理论极大地充实了道家的义理,对后世的道教有不小的影响。王玄览的著作大部分佚失,今存其弟子辑录的《玄珠录》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收录道物、道体、道性、有无、真妄、动寂、心性等理论问题一百余则。

30、“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无为”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个所说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或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31、“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32、各阶段之道家虽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但又都带有自己的特点。道家思想,“皆仰取诸象于天,俯查诸度于地。”效仿天地而为,行为方式则是“为无之事,行不言之教。”“与时迁变,应物变化。”后因侧重点不同,而分化为不同派别,形成了多种派别。

33、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走近优才人物No.83

34、周敦颐: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7

35、译文:老子说:“我有三种宝贝,持守而保全着。第一种叫做慈爱,第二种叫做俭啬,第三种叫做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慈爱所以能勇武,俭啬所以能厚广,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36、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高道、炼丹家、医药家、文学家、学者,字“通明”,自称“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附近)。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十岁就读了《神仙传》,十五岁就写了《寻山志》,表现出浓厚的隐逸志向。二十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大约在三十岁左右,陶弘景拜东阳道士孙游岳为师,学习符图、经法和诰诀,遂游历名山,收集仙药道经。

37、在哲学上,庄子对老子的“道”进行了发挥和引申,将道家思想引向了个人的安身立命和境界提升。

38、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39、本篇皆在宣扬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白驹过隙的思想。列子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丽奇异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神妙莫测的幻化境界,却又让它悔起倏灭,以期证明有生有形者尽为虚无的幻象,终将随着生死阴阳之变归于消亡。

40、运用道家辩证思维的方式,把握“物极必反”规律,牢牢掌握事物发展的主动权。

41、杜甫:诗中圣哲,笔底波澜,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3

42、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孙武约生活于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由齐国来到吴国,并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

43、评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即是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张开来是闭合的一种征兆。老子认为,事物处在不断对立转化的状态,当事物发展到某一个极限的时候,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运转,好比花朵盛开的时,它就要萎谢了,花朵盛开是即将萎谢的征兆。月亮圆满的时侯,他就要亏缺了,月亮圆满是即将亏缺的征兆。物极必反,这是老子对事物的一个分析。老子“欲歙先张”这段话凝聚了中国丰富的生活智能和政治智能。掌握物极必反规律就可防患于未然。日盈则昃,月满则亏,这是自然界的现象,骄奢必败,傲者必亡,这也是世之常理,只有保持谦虚的处世之道,才能取得圆满的成功。”

44、司马承祯法号道隐,今河南温县人,唐代著名道士,道教理论家。司马承祯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官之途,而喜好外游。曾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勤学苦读,深得潘师正赏识,得受上清经法及导引,服饵诸术。后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司马承祯善书篆、隶,自为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令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文句,刻为石经。

45、老子思想的最宝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辩证法。他看到了事物对立的矛盾方面,诸如贵贱、福祸、善恶、生死等等,并认为对立的两方面可以互相转化,如论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6、译文:帝鯈与帝忽每天给浑沌凿一窍,第七天七窍凿成了,可是浑沌却死了。

47、庄子以“虚无”论“道”,将“无”解释为纯然无有,突出地发展了老子的虚无思想。他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认为作为宇宙本原的“无”即是“无有”。又说:“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知北游》)“无有”就是纯然一无所有。《齐物论》说:“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认为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界限无法分清,一切都是相对的。庄子还提出“无无”概念否定了一切,认为只有连“无”也没有,才能达到绝对虚无的境界。

48、诺比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4

49、魏晋玄学以辩证“有无”为中心。战国后期至西汉,黄老道家试图从理论上超越“道生一”和“有生于无”,因此他们讨论的重点不在“有与无”,而在“无为与有为”。魏晋玄学重新把“有无”问题提出来,并作为本体论范畴研究,出现了何晏(约193~249)、王弼“贵无说”与裴頠(267~300)“崇有论”的对立,随之又出现了郭象(约252~312)的“独化论”。何晏、王弼的基本论点是“以无为本”,“以无为体”,把“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当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当作“有”的存在根据。他们认为在形形色色的多样性的现象背后,必有一个同一的本体,否则多样性的现象就会杂乱无章,无以统并认为这个本体即是无。在他们看来,“有”不能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必须依赖本体“无”。王弼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又说:“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老子注》)这是说,万有是无的外部表现和作用,天下万物的存在以无为本。但是,无也离不开有,因为无不可以无“明”,必明于有。所以,要“崇本”,也要“末”。贵无派关于“有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诠释了老子、道家所谓的“无形无象”即现象的本质。

50、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51、让·莱昂·热罗姆:法国19世纪学院派著名画家和雕塑家|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5

