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藏语文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主要来源是印度梵语,在藏地也有不同改造和增减。英语也是一样,六七百年前的英文能读懂的也不多。去年我在耶路撒冷遇到伊斯兰的教授,说他们的语言也有两千多年左右,之前的语言很难懂。我们如今有所不同解释也是可以理解的,佛教徒也可能与佛教结合思考,科学家可能从科学角度,其他学派,也许以我的专业和智慧解读,难免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很多解释方法某种程度也是合理的,古代智慧有很深沉的意义,可以这样解释,可以那样解释,可以解释得很深,也可以浅显易懂。如果认为自己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对自己的学问进行分析,我当年得出的结论判断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不要说别人的,我们自己的思想,随着不断成熟,也会有否认的。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子论语全文)。
5、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6、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7、 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1、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12、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13、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1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但是,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孔子在《论语》中也没有回答。(孔子论语全文)。
16、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17、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8、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9、译文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20、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扩展资料《论语》产生的影响:
21、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3、孔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4、译文:子贡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先去做,然后再根据做了的去说(这就可称为君子了)。”
25、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6、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27、而之所以谗言三及,之所以三人成虎,都是道听途说的人造成的。
28、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9、子贡又问:“如果万不得已,在剩下的两项中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
30、2达巷d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3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2、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33、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3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5、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36、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37、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38、到了唐代,魏徵也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9、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0、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1、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42、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43、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44、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45、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46、译文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47、 孔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48、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49、我们两人聚集在一起,一个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一个喜欢现代科技,一个利他,一个调伏自我,佛陀说,两个人可以做大福德,一个听闻,一个讲说,智慧上交流,前所未有,非常有意义。这样说,有朋来自远方,非常开心。
50、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1、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论语》中计有109次谈到“仁”,其核心,孔子认为是“孝悌”之道,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对内,在自己家里.对外呢?那就是要“爱人”.怎样才能做到“孝悌”“爱人”?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换位思考.这就需要加强自身修养,要“克己复礼”,要具备“恭,宽,信,敏,惠”等好的品质,同时为人处事还要小心谨慎,待人以诚,要能够“成人之美”.孔子与其弟子多次谈到“仁”,却从未给“仁”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只是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谈论“仁”的不同方面.正是这种不同角度的论述,表明“仁”的博大与内涵丰富.“仁”这样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崇高而理想的人生境界。
52、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53、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54、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55、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56、当你获得了人民的心,那就等于你得到天下了。
57、2500年前管理情绪的侨居《论语》中有,佛教叫调伏自相续。管好了,情绪可以用在正道当中。人生有不同选择,但选择错了人生会土崩瓦解,走上绝路,如果选择很好,会过上快乐的生活。我们会在学的过程中得到不同收获。
58、《论语》学得好,也许儒家思想对我们也很管用吧。
59、《论语》比较简单,没讲后世问题,也没讲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万物的事情,只是今生如何治国、安家、人与人和睦相处。与佛教对比也许有差别,《维摩诘经》、《法华经》等里面的内容非常广,前后人物出现复杂得多,真正去观察学习,一百多函去研究,把佛陀思想了如指掌并不那么容易。我们承认,《论语》对人类行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我们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学习儒家一段时间,其他宗教也进行学习,也许有些研究者有不同感受。这一点我作为佛教徒也没必要特别分析。很多人有识之士,应该站在理性立场,深入细致潜心研究。人类历史出现的很多哲理还是有不同意义。
60、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61、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64、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65、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66、但是,要想快,要想远,要想安全,还是那些公共的、有台阶的、被无数人慢慢选择而归拢起来的那些路,更为靠谱。
67、了解(知识)的人比不上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
68、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69、孔子说:“从道路上听来了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有道德的人应该抛弃这样的作风。
70、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71、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7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73、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埃”
74、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75、一会儿,又有一个人来告诉曾母:“曾参杀人了!”
76、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7、2008年回国后长期从事先秦儒家经典的研究和讲授。2010年参与创立上海国学新知传统文化学习中心,担任会员制《左传》读书会主讲,至2016年精读全本《左传》三轮250多期,读书会录音专辑在喜马拉雅网上电台收听数已超过125万。编著126万字《春秋左传精读》,作为读书活动讲义,2014年正式出版,深受读书界欢迎。正在与中华书局策划出版个人专著《政说春秋》丛书,其中《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救世:郑国中兴贤相子产评传》将于2018年出版。
78、26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79、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80、另一个方面,复习很重要的。以前学院法王如意宝课后,堪布们马上做一个大的辅导,第二天做小的辅导,本来一堂课,连续听三四堂,这种串习非常根深蒂固,后来我也成辅导员。这样记忆力还是很好的。最近一个德国学者对人脑和记忆进行研究,刚听闻知识串习,百分百记得住,过一天剩百分之八十。再过一星期,百分之二十。今天听完,立刻复习,不然,过几周,基本印象没有的。这里有很深的窍诀,一定再三复习,最后得到甚深意义,这是很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