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经典语句网
菜单
经典句子 伤感句子 唯美句子 爱情句子 励志句子 网名大全 精选文案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文案汇编87句

来源:精选文案 发布时间:2024-04-19 08:17:43 点击:59次
经典语句网 > 精选文案 > >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文案汇编87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

2、徐庶进曹营所属历史典故,主要讲述了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3、只能说,徐庶在曹营确实献策不多,但是个中原因也值得推敲。因为当时曹操身边人才济济,谋士众多,徐庶并没有很多机会可以献计献策。但是这并不代表徐庶是个不称职的人,因为没有人愿意养一个闲人,如果徐庶真的没有献计献策,后来又是怎么做到曹丕的御史中丞这种大官的。

4、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含泪向刘备辞行。

5、徐庶一生,虽没有干出大事业,但忠厚、坦诚、正直,孝敬父母、推荐人才,一直为后世称道。

6、徐庶离开新野时,向刘备保证:绝不会为曹操出力,就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要问他到底有没有出过主意,那肯定是出过的!

7、我是求知求识,力求从全新角度看历史,看故事。感谢大家的关注,欢迎参与进来一起讨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8、徐庶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9、原文——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参考,《魏略》元直指的是徐庶,而广元,则指与徐庶同时投靠曹魏的石韬,他与徐庶一样,都是颍川名士。诸葛亮、庞统早年游学的时候,常与徐庶、石韬相交甚厚。

10、刘备兵败当阳,徐庶之母被曹操掳去,徐庶不得已投奔曹操,好友石广元一同前往。多年以后,诸葛亮北伐,出陇上,还一直挂念着好友。听说徐庶只做到御史中丞,不禁感慨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诸葛亮的感叹,一直有多种解释,但没有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在那个年代,各运奇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才是士大夫的追求。

11、正史就没这么多故事情节了,徐母是在跟随徐庶等人撤离的时候,被曹操大军击败所俘虏了。曹操也没有给徐庶写信,而是徐庶自己出于孝道,决定投曹救母。之后也没有“走荐诸葛亮”,诸葛亮投刘,大概比徐庶还早。临别誓言,以及徐母自缢,也都不存在。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刘备的正统身份,罗贯中杜撰出来的小故事。

12、——原文: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投曹的目的,跟演义差不多,是为了尽孝道救母。

13、徐庶字元直,东汉末年颖川郡人,年青时为人豪爽爱打不平。为了不连累家里的人,化名叫善福。刘备马跳潭溪,误入水镜庄,见到了司马徽。半夜徐庶来到庄上探望老朋友,最后决定试探刘备的为人后,才能决定保不保刘备。经过试探,徐庶就用善福的名字保刘备。后来徐庶用计打败曹仁,又取得了樊城。曹仁到了许昌,向曹操请罪并说明了一切。曹操召集文武讨论善福是什么人,程煜向他说明了一切,并把徐母骗到许昌。徐母知道后,宁死也不让徐庶来保曹操。程煜又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了一封家书,徐庶看到信后,也没有仔细辨认真假,就慌慌张张离开了刘备,来到了许昌,见了母亲后,才知道上了当。徐母上吊死后,曹操厚葬了徐母。从此以后徐庶就留在了许昌。

14、  徐庶本名徐福,早年间他为了帮人报仇杀人后被抓,最后被朋友救走,自那之后徐庶改名换姓,也改掉了爱舞刀弄枪的毛病,一心求学。之后董卓作乱,为了躲避战乱徐庶一路来到了荆州,在这里他结识了诸葛亮,二人也与之交好。建安六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

15、历史上并不存在“元直走马荐诸葛”之事,实际上徐庶在离开刘备之前,已经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16、综述,身在曹营心在汉,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自从徐庶离开刘备开始,他的心早就脱离刘备了。

17、早年为人报仇,被同d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8、下一个问题!徐庶入曹营,真的是一言不发吗?