52、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

53、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要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54、本期编审:杨懿楠陈泯 陈伟   李良龙程长川 王宏涛 耿雁生 王利群

55、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老,主张“秉要执本,清虚无为”(汉朝学者刘向语)、“贵虚”、“贵正”。现存《列子》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56、老子之后的庄子则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核心思想是齐物论,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庄子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绝对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其形态绝不固定,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标准。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割裂,是非的区分没有必要。庄子的齐物论有见于运动的绝对性,却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有见于知识的相对性,却导致否定是非标准,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57、东晋僧肇(约374~414)的佛教玄学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发展的三段式过程,即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为一的认识过程。从永嘉丧乱开始到东晋时代,社会处于动荡与分裂之中,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士壤。在玄学盛行的形势下,佛教徒们为使佛教得到更大的发展,便纷纷以玄学来解释印度佛教,于是产生了佛教玄学。其中,以僧肇的思想影响为最大。僧肇著有《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等文,对当时的佛学,尤其是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他认为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崇有思想都是各执一偏的理论,真谛应当是合有无为一。他说:“虽有而不有”,“虽无而非无”,“有无异称,其致一也”。认为万物既是有,又是无,是有与无的统一。僧肇所谓的有与无,以佛教的“真谛”“俗谛”而言,即“真谛”为无,“俗谛”为有。但是,在客观上,他反映了有与无的矛盾统一。僧肇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隋唐间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把僧肇视为初祖。

58、评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老子处世为人的精辟见解和高度概括。知足,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超出此限则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发展。因而,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清醒的认识,凡事不可求全。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他希望人们,尤其是手中握有权柄的人不能存有对财富的占有欲,不是你该得的绝对不能得。“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说丰厚的贮藏必有严重的损失,它也指人的精神、人格、品质方面的损失,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等迷住心窍,终至纵欲成灾,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甚至自绝于人民。

59、庄子对儒家思想是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儒家的思想不适合当时的时代。在这个天下无道的社会,孔子之德并无实现其理想的空间。那种不考虑环境的盲目追求,就好象是螳臂当车,他们的勇气固然可嘉,可是其悲剧的命运早已经决定。在明知道结局的情形下,还不知退缩,似乎不能称是明智的做法。

60、也曾于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修道。擅长符咒诸法,奇术甚多,能遨游山海,分形变化,尤长于治病收劾鬼魅之术。《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弟子郑隐得其法术。葛玄在世间虽然游戏无常,其实学道十分认真,道术十分高明。所以在仙界的地位很高。玉皇大帝座前常有张、葛、许、姚四大天师协助办理文案,位居第二的葛天师,便是葛玄葛仙翁。

61、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

62、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63、道为万有生命的源泉。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由道所创生的。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64、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65、译文:老子说:“上善的人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66、苏轼: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6

67、庄周是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的后代,宋戴公为庄姓始祖。庄周出生于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

68、老子,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

69、现今的版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70、正像整个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恒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东亚的黄河流域,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也是在古代的东方。埃及、巴比伦,特别是印度、中国是闪烁着人类最早哲学智慧之光的国家。稍晚于东方产生了哲学思维,并以其哲学思考持续久远、影响广泛而著称于世的是古希腊。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与发源于希腊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即是相对印度哲学和西方哲学而言。

71、鬼谷子名王诩、王禅,道号玄微子。战国显赫人物,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创建鬼谷门派。一说是卫国(河南淇县)人;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一说汉水之滨关内云阳(陕西石泉县)人。

72、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73、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亦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

74、汉初黄老学将道家的“无为而治”由理论推向实践。西汉建朝,社会初定,国家需要安宁,经济需要恢复与发展,人民需要休生养息。黄老学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无为而治,得到汉初统治者的重视。汉文帝、景帝、窦太后等都以黄老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主要大臣萧何、曹参、陈平等都好黄老之学,施无为之政。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篡的《淮南子》一书,是汉初黄老学的理论总结。

75、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说的本源来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76、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77、道家以“道”为世界本原,提倡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均起过一定影响。

78、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79、类似的言词还有许多,但均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先秦道家作为一种富含哲学内容的思想体系,不仅原本不存在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思想,而且与这种思想还是相互对立的。道家关于养形不足以存生的见解,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13)等关于生命现象的阐说,并不仅仅在于要人们懂得追求不死成仙的荒谬,而更重要的是借助“死生”这一最能反映自然规律无法抗拒的事实,去说明自然规律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宗旨。

