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意: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谭嗣同的诗被改了吗)。
2、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d人。
3、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为赴国难,慷慨就义者很多。这些仁人志士,他们(她们)都满腔热忱地投身于变法维新,或是革命事业中。倘若一旦因出事而遭被捕坐牢,始终也心坚如铁,狱中题诗就是最好的验证!
4、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5、二十五日,晴,入署……在暑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捕后,诗云:“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叟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6、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
7、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
8、第二句的意思是,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9、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10、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11、第一句话“望门投止思张俭”的意思是指被同乡或变法同仁出卖。第二句话“忍死须臾待杜根”的意思是在解释并不出逃的原因。第三句话“我自横刀向天笑”,这句话非常明显是被改动过的,如果看不出来则属于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尚未入门,还需要勤加努力读书学习。第四句话“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是指罪名还没有判决下来,无论是生是死都不惜为国捐躯。“两昆仑”并不是用于自诩或自比,“昆仑”是指死亡或者牺牲。
12、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13、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14、“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15、这其中就有谭嗣同,他未接受别人的逃亡劝告,毅然决定留了下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直言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同始。”
16、“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
17、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18、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
19、 据说这是谭嗣同临刑前写在监狱墙壁上的一首绝命诗,还据说这首诗被梁启超“篡改”过,
20、翻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21、 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22、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23、总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原版改动有可能,但较真实版的还是梁启超整理的。毕竟《绣像康梁演义》是在谭嗣同就义十年后出版的,且小说为情节需要有大幅改动的确定性!
24、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了戊戌变法。其年6月4日,光绪皇帝正式宣布变法,一并颁布了“明是国是”诏书。想不到三个月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25、翻译: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26、这个张俭是东汉的名士,他品德高尚,瞧不起人品低劣的乡人朱并,于是朱并忌恨他,并诬告他结d害国,导致他受到朝廷的通缉。所以张俭就四处逃亡,人们都敬佩他的高洁,纷纷“窝藏”他和掩护他,哪怕是受到牵连而遭刑罚也毫无怨言(望门投止典故)。这里面表达谭嗣同以张俭望门投止之事自喻之感。
27、显然,这是一首绝命诗,他借用了古典人物案例,笑对着苍天,将自己的肝胆视若同那昆仑山般的气势磅礴。此句颇有点像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28、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d人。
29、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30、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31、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32、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
33、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34、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35、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36、但慈禧的动作来得太快太强烈,准备的计划全都以失败告终,在这种留下必死的局面,谭嗣同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那就是准备以死来殉这份变法事业。
37、至此,有人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被人改过就不足为奇了!目前存在两种说法,具体原版如下示:
38、“有心问鼎,无力回天”:是指人主观希望做到一件事情,却被客观环境及自身能力所限制而不能完成。
39、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
40、不止是谭嗣同等人有《狱中题壁》诗,中国近代革命史中,不少先烈在狱中题壁或写下动人的诗。较符合谭嗣同诗意的革命烈士杨道生之《狱中》诗是这样的:
41、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
4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力回天(名词解释)
43、慈禧得知消息后,在第二天就连发数道旨意围捕维新派一干人等,此时的谭嗣同得知消息后并没有逃走,反而四处活动意图营救光绪帝。
44、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5、黄彰健对原诗的存疑观点,是依据1908年出版的一部演义小说,名为《绣像康梁演义》。书中是这样写的,戊戌变法“六君子”在就义前,一个叫林旭的吟咏了一首诗:
46、“问鼎”一词据《左传·室公三年》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挥军伐周,向周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鼎即周王朝王权的象征)。以此看来,楚庄王“问鼎”的本意并非鼎的本身,其真正意图是谋位夺权。
47、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
48、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49、无力回天:形容事态的发展,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或者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
50、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51、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
52、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d”,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53、第一句的意思是,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
5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55、如今“问鼎”一词的含义已被引申,常用于各类比赛和竞争中参与者争夺第一名的想法。在各类竞争或比赛中,凡用“问鼎”一词时都是用在结果明确之前。
56、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57、有如此愿以身殉法的豪情,也难怪乎他会在狱中墙壁上题诗一首《狱中题璧》:
58、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59、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
60、杜根也是东汉人,他是一名忠臣,当时的汉安帝和光绪帝类似,大权被(邓)太后掌握,杜根当时进谏邓太后还政于安帝,却遭到邓太后的报复,下令打死他,幸亏命不该绝,后面凭一口气活过来了。等到邓太后被杀,皇帝怀念杜根,还以为他死了。谭嗣同借古讽今,希望维新派有人能死里逃生,等到太后被除、皇帝掌权的那天。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61、谭嗣同对那些劝他离开徐徐图之的同志们说:“自古以来各个国家成功变法的背后,没有一个不伴随着流血和牺牲,我们这次变法还没听过有一个人为之流血,正因如此才没有成功,但今日从嗣同开始便有了。”
62、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63、此时谭嗣同等人找到袁世凯,同他商议诛杀慈禧营救光绪帝的计划,但没想到袁世凯表面上答应保证没有问题,暗中则将此事传到了慈禧的耳中。
64、本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65、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66、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67、谭嗣同最后拒绝了刚从家乡赶来的妻子的劝阻,终于将机会变成永别,被清兵押走。菜市口刑场,临刑的谭嗣同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赴刑。血水和雨水一起洒满了菜市口。
68、“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69、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70、相对于古文字、古诗词等能流传至今,也多半是经后人整理而集结而成的。在其过程中,修改个别字或语句很正常。
71、接下来的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72、翻译: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得过对于春天消逝的忧愁,应当面对苍天痛哭一场才罢休。四万万人民啊一起痛哭吧,辽阔的远方哪里还有中国的疆土!人物简介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73、原文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74、这首诗的成诗地点是在监狱里,根据诗意推测当时壮飞先生是知道被同乡出卖一事。网络百科说“此诗是谭嗣同死后,由刑部狱卒从狱中传出。“并且记载了一首据说未曾改过的原诗:“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枝根。手掷欧刀向天笑,留将功罪后人论。”
75、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谭嗣同《狱中题壁》诗,豪情万丈。但有人这是被改动过的,那原版如何?
76、梁启超对原诗之词句作了一些修改,其根据源于戊戌年刑部主事唐烜所写的《留庵日钞》。这是一本私人日记,出现有关谭嗣同《狱中题壁》细节描述:
77、“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