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 孔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想仍是“为政以德”。(论语学而原文)。
2、家庭也是“孝弟”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一点上,应特别强调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如何对待上辈人,孩子会跟着学,不孝子孙的背后一定有一对不孝的父母。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妈妈特别不孝顺,婆婆年迈有病,多年卧床不起,她让儿子把一个破碗放在奶奶床头上盛饭,从不涮洗,又脏又破。奶奶去世后,这位妈妈看到床头上的破碗,对儿子喊到:“儿子,快把床头上那个破碗扔掉!”没想到儿子说道:“妈妈,不能扔,等你老的时候我要留着给你用。”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6、(1)下列各项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7、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8、(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9、(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10、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1、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2、(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1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4、(1)B(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时行不通)
15、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6、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曰:“无倦。”
1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8、(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19、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20、(1)C(行孝悌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
21、1•10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22、(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23、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这一句的意思是,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不是很高兴吗?这一句孔子要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乐趣。就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24、(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2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6、(1)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7、《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28、(2)本章进一步体现了孔子教育以德为先的观点。
29、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30、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2、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3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34、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6、C. “使民以时”,施政应立足于百姓,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役使百姓应该不违背农时。
37、1•16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9、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40、(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41、童芽蒙正——培养具有贵族气质的君子淑女的根基式教育(2-13岁)
42、(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43、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4、A.孔子认为君子要做到端庄严肃,让人肃然起敬,就必须要稳重,否则便没有威严。
45、(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46、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7、(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48、(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49、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50、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1、B. “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52、(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3、1•7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4、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55、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56、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57、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58、(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