19、小小的总结一番:在刘备阵营获得重用的徐庶,进入曹营之后面对的是更强大的竞争,没有出众的能力和一点运气真的很难出头,或许是徐庶真正一言不发的原因吧。

20、忠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传的伦理道德规范。但共产d人讲的忠诚是以坚实的科学为基础,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不是剥削阶级和私利集团所倡导的“愚忠”。共产d人这种忠诚以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底蕴,这和徐庶的忠诚底蕴在于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不同。方志敏甘愿清贫、被捕后宁死也忠诚于d和人民的事业,完全因为这种忠诚有着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基础。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以科学信仰为底蕴的忠诚,才是最深厚的忠诚。

21、“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

22、典故:徐庶本为刘备身边的一位大将,为刘备效力,后来却投奔了曹操。他投奔曹操是不得已而为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

23、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24、让我们开始吧,先来看看徐庶是否真的一言不发?

25、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26、徐庶原名叫徐福,年少时就十分的有义气,在一次为人报仇逃走的路上被抓了,得救之后改名为徐庶。公元192年,因为董卓在京城作乱的缘故导致兵锋四起,并祸及到徐庶生活的颍川郡一带,于是徐庶和同郡的石广元一同前往荆州避难。在荆州的时候他认识了诸葛亮等人,并成为了挚友多年以后,诸葛亮北伐,出陇上,还一直挂念着好友。听说徐庶只做到御史中丞,不禁感慨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诸葛亮的感叹,一直有多种解释,但没有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在那个年代,各运奇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才是士大夫的追求。

27、再说一下徐庶,当他来到许都之后,曹操相当高兴,不仅亲自接见,还立马赏赐高官厚禄。徐庶的母亲听说儿子离开了刘皇叔,十分的愤怒,并选择了上吊自杀。从此之后,徐庶伤心欲绝,不管曹操对他如何的好,他始终没有为曹操献上一计。曹操本是爱才之人,虽然徐庶不给自己献计献策,却依旧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直让他呆在都城中养老。

28、曹孙刘对峙赤壁,庞统献连环计,徐庶随军为求自保,江边等候庞统求计脱身,按庞统所教在军中散布谣言,说马腾准备兵犯长安,献计曹操愿领军回守抵御马腾,曹操允许。徐庶得以幸免于难。

29、正史中,徐庶加入曹营之后,并没有得到重用,到诸葛亮北伐之际,徐庶才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对此!诸葛亮常为其感到愤愤不平。

30、其实这都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情节,徐庶投到曹操门下后为曹操出谋划策,得到了重用。后来他也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

31、据统计,曹操的一生之中共有过一百零二位谋士,就连诸葛亮都曾感慨:魏殊多士耶。可见在众多谋士中脱颖而出是多么的不容易。三国志为曹魏二十多名谋士立传,而其中并没有徐庶,可以看出徐庶当时在曹魏集团中地位是多么的尴尬。

32、徐庶,刘备早期的谋士,开始时化名单福,初见刘备是为了试验刘备,对刘说:“你坐下所骑的的卢马眼下有泪槽,是妨主之马,你可以先将他送给你记恨的一个人,待妨过此人之后再骑就不会有事了。”当时刘备很生气,说先生怎么可以教我如何去害别人呢?徐庶感动与刘备的仁德,追随刘备。后来曹营中有谋士认出徐庶,告知曹操,曹操为了得到徐庶,将徐母软禁起来,让她写信劝降徐庶,徐母大骂曹操是汉贼,儿子追随刘备是匡扶汉室的正确之举。但是后来曹操手下的谋士还是模仿了她的笔记写了一封劝降信给徐庶。徐庶是大孝之人,收到信后含泪拜别刘备,投奔曹营,但是到达之后,见到母亲,知道上当受骗。其母刚烈,自尽而死,徐庶痛恨曹操,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

33、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34、长坂坡赵云护主七进七出,杀的人困马乏,曹操惜才不让放箭想生擒赵云,徐庶在山坡上看见赵云人困马乏,心想这样下去不行啊,我得救赵云,于是为曹操又献一策说:“丞相,你看赵云人困马乏,你整点包子扔下去,他肯定得分心吃,我们就可趁势抓住他”,曹操大喜吩咐照做,结果赵云用枪尖挑的包子扔到嘴里吃,吃饱了有力气了终于杀出了重围。

