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得孩提时代,家里的老人们经常教导说,在外头要嘎合好(方言,即团结合作友好的意思)人,还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不言而喻,人生不可以也不可能没有朋友。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当然,结交朋友不可能没有动机,也不可能没有目的,尽管目的不尽一致,犹如人面;尽管动机难以言喻,犹如人心。当然,结交朋友的目的和动机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同是一个人,也可能因年龄、角色、时期、平台等的不同,结交朋友的动机和目的也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以理解和接受的。时行则行,时止则止,与时偕行嘛。
2、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释义)孔子说:“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3、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孔子交朋友的名言)。
5、⊙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7、朋友作为旁观者会看到你的失误,但只有正直的朋友会不避繁琐,不讳非议的给你指出来。
8、颜渊、季路待。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出自《论语·公冶长》
9、正直的朋友是一面镜子,即唐太宗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2、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d。”——《卫灵公》(释义)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孔子交朋友的名言)。
1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4、所以说为君要有诤臣,为人要有直友,他们能将你打磨的更完美。
15、⊙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6、译文: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17、可惜他名不副实,诡诈性格甚至超过曹操和朱温,手下的谋臣猛将都忌惮他,所以落得离心离德,兵败鄱阳湖……
18、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9、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20、第二种叫作“友谅”。与真诚而可信赖的朋友的人交朋友。平时平淡若水,但是落魄的时候,默默无语拉你一把,这是真正的朋友。
2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2、翻译: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23、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24、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论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用今天的话说即:孔子在谈话中几乎不谈论功利,而是赞成仁义,相信天命。
26、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27、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翻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翻译: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像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翻译: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8、人们把自己的个人利益看得越来越重,并越来越重视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早已把“仁”抛于脑后,这样一来又何谈在交友和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应讲“仁”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9、 其中求乐、进德和修业是朋友间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体系。就求乐而言,《论语》首篇三章都是围绕儒家的乐感文化进行阐述的,这种乐感文化包括三个层面:悦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乐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乐群就是朋友之间相互交流、彼此取悦。也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乐也”。这里的乐感文化与其他宗教(学派)的罪感文化、耻感文化也是大相径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就进德而言,《论语》明确指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结交朋友是为了修炼、提升品德(仁德)素养,并要求朋友之间择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见善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就修业而言,可以增加见闻,可以让知识迭代升级,可以见识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甚至不同观点(如此次“友”之会讲)。《易经》提出:“君子以朋友讲习。”《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并提出闻一知而、问一得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等具体修业建议。同时提醒朋友共学要特别注意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另外还要有正确的姿态:温、良、恭、俭、让。也要有适当的方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30、⊙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31、(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2、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虚伪做作的人交友,同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3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4、 四度。即亲疏有分,远近有度。孔子说:“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与朋友相交太过频繁琐碎,反而会被疏远。距离产生美。特殊情况下,若即若离也许是一个最佳状态。当然,男女朋友有所区别,不可一同视之、待之。《论语》中有一个子贡问友的问题。孔子对此回答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一个学者曾经说过,度是人类最高智慧。
35、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36、⊙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7、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8、⊙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9、《毛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40、 其次,将其他国学经典有关结交朋友的箴言美句汇集于此。
41、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1)有朋友从远方到来,怎么能不高兴呢?(2)为别人出谋划策怎么能不做到忠心不二?和朋友交往怎么能不做到诚信?
42、(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43、你也乐于与他分享自己的欢乐与疑虑,与其说他是益友更不如说他是良师。
4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5、这十句是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看法及其翻译。适合用于“君子”的常考作文主题中。
46、⊙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47、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48、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9、“视”、 “观”、 “察”是了解人的三个阶段,也是逐步详尽、逐步深入的过程。做事的方式是表面现象,其中可能有假象,所以“视”人做事,是了解人的最初阶段。做事的基本动机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做法源于想法,所以“观”人做事的原因带有一定的穿透力。是了解人的中间阶段。而人们做什么样的事情心安,就说明他有这方面的乐趣,这是出于本性的行为,不具有功利性, “察”清了这一点才算彻底看清了对象。
50、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2、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释义)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那么说话和行动都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难么行为要正直,而说话要谨慎随和。”
53、⊙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54、何谓“仁”?仁爱、正义即为仁,它是道德。政治的最高体现。孔子也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里足以看出讲“仁”,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了。
55、译文: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56、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57、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58、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59、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0、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