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过几株高大的橡树,见到一个石堆和一个石柱般的遗址。这当年梭罗建设木屋的地方一个牌子上写了一段文字:
2、可是我并没有发现那只猎犬,我也在思考那匹栗色的马到底象征着什么?所以我要与孩子们一起寻找。我相信你只要能参与我们的导读和阅读,一定能找到你丢失的东西。因为梭罗写过:
3、在我行将离开的时候,我觉得我还缺了点什么,于是我还是回头进入树林。在一棵五指松前,我一直想是否有另一条道可以直接进入他的小屋,结果在那一瞬间,我听到了头顶斑鸠的鸣叫。
4、梭罗对歌德、林奈、达尔文、拉斯金、罗伯特·吉尔平以及《耶稣会报道》的研读,也是为了锤炼其所谓的“观看的艺术”。他那种内在强度十足的阅读兴趣,几乎是难以自满的探索,使人感到振奋又钦敬。他对观察和描绘如何显得真确,有严苛的要求,成了他活着便不会中止的一种思虑。他在日志中写道:“吉尔平说得不错,薄雾是‘既远又近’的。”
5、试想一下,竟然有人为了保持健康去摇摆哑铃,而置远方草地上汩汩涌动的泉水于不顾!”
6、"这个斯多噶主义者(禁欲主义者)的芝诺(希腊哲人)跟他的世界的关系,和我今天的情况差不多。说起来,他出身于一个商人之家——有好多这样的人家呵!——会做生意,会讲价钱,也许还会吵吵嚷嚷,然而他也遇到过风浪,翻了船,船破了,他漂流到了皮拉乌斯海岸,就像什么约翰,什么汤麦斯之类的平常人中间的一个人似的。
7、罗伯特·理查德森指出,梭罗注重修辞手法,喜欢使用“似非而是的隽语”。例如,用“白色的黑暗”描写冬季的森林,用“家庭般的温暖”形容大雪覆盖的树木,以及“温暖的雪”“文明的森林”,等等,弄得爱默生都有些恼火了,埋怨他太过喜欢反语,削弱了词语的正当效用。梭罗虚心接受批评。不过,诗人之为诗人,总是体现在对词典和文字游戏的嗜好上面。
8、1839年7月,一个十七岁的少女艾伦·西华尔来到康城,并且访问了梭罗这一家子。她到来的当天,亨利就写了一首诗。五天后的日记中还有了这么一句:"爱情是没有法子治疗的,惟有爱之弥甚之一法耳。"这大约就是为了艾伦的缘故写的。不料约翰也一样爱上了她,这就使事情复杂化了。三人经常在一起散步,在河上划船。登山观看风景,进入森林探险,他们还在树上刻下了他们的姓氏的首字。谈话是几乎没完没了的,但是这个幸福的时间并不长久。
9、这位梭罗先生是与孤独结伴的。他常常只是一个人。他认为没有比孤独这个伴儿更好的伴儿了。他的生平十分简单,十分安静。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3-1837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1838-1840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到1845年,他就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1849年,他完成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差不多同时,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OnCivilDisobedience)的极为著名的、很有影响的论文,按字面意义,这也可以译为"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后面我们还要讲到它。然后,到了1854年,我们的这本文学名著《瓦尔登湖》出版了。本书有了一些反响,但开始的时候并不大。随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1859年,他支持了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当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竟被逮捕,且被判绞刑处死时,他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并到教堂敲响钟声,举行了悼念活动。此后他患了肺病,医治无效,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仅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自有人给他整理,陆续出版,已出版有多种版本和多种选本问世。
10、 接着马敏教授着重介绍了梭罗的自然主义思想。他指出梭罗自然主义思想深受爱默生的影响,他与爱默生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激发了梭罗的天资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梭罗结合其在瓦尔登湖两年多的实验,着重发展了自己与超验哲学密切关联的自然主义思想。梭罗提出一方面要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要回归自然,回归本真,提倡简单但高尚的生活。在梭罗看来,大自然不仅具有自我净化的功能,而且对人的灵魂也具有某种净化功能。马敏教授认为心情能否平复,思想和灵魂能否净化,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下定决心,回归到自然之中,过一种最为简单、真实的生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瓦尔登湖已不仅仅是梭罗独居生活的栖息地,也是他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和人生价值的支点。梭罗自然主义思想体系中最深刻、最具价值之处,莫过于此。