35、徐庶年少时好任侠击剑,初平时与石韬一同来到荆州,在荆州时与诸葛亮和庞统相交甚笃。刘备在新野时候,徐庶曾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来曹操征讨荆州,徐庶与刘备一同南下,因其母被曹军虏获,徐庶只好向刘备辞别并投靠曹操。徐庶投靠曹操后,黄初时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太和时诸葛亮出兵陇右,知道徐庶仕才如此,曾感叹地说:“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二人指徐庶与石韬,石韬曾与徐庶一同投靠曹操,黄初时为太守、典农校尉)”数年后徐庶病逝。

36、于是,刘备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刘皇叔),一次又一次地来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的时候,诸葛亮故意躲着不见,就是考验刘备之诚心。刘备第三次拜访茅庐之时,诸葛亮被年年近半百的刘备的行为所感动,放弃了归隐的生活,决定出山进行辅佐,并在未出茅庐之时,就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之战略目标,即后人所熟知的《隆中对》。

37、所以说我们所认知的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都是艺术加工处理过的。历史上真实的徐庶并不是我们了解的那样。刘备要是真的看中徐庶也不会放他走,徐庶要是真的不想为曹操效力也不会不想办法离开。徐庶不献计献策,曹操的大帐他都进不去。

38、曹操当年攻打荆州,刘备不敌。徐庶在带着家眷与刘备一起逃亡的过程中,他的母亲被曹操捉了去,曹操以其老母相要挟逼徐庶来降,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去到曹营。徐庶临走时向刘备保证,绝不给曹操献一策。不管这事是真是假,徐庶都没有履行诺言。

39、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40、早在曹操去世前,曾多次提醒曹丕,司马懿具有狼顾之相,更兼不臣之心,一定要严加防范。曹丕虽然算不上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但他的手腕也相当厉害,他在位期间,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只可惜,曹丕是个短命鬼,没几年就挂掉了。隐忍蛰伏多年的司马懿,带领家族人员发动了政变,篡夺了曹魏政权,为西晋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1、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此时曹魏主帅乃守城大将司马懿,此人极善隐忍,面对神机军师,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到底!如果与诸葛亮交手,他丝毫没有取胜的把握!但是,就在战略最紧要的当口,刘禅突然下诏令,要求诸葛亮班师回朝,主上命令不得不听!诸葛亮只好带兵回到蜀中!回朝之后,才发现这一切都是李严的奸计,李严为了得到军权,打压原荆州派系,故意向刘禅进言,迫使诸葛亮回朝!诸葛亮一怒之下将李严贬为庶人,此次风波虽然平息!但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算是无功而返了!呜呼!白白错失一良机,倘若没有这次诏令,诸葛丞相绝对能一战打败司马懿!

42、同是徐庶,其智慧技能展现与否在刘备处和曹操处大相径庭,这是由徐庶所具备的忠诚品质所决定的。忠诚作为道德范畴,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使之所言所行与内心所想相一致。忠诚与思想、政治、法纪和心理等素质一样,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对人的其他素质如科技、文化等素质,起着驱动和控制的作用,支配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调节控制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发挥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徐庶的才华不容置疑,但这才华(智力、技能、知识等)皆由徐庶的忠诚所控制。于是便呈现出徐庶的才华在刘备处能甘愿施展、而在曹操处就自抑不扬的现象。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夏明翰忠诚于“主义真”而勇于献身、刘胡兰不叛d而慷慨赴难。正是由于对d和人民的事业忠诚守信,才有了先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43、公元263年,曹魏大将钟会制定,伐蜀战略!姜维作为诸葛亮唯一传人,立马向成都传消息“让刘禅加强蜀中的防御工作!”而此时刘禅又听信宦官黄皓之言(黄皓说,曹魏兵马不可能偷袭成都!)

44、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45、曹丕在徐庶这里碰壁后,并没有死心,没事的时候就来看望徐庶。最后,徐庶感觉曹丕这小伙还不错,至少比他老爸曹操会做事,在不违背自己誓言的情况下,给曹丕推荐了一个人,他就是被称为冢虎的司马懿。在司马懿的辅佐下,原本处于弱势的曹丕很快翻盘,最终被立为世子,继承了曹操的王位。

46、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

47、徐庶如果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就应该想办法把自己的母亲就出去然后回归刘备,即使曹操对徐庶母亲的监控严密,徐庶也可以等其母亲去世以后再设法脱身呀,可是徐庶什么都没做,连和诸葛亮的书信往来都没有,这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分明是准备在曹营长驻了。

48、在夏侯惇说出这番大话的时候实在是不把刘备当回事儿,当时徐庶听到以后就忍不住提醒了他:将军勿轻视刘玄德,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也。这就是徐庶在曹营中少有的几句话,不过此话一出似乎没有人将徐庶的这番劝诫放在心上。

49、《三国志诸葛亮传》: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徐庶的好友,与他一起投曹)官职都不太高,感慨道:“难道是魏国的名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50、徐庶是个人在曹营,心在,汉民间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忠义孝两全的人,如果在火烧赤壁时给曹操献谋献计的话那赤壁的最终胜利会属于曹操.

