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2、造句:小明向数学老师请教一个和倍应用题的解法,他告诉我三种解法,这真是问一得三啊。
3、(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
4、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5、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6、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7、关于君子的标准,孔子还有一些名言。如,《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论语•宪问》里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8、据说老子的母亲理氏有一天正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9、在我们的印象中,文学家都是瘦瘦小小、手无缚鸡之力的样子。那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呢?会不会也这种样子呢?
10、老子摇摇头缓慢地说:“你后面说的这些话真是危险得很呀。现在讲泛爱众,不是太迂腐了吗?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实际生活,都明白地证实了所有讲无私的恰恰都是为了实现自私。”
11、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1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3、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14、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15、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第一)
16、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第二)
17、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18、回到客栈,孔子一直在琢磨老子所说的大道理,但恍惚了三天,当他的弟子们问孔子对老子的求教有什么感悟时,孔子回答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对于善游的鱼,可以用钩去钓取;对于善飞的鸟,可以用箭射获。
19、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0、老子长大之后,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的官员。这是一个管理藏书的官职,正是因为每天与书相伴,老子知识渊博,在当时很有名气。孔子曾经四次专门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仁、道、乐等中国传统文化。
2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第四)
22、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
23、弟子甲:老师,你学问很好,但是你会打架吗?
24、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25、小朋友们,像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学习知识也是勤奋认真,即使年纪大了也不放松,仍然废寝忘食,努力上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刻苦并且专心致志的对待,才能做好哦。
26、(示例)(1)《后汉书·滕抚传》:“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
27、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28、御敌于国门之外:“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欤?”(第四)
29、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30、(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含褒义)
31、孔子说:“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而没有得到。”老子问:“你又怎样去寻求呢?”
32、(押韵词)半梦半醒、天光云影、扪参历井、爬山越岭、高人一等、孤身只影、杳无踪影、缩头缩颈、大煞风景、俛首系颈、翻山越岭、一碧万顷、如梦初醒、吾日三省、伸头缩颈、昏迷不醒、平平整整、崇山峻岭、齐齐整整、授人以柄、振裘持领、沤浮泡影、温凊定省、清浄白省、汲汲顾影、晨参暮省、晏开之警、一日三省、重山复岭
33、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34、这是孔子的名句演化而来的成语,原意是告诫自己遇到某个方面比自己好的人,就应该去学习对方的长处,争取可以做到一样好。遇到某个地方做得比自己差的人,就应该总结对方失败的原因,看看自己有没有出现同样的问题。孔子是要告诫我们首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其次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刻自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