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高中)。
2、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更短亭一作:连短亭)(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高中)。
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4、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译文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7、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8、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9、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1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1、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12、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13、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1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5、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16、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1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8、现代文阅读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调至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前。
19、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20、古时候人们认识有限,且环境恶劣。人们要想走出去探寻外部世界,第一道难关便是自然的约束。于是,古人设计出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他为了了解外面的世界,与更多人交流,决心搬走家门口的那座大山。古人用这样的故事传达了他们渴望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用丰富的想象力突破自然条件的束缚,这是第一步。但渐渐地,人们意识到:作为普通人,他们无法完全改造自然。于是他们把人变成神,来突破人类自身的局限。(点出“突破”的第一层含义: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
21、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2、(教育在线)39岁教师过度劳累猝死操场,妻子这封信看哭无数人
23、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4、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25、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6、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27、(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29、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0、(注)①作者一怍桀斌。②讳愁:隐瞒由心的痛苦。③封:围棋术语。
31、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2、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33、(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邓者乎?(苏轼《赤壁赋》)
34、 |高中语文基础 |高考作文 |小说与散文阅读|古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