51、史书上并未记载,不过《三国志》一书并未为徐庶立传,可以猜测徐庶至少没有献过像样的计策,这也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可以美化出徐庶这样一个人物的依据。

52、至于徐庶母亲自杀和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就存在疑点了。《三国演义》之所以虚构了曹操用计赚徐庶和徐庶承诺不为曹操设一谋,以及临走之前推荐诸葛亮,无非就是为了证明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既然三国演义的记载和正史相矛盾且出现巨大的漏洞,徐庶投靠曹操的真实心态就值得研究了,他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么?

53、首先在长坂坡,赵云为救阿斗,在曹军里杀的几进几出。他见曹操非常喜欢赵云的忠勇,就献了一计:只要能活捉赵云,就保证能说服他归降。曹操随即下了一令,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最后让赵云杀出了重围。后来在赤壁之我中,有传言西凉马腾要出兵攻打曹操老家许昌的传言,徐庶就自告奋勇到长安驻守监视西凉马腾。

54、徐庶的母亲也不是被曹操接到许昌的,徐庶在投靠刘备的时候是带着他母亲一起投靠的。《三国演义》这里其实很大的逻辑漏洞,古人言“父母在,不远游”,既然徐庶奉母至孝,怎么可能独自投奔刘备而把其母亲留在曹操势力区域呢?另一个逻辑漏洞就是既然徐庶奉母至孝,应该十分了解其母亲的性格,怎么会被一封伪造的书信欺骗呢?难道母子之间这这点默契都没有么?最后一个漏洞是在徐庶母亲自杀以后,徐庶完全可以脱离曹操回到刘备身边,可是徐庶没有这样做。历史上徐庶的母亲,是在刘备“挟民渡江”时期被曹纯的虎豹骑追上俘虏的,而且曹操也没有让人模仿徐庶母亲的字迹骗徐庶投靠,是徐庶自己说自己失去了母亲方寸大乱辞别刘备去投奔曹操的,再之后,就几乎找不到关于徐庶的记载了。

55、好了,今天主要说的就是徐庶进曹营,是否真的一言不发?如果真的一言不发,是否是因为他对刘备的承诺?

56、我军是中国共产d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本质联系一旦割断,军队就会失去人民军队的性质。基于此,要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培养官兵对d的忠诚品质至关重要。理论上的认同是官兵对d忠诚的思想基础。当前特别需要教育、引导官兵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含义领会深了、把握准了,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了,才会进一步坚定对d的信念,强化对d忠诚的自觉意识。这种培养还要靠组织官兵认真学习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传统,牢记d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功伟绩,深刻认识d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军存在和发展壮大的生命之源,在潜移默化中筑牢官兵对d忠诚的思想感情根基。

57、赤壁之战时,徐庶见曹操败迹已现,便向曹操提议说,现在大军都在攻打东吴,而西凉马腾则在自己的大后方,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如派我去巩固后防,防备马腾。曹操也觉得有道理,便让徐庶去了。虽然此事徐庶有自保之嫌,但是就后来曹操兵败的情况来看,徐庶的计策确实起到了作用。

58、徐庶投曹营,并非受曹老板招揽,而是主动投降曹魏,因为在刘备兵败长板战役中,徐庶的老母亲被曹军俘虏了。所以!徐庶主动辞别了刘备,投降曹魏尽孝道救母亲去了。

59、第感慨徐庶有才华而不被重用。毕竟,徐庶曾经是刘备最重要的谋士,与刘备关系非同一般。为避免战场相见的尴尬,徐庶降曹后就被派到西北,镇守长安。因为与刘备、诸葛亮的这种密切关系,徐庶一直不被重用,才华白白浪费,这可能是诸葛亮感慨的一个原因。

60、说到徐庶,大家一定想到"孝子"与"进曹营一言不发"两点。在这里小编要纠正一下演义中的一个桥段,诸葛亮并非是徐庶前往曹营前推荐的,历史上诸葛亮出山之后还曾与徐庶一同为刘备共事过一段时间,当然这中间并不长。

61、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人,虽然是皇室宗亲,却相当没骨气!此人便是蜀后主刘禅!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临终之前指定诸葛亮与李严同为托孤大臣!