11、爱因斯坦曾说:“不是每一件算的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被算出来。”
12、我得到的不过是从前的那套信仰——每个人都可谓吾性自足,每个人的身上都能完美地展现自然法则,不论是自身经历,或是罗马、巴勒斯坦、英格兰的历史,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13、不仅要观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还要瞻仰大自然本身!多少个冬夏黎明,还在任何邻居为他们的事务奔波之前,我就出外干我的事了!许多市民无疑都曾见到我干完事口来,清晨赶到波士顿的农夫,或去干活的樵夫都遇到过我。真的,我虽没有具体地助日出以一臂之力,可是不要怀疑,在日出之前出现是最重要的事了。
14、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15、也有人直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
16、所谓生活必需品,在我的意思中,是指一切人用了自己的精力收获得来的那种物品:或是它开始就显得很重要,或是由于长久的习惯,因此对于人生具有了这样的重要性,即使有人尝试着不要它,其人数也是很少的,他们或者是由于野蛮,或是出于穷困,或者只是为了一种哲学的缘故,才这么做的。对于许多人,具有这样的意义的生活必需品只有一种,即食物。原野上的牛只需要几英寸长的可咀嚼的青草和一些冷水;除非加上了它们要寻求的森林或山荫的遮蔽。野兽的生存都只需要食物和荫蔽之处。但人类,在天时中,其生活之必需品可分为: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除非获有这些,我们是无法自由地面对真正的人生问题的,更无法展望成就了。人不仅发明了屋子,还发明了衣服,煮熟了食物;可能是偶然发现了火焰的热度,后来利用了它,起先它还是奢侈品哩,而到目前,烤火取暖也是必需品了。我们看到猫狗也同样地获得了这个第二天性。住得合适,穿得合适,就能合理地保持体内的热度,若住得和穿得太热的话,或烤火烤得太热时,外边的热度高于体内的热度,岂不是说在烘烤人肉了吗?自然科学家达尔文说起火地岛的居民,当他自己一伙人穿着衣服还烤火,尚且不觉得热,那时裸体的野蛮人站得很远,却使人看到了大为吃惊,他们"被火焰烘烤得竟然汗流浃背了"。同样,据说新荷兰人赤裸身体而泰然自若地跑来跑去,欧洲人穿了衣服还颤抖呢。这些野蛮人的坚强和文明人的睿智难道不能够相提并论吗?按照李比希的说法,人体是一只炉子,食物是保持肺部内燃的燃料。冷天我们吃得多,热天少。动物的体温是缓慢内燃的结果,而疾病和死亡则是在内燃得太旺盛的时候发生的;或者因为燃料没有了,或者因为通风装置出了毛病,火焰便会熄灭。自然,我们不能把生命的体温与火焰混为一谈,我们的譬喻就到此为止。所以,从上面的陈述来看,动物的生命这一个词语可以跟动物的体温作为同义语用:食物,被作为内燃的燃料,——煮熟食物的也是燃料,煮熟的食物自外吞入体内,也是为增加我们体内热量的,——此外,住所和衣服,也是为了保持这样地产生和吸收的热量的。
17、当我们用教义问答法的方式,思考着什么是人生的宗旨,什么是生活的真正的必需品与资料时,仿佛人们还曾审慎从事地选择了这种生活的共同方式,而不要任何别的方式似的。其实他们也知道,舍此而外,别无可以挑选的方式。但清醒健康的人都知道,太阳终古常新。抛弃我们的偏见,是永远不会来不及的。无论如何古老的思想与行为,除非有确证,便不可以轻信。在今天人人附和或以为不妨默认的真理,很可能在明天变成虚无缥缈的氤氲,但还会有人认为是乌云,可以将一阵甘霖洒落到大地上来。把老头子认为办不到的事来试办一下,你往往办成功了。老人有旧的一套,新人有新的一套。古人不知添上燃料便可使火焰不灭:新人却把干柴放在水壶底下:谚语说得好:"气死老头子",现在的人还可以绕着地球转,迅疾如飞鸟呢。老年人,虽然年纪一把,未必能把年轻的一代指导得更好,甚至他们未必够得上资格来指导;因为他们虽有不少收获,却也已大有损失。我们可以这样怀疑,即使最聪明的人,活了一世,他又能懂得多少生活的绝对价值呢。实际上,老年人是不会有什么极其重要的忠告给予年轻人的。他们的经验是这样地支离破碎,他们的生活已经是这样地惨痛的失败过了,他们必须知道大错都是自己铸成的;也许,他们还保留若干信心,这与他们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却可惜他们已经不够年轻了。我在这星球上生活了三十来年,还没有听到过老长辈们一个字,可谓有价值的,堪称热忱的忠告的。他们什么也没告诉过我,也许他们是不能告诉我什么中肯的意见了。这里就是生命,一个试验,它的极大部分我都没有体验过;老年人体验过了,但却于我无用。如果我得到了我认为有用的任何经验,我一定会这样想的,这个经验嘛,我的老师长们可是提都没有提起过的呢。
