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句:天资过人,勤奋刻苦,再加上整天耳濡目染,徐诗霖很快崭露头角。
2、造句: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3、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4、如果父母比较善良,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很有爱心。
5、示例:我从乡下跑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6、示例:我从乡下跑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7、成语辨析:耳濡目染和“耳闻目睹”都有耳朵可以能够听的见眼睛可以看见的意思。不同在于耳濡目染强调经常听到看到;“耳闻目睹”强调亲自听到看到。扩展资料:近义词:耳熟能详、耳闻目睹
8、成语用法:作定语、宾语;指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耳濡目染和耳闻目睹的区别)。
9、表达意思:堵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意见。
10、造句:我从乡下跑到京城,转眼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很不少。
11、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受好的影响。强调受到了影响;而耳闻目睹是指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形容亲身见证,千真万确。强调了事情是真实的。
12、造句:入住其中,耳濡目染,无不是浓浓的文化馨香气息。
13、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14、耳闻目睹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15、鲁迅《书信集·致母亲》:"这大约因为常与大人在一起,没有小朋友之故,耳濡目染,知道的事就多起来。"
16、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17、造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
18、宋·朱熹《与汪尚书书》:"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
19、耳熏目染: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
20、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受好的影响。强调受到了影响;
21、目击耳闻:( mù jī ěr wén ) 解释: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22、耳闻目睹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23、耳濡目染:濡(rú):沾湿。染:沾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24、耳濡目染(拼音:ěrrúmùrǎ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耳濡目染(濡:沾湿;染:沾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25、耳濡目染是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沾湿;染:沾染。)
26、耳熏目染: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定语,修饰主语或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