62、那第二点,一言不发是否是因为他对刘备有所承诺?

63、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在刘备几乎屡战屡败之时,初聘为军师,便用计杀二吕,设伏反劫营,破解“八门金锁阵”,暗中取樊城。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临行前,徐庶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于是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64、笔者以为未必:徐庶母亲为什么会被虎豹骑擒获?那是因为刘备根本没有做好对手下家属的保护工作。当然这也不是说刘备有意为之,毕竟连自己的夫人儿子都走散了,如果不是赵云拼死救出刘禅,蜀汉就不会有后主了。刘备连自己的妻子儿子都保护不好,更不会保护好徐庶的母亲了。如果是平常人,是会理解刘备的,但是徐庶不同,从徐庶得知其母亲被曹军俘虏以后就迫不及待的辞别曹操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孝心是真的很深。徐庶辅佐刘备尽心尽力,又推荐了“天下奇才”诸葛亮,然而刘备居然连自己的母亲都保护不好,要他如何为刘备死心塌地呢?奉母至孝的徐庶只会把其母亲被俘虏的责任归咎于刘备保护不利。

65、曹操生平少有对手,而对于徐庶的才能,他是十分的敬佩,于是他便用计谋把徐庶的母亲,禁闭起来!并且派人传假信,徐庶担心其母有生命之危,于是果断辞别刘备前往曹营!徐庶来了曹营之后,才发现一切都是曹操的计划,后来其母也撒手人寰,徐庶更是恼羞成怒,发誓生平不会为曹操进献一谋,划一策!这便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66、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

67、也就是说,徐庶是发过言,献过策的,只不过没有受用罢了。对此,笔者猜测有两个可能。

68、换言之,曹操把徐庶赚到曹营之后,最低的期望就是抽离刘备方面智囊的综合实力。至于用不用是另一回事。再说了,你会在战场上使用一个对老东家忠心的谋士吗?

69、诸葛亮草船借箭,大雾天击鼓呐喊,曹兵一边放箭,一边飞报曹操。曹操问账下文武怎么回事?无人应答。徐庶知道这是诸葛亮草船借箭,心想我不帮他恐难成功。于是给曹操说;“丞相,这是极其罕见的卧鱼大会,此会现江山易主,主有真龙天子出现,若是真龙天子在,锣鼓立停”。曹操大喜,心说我也试试。于是率众来到江边,很是神奇锣鼓声立马就没了。(原来诸葛亮的船只一侧受箭已满正好掉头,所以锣鼓停了)等掉好头,又开始猛敲,曹操大怒,加派人手射箭,不一会就射满了....。

70、《三国演义》中,徐庶是刘备在荆州时的早期谋士,因为母亲被曹操掳去,不得不身进曹营,不过临走时承诺:在曹营不献一策,不出一计。“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因此广为流传。

71、根据史书记载,从208年他进入曹营,直到223年才有最新的消息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中间的15年完全没有他任何的信息。看来,虽不能说徐庶真的一言不发,但至少他并没有在曹营发挥像在刘备方面的作用。

72、而且诸葛亮北伐时期得知徐庶在魏国的境遇曾经感叹说:“难道魏国真的那么多人才么?怎么这俩人的才能难道都不值得重用么?”

73、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

74、小编认为并不是!徐庶的价值决定权并不在他自己手中,而在曹操的手里。但一个在刘备方面备受重用的谋士,到了曹营却15年没有任何信息。一向知人善用的曹操为什么会这样呢?