18、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19、与宦官扰乱朝局、忠良无处可立的社会背景不同,梭罗的对手不再是少数虎视眈眈的野心家,而是整个所谓“文明时代”。 当然,梭罗回归亦有个人层面的契机,爱情的失败和其兄约翰的死亡是其中重要的事件。1839年7月,梭罗与其兄同时爱上了17岁的少女艾伦·西华尔。可惜的是,艾伦并没有接受兄弟俩任何一个的爱意,她最后嫁给了一位牧师。求爱风波过后,梭罗与约翰的关系没有因此而生疏。1839年9月,兄弟俩造了一条船,顺着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逆流而上,一直行驶到新罕布什尔州。在那里,他们徒步爬至华盛顿山顶部,接着再顺流而下回到家里。这段美妙的行程后来被梭罗记录下来并集结出版成《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一书。
20、此刻,我想明年我一定要带我的中国学生来这里,我们一起阅读真正的瓦尔登湖。两年之后,这个梦想成真,在今年一月二十七日,我们春之谷班7-9年级部分学生和春之谷学院的实习学员一起来到冬季的瓦尔登湖,在这里我们读到许多与秋天不一样的章节。
21、他的第二本书就是《瓦尔登湖》了,于1854年出版。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甚至还受到詹姆斯·洛厄尔以及罗勃特·路易斯·斯蒂文生的讥讽和批评。但乔治·艾略特在1856年元月,却在《西敏寺周报》上给他以"深沉而敏感的抒情"和"超凡入圣"的好评。那些自以为是的,只知道要按照他们的规范,来规规矩矩地生活的人,往往受不了他们毫不理解的事物的价值,自然要把梭罗的那种有历史意义的行为,看作不切实际的幻梦虚妄了。
22、作者: 苇岸 版本: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5月
23、亨利·戴维·梭罗(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出生并生活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就读于哈佛大学,曾任中学教员、土地勘测员等,超验主义哲学家爱默生是其朋友兼导师。梭罗的代表作是《瓦尔登湖》《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等。
24、我终于深刻地体会到,这里的大自然并不仁慈,它拥有远古恶魔般狰狞的面孔……它是那样的原始、广袤、令人敬畏,却又如此美丽,永远不会被驯服。
25、梭罗为什么要住在瓦尔登湖,后来又是为什么要离开?
26、所以我们将《瓦尔登湖》、《小妇人》和《弗罗斯特诗选》作为春之谷班7-9年级的阅读书目。并带学生亲临现场作研习参观。
27、对于《瓦尔登湖》,不须多说什么,只是还要重复一下,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处。自然颇有一些难懂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过,"请原谅我说话晦涩,"例如那失去的猎犬,粟色马和斑鸠的寓言,爱默生的弟弟爱德华问过他是什么意思。他反问:"你没有失去吗?"却再也没有回答了。有的评论家说,梭罗失去过一个艾伦(斑鸠),一个约翰(猎犬),可能还失去了一个拉尔夫(栗色马)。谁个又能不失却什么呢?
28、当我看到邻居们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当中每天都把自己困囿于商店或办公室时,单是他们的忍耐力就让我惊讶不已,更不用说其精神之麻木了。
29、苇岸,诗人、散文作家。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99年5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年仅39岁。在短暂的一生中,苇岸一直关注的是“大地上的事情”,留下文字很少,生前只出版一部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在病榻上编就了自己的第二本书《太阳升起以后》。
30、要说不同,不同的地方太多:背景不同,所反抗的对象不同,诉求不同,但我个人觉得本质在于他们对待自然的方式的不同。前者作为超验主义者,对待自然以宗教般的虔敬;后者身为隐士,更愿意以自然为礼,达成生而为人的最高理想。
31、梭罗大学毕业后回到康城,正好是他二十岁之时。1837年10月22日,那天他记下了他的第一篇日记:
32、"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