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2、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3、加缪提出,面对荒谬的生活,人们一般会有三种反应:肉体自身宗教信仰享受当下。
4、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5、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而不是终点。人类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和完成。
6、对于宗教尼采主要是反对基督教。尼采有一个特别著名的论断,“上帝已死”(出自《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不过这个思想在之前《快乐的科学》里面有一节题为“疯子”就已经提到了这个思想。上帝死了意味着超感性的世界对我们已经不起到任何的作用,也意味着传统形而上学二元体系的崩塌,意味着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
7、他断定自己及其他人已无力去信仰什么,一切信仰最初的基础,即对生命的信仰,已经消失。“可以作为一个反抗者而生活吗?”这个问题在他身上成了“可以不信仰任何东西而生活吗?”他的回答是肯定的。是的,人如果将没有信仰作为一种手段,把虚无主义贯彻到获得最后结果,如果进入沙漠并相信即将来临的一切,从而感受到痛苦与欢乐,情况就是如此。
8、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9、 很愿意来谈一下尼釆的虚无主义,我们很早就听说过虚无主义,但它究竟是什么?理解它有什么意义?了解和探讨虚无主义对我们有哪些帮助?
10、(1)该部分参看《格言集》,科利版第13卷,15[118]。——编注(尼采虚无主义名言)。
11、最后,尼采提出了人们是否将永远停留在虚无主义之中这个问题。他发现,虚无主义并不是最后一幕,它的积极方面正在于它的过渡性。经过虚无主义,“精神之弦在欧洲被如此辉煌地绷紧了。依赖这张满弓之箭,可以射中最遥远的目标。”这是精神走向第三阶段的转折点。尼采认为,在这一阶段上,最关键的问题是:置虚无主义的继续影响于不顾,顽强地肯定生活。尼采在虚无主义中窥见了“所有戏剧中最有希望的一幕”。“第三步,伟大的决定,能否对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给予坚决的肯定。位于我们之上的,不再是上帝,也不是任何人!创造者的伟大本身知道应该从何处着手崇高的责任,洁白无暇的情怀。”“我们敢于驶向远方,我们敢于行动。我们的威力迫使我们走向海洋,走向迄今为止所有太阳落下去的那个地方,我们在创造新的世界。”
12、《花与鸟3#》严智龙,80×80cm,布面油画 ,2018
13、当然,我们并不能从“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创造了一个体系”这一事实,推断认为尼采以无意识的方式创造了一个体系,就像我们有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某些问题,这个体系深植于作家的潜意识之中,隐藏于这个创造性心智的隐秘幽深之处,直到最后才揭示自身。相反,我相信,我们能够通过求助于两个确切的事实来解释这些成就。
14、“他下沉,他摔倒。单击你们一再嘲笑,要知道他比你们倒在上面。他很开心很伤心,但他的强光紧紧贴着你们的黑暗。
15、尼采有时在言谈中将他的哲学称为虚无主义,在丹托看来,这个看起来十分合适的称号所暗示的是否定性与空虚。丹托说,“我将把虚无主义理解为尼采哲学的核心概念,通过虚无主义,我将试图表明在这些异乎寻常的学说之间的完全系统性的关联,否则它们就会在周遭的格言与疯狂的附带论述中如此苍白地隐约显现。我甚至将努力表明,这些附带论述既不是尼采必须说出的观点的表面,也不是尼采必须说出的观点的实质,而是诸多例证以及某些普遍原则对特别情况的应用。最后,我希望确定这些普遍原则在主要哲学传统中的位置,并将之作为尼采对于所有时代的哲学家最为关注的一些相同问题所提出的解答。”
16、对尼采来说,也是如此。在他的那些出自19世纪70年代初期的作品中,我们偶尔会发现与他的整个后期作品发生共鸣的诸多观念,就好像它们早已蕴含其中。事实上,对早期作品产生回响的恰恰就是这些晚期的作品。毫无疑问,在任何作者的思想中都存在着连续性,但这种连续性应当部分地归因于他的读者,他们在头脑中带着晚期作品来回顾早期作品。他们所能看到的晚期作品,却是作者在撰写早期作品时不可能看到的,因为他不可能知道那些他自己尚未撰写的作品。我们无法思考一种并不统一的人生,如果是在这种意义上,一个人的人生就具备了统一性。
17、《花有信之四》蔡枫,100x100cm,布面油画,2015
18、作者介绍: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Heidegger,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19、虚无主义的本质领域和发生领域乃是形而上学本身;在这里我们总是假定,我们所谓的形而上学并不是指一种学说,或者,根本上不仅仅是指哲学的一门专门学科,不如说,我们在“形而上学”这个名称那里想到的是存在者整体的基本结构,是就存在者整体被区分为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并且感性世界总是为超感性世界所包含和规定而言来考虑的。形而上学是这样一个历史空间,在其中命定要发生的事情是:超感性世界,即观念、上帝、道德法则、理性权威、进步、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文化、文明等,必然丧失其构造力量并且成为虚无的。对于超感性领域的这种本质性崩塌,我们称之为超感性领域的腐烂(Verwesung)。所以,在基督教信仰学说的跌落意义上的无信仰绝不是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基础,而始终只是虚无主义的一个结果;因为事情也许是,基督教本身乃是虚无主义的一个结果和构成。
20、尼采的观点指出人们对上帝的信仰都是虚假的,这可把当时的基督教的信仰体系,一下子冲击得摇摇欲坠,让基督耶稣的权威和脸面荡然无存。也就是说尼采把高高在上上帝,拉下了神坛,让上帝成为人人都可以批判的对象。
21、道德很“不道德”,正如世间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样;道德性本身就是某种形式的非道德。
22、自由精神的首要任务是,推翻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偏见。这个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23、我们试图解释尼采的话“上帝死了”,其意就是要阐述尼采所理解的虚无主义,从而表明尼采本人是如何对待虚无主义的。但是,由于“虚无主义”这个名称往往只被人们当作流行的标语来使用,常常也被当作谴责性的骂人话来使用,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意思。一个人皈依于基督教信仰和无论何种形而上学信念,但他并不因此就在虚无主义之外了。而反过来说,也并非每一个思索虚无及其本质的人都是虚无主义者。
24、(7)参看《瞧,这个人》,“我为什么如此智慧”第2节。——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