75、实际上,正史的徐庶,与“演义”的徐庶,完全是两种不同概念。

76、大家认为徐庶只是说了一句劝诫的话,算不上出谋划策。其实,劝诫之言的重要性有时也不低于单纯的谋略。劝诫之言最大的作用在于纠正人的不健康心态,让人能审时度势、谨慎从事。如果夏侯惇都听得进徐庶的话,不轻视已经有高人辅佐的刘备,那么他就不会骄傲自大,在用兵时就能小心翼翼一些,少出一点失误,这场仗还有打赢的可能,起码可以减少点损失。但是,夏侯惇根本没有听进徐庶的话,反而说:“元直之言谬矣。吾看诸葛亮如草芥耳,何足惧哉!吾若不一阵生擒刘备,活捉诸葛,愿将首级献与丞相。”战斗结束后,夏侯惇大败,他只能灰溜溜地“收拾残军,自回许昌”。

77、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78、    后来徐母自杀,徐庶也因为记恨曹操发誓此生不打算为曹操献计,这也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那么正史中的徐庶是什么样?跟演义中的形象有何差距?

79、但其实徐庶进曹营之后并非是一言不发,在徐庶进曹营之后其实还是说过一条警示的话的。当时刘备驻扎在新野,曹操命令夏侯惇为都督率领十万大军去向刘备发动进攻,当时夏侯惇完全没把刘备放在心上,甚至说:刘备鼠辈耳,吾必擒之。

80、徐庶离开后,刘备听闻水镜先生之大名,前来拜访,目的也很单纯,想让水镜先生出山辅佐他成就霸业。只可惜,水镜先生早已看透一切,任凭刘备掉眼泪、下跪,他都没有动心,表示自己只是凡夫俗子,没有治国之才能,让刘备另请高明。但是,正当刘备要离开的时候,水镜先生推荐了自己的弟子,在卧龙岗耕地的诸葛亮。

81、曹操得知刘备用徐庶为军师之后,在程昱的建议下,先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徐庶见是母亲亲笔书信,向刘备告别,临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南阳诸葛亮,自己只身前往许昌。徐庶到许昌见了母亲之后才得知自己被骗,徐母在斥责徐庶之后自杀,徐庶也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

82、诸葛亮深知二人之才,见其不得曹魏重用,故而发此感叹。一则,为至交老友感到愤愤不平;二则,感叹曹魏人才济济。

83、  建安十二年,曹操在稳定了中原的局势后,开始向南方发展,荆州成为他的第一个进攻目标。建安十三年,刘表病重,刘琮在蔡瑁等人拥护之下接任荆州牧,同时曹操正领兵南征荆州,刘琮采纳傅巽的建议不战而降。刘备屯兵于樊城,不知道曹操军的突然到来,到了宛城才知道状况,随即率军离开,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

84、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在赤壁之战,有过一次露脸。这边写的是,徐庶看破了庞统的计谋,但是没有进献给曹操,同时他还向庞统请教了隐退之法。

85、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韬、庶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魏略

86、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徐庶并不是人们理想中那样美好的人物:

上一篇:转角书桌图片大全文案汇编47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精选文案

  • 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文案汇编71句
  •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典故文案汇编17句
  • 徐庶进曹营一一歇后语下一句文案汇编42句
  • 什么进曹营一言不发歇后语文案汇编23句
  •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的意思文案汇编76句
  •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补充完整文案汇编71句
  •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拼音文案汇编20句
  •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造句文案汇编27句
  • 徐庶进曹营的意思文案汇编60句
  • 徐庶进曹营一一歇后语意思文案汇编55句
  •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是什么意思文案汇编33句
  • 精选文案相关栏目

    推荐精选文案

  • 康德不可知论的名言文案汇编50句
  • 军训歌曲强军战歌文案汇编14句
  • 诸葛亮吊孝的悼词文案汇编31句
  • 诚信的例子作文素材短文案汇编85句
  • 珍爱生命呵护心灵的名言名句文案汇编79句
  • 关于理解的作文文案汇编56句
  • 孔子交朋友的名言文案汇编61句
  • 高远的志向文案汇编64句
  • 最新精选文案

  •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文案汇编87句
  • 转角书桌图片大全文案汇编47句
  • 金句是什么意思文案汇编40句
  • 陶行知教育名言解读文案汇编41句
  • 廉洁教育文案汇编46句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1000字文案汇编37句
  • 韩信点兵文案汇编53句
  • 秋后的蚂蚱歇后语文案汇编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