80、评述:这里所说的“三宝”,“慈”,爱心加上同情感,这是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动力。领导者有慈爱之心,懂得关心和热爱属下,必能提高团队凝聚力;“俭”:俭啬即能培蓄能量,充实生命力。领导者坚持简朴,少私寡欲,上下就能团结一心创造佳绩;“不敢为天下先”即谦让、不争,上下关系融洽,环境更加和谐,还有什么难事办不成。

81、据《抱朴子》记载,葛玄曾从仙人左慈学道,受《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九鼎丹经》、《金液仙丹经》等道法。后葛玄勤奉斋戒,感老君与太极真人,降于天台山,授葛玄《灵宝》等经三十六卷。久之,太上老君又与三真人,从官千万,命侍经仙郎王思真,出《洞元》、《大洞》等经三十六卷,及上清斋二法,灵宝斋六法等。葛玄足迹历遍灵岳、赤城,罗浮等名山大川。

82、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他要人在繁忙中静下心来,在急燥中稳定自己。“心静自然凉”、“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83、评述:“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必须保持内心的安静,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致虚即是心智作用的消解,消解到没有一点心机和成见的地步。一个人运用心机会蔽塞明澈的心灵,固执成见会妨碍明晰的认识,所以致虚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致虚必守静。透过静的功夫,乃能深蓄厚养,储藏能量。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统治者若能以清静而不纵欲,社会才能走向安定,因此他一再呼吁为政要“清静”,不可干扰民安。

84、对老子的出生也有一个传说。据传,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午,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来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85、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由汉初开始的。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

86、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87、裴頠反对贵无说,反对从虚无中去推求事物产生的根源。认为无不能生有,产生有的都是有;有是自生,自生之物以有为体,无亦以有为体。他说:“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也,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崇有论》)郭象进一步提出“独化论”,主张有之自生说,反对“无中生有”,也反对“有能生有”。他认为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如果无不是有,那么何以见无。如果有能生有,那么生有的有又从何而来。最后他得出有皆独化自生的结论。他说:“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夫有之未生,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庄子注》)把万物的产生都看作是独化自生,并认为“有”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根据,不需要一个“无”作为自己的本体;世界是由众多的“有”构成的,在“有”之外也不需要有一个“无”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郭象独化论的缺陷是忽视了事物生化的条件与原因,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色彩。

88、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89、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90、走近优才人物No.86|自康德和黑格尔之后最重要的做系统化的人: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

91、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92、无为相对有为而言。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他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即有为,无为为体,有为为用。也就是说,必须无为才能有为,无为之中产生有为。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含义。老子哲学以无为为本。老子明确提出“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意思是,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道本身自然而然;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育万物而不作其主宰。老子还把天道自然无为推衍为人道自然无为,提出“绝圣弃智”(十九章)“无为而治”(五十七章)的政治主张。他建议统治者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的政策,最终实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其继承西周无神论,否定神学目的论,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遏制统治阶级掠夺本性的一面,也有其过于排斥有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这两面对后世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一篇:如何弥合代沟英语作文文案汇编32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精选文案

  • 卢梭的教育思想文案汇编41句
  • 史铁生代表作品文案汇编81句
  • 代表天气的谚语文案汇编24句
  • 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文案汇编33句
  • 思想政治方面个人总结文案汇编79句
  • 顾炎武代表作文案汇编30句
  • 巴金简介代表作品文案汇编43句
  • 一个字的网名深奥高冷和代表的意义【经典网名67个】
  • 医生思想政治表现评语文案汇编74句
  • 思想政治表现评语怎么写文案汇编46句
  • qq号网名出现忙碌代表什么【经典网名38个】
  • 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文案汇编22句
  • 道家思想现代化的时代价值有哪些文案汇编89句
  • 道家思想精髓文案汇编38句
  • 道家对人生的感悟文案汇编78句
  • 儒家思想太恶心了文案汇编36句
  • 精选文案相关栏目

    推荐精选文案

  • 一望无边造句10个字文案汇编29句
  • 中国人的情人节文案汇编48句
  • 脚踏实地的中国名人例子文案汇编30句
  • 惜时的名言名句段落文案汇编74句
  • 感谢老师的名言名句大全文案汇编45句
  • 名人名句摘抄大全短8个字文案汇编37句
  • 古代经典名句100句文案汇编55句
  • 读书名言名句简短文案汇编38句
  • 最新精选文案

  •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文案汇编93句
  • 如何弥合代沟英语作文文案汇编32句
  • 辛勤的劳动者文案汇编41句
  • 好看的头像图片文案汇编11句
  • 马克吐温介绍简介50字文案汇编51句
  • 100个红色经典故事幼儿园文案汇编40句
  • 寄语即将步入高三的孩子文案汇编72句
  • 狮子大开口歇后语文案汇编28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