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约100岁(约前571~前471年);
2、鲁哀公十六年,病重的孔子,手拄拐杖,走到门外,唱道:“泰山要塌了,栋梁要坏了,梁栋即将折断!哲人要枯萎了!”唱罢回到室内,对着门户坐下。子贡听见歌声说:“泰山行将倒塌,那还值得我去仰望吗?房梁坏了,那檩条椽子往哪儿安放?哲人就要枯萎了,还有谁是我效仿的榜样?”于是子贡快步走进去。
3、鲁哀公十六年,病重的孔子,手拄拐杖,走到门外,唱道:“泰山要塌了,栋梁要坏了,梁栋即将折断!哲人要枯萎了!”唱罢回到室内,对着门户坐下。子贡听见歌声说: “泰山行将倒塌,那还值得我去仰望吗?房梁坏了,那檩条椽子往哪儿安放?哲人就要枯萎了,还有谁是我效仿的榜样?”于是子贡快步走进去。 (孔子简介活了多少岁)。
4、《孔子与儒家哲学》收录梁启超两文,即《孔子》和《儒家哲学》。其中后者原本是他在清华国学院的讲课稿,由其弟子周传儒记录,主要围绕学术界及读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讲述了儒家发展的历史。尤其是他注重哲学与经学的结合,关注哲学与人生的联系,讲述中常洋溢着充沛的感情,因而极具感染力。他出入于学问与社会之间,讲述简洁明了,观点明确新颖,常有发前人所未发之见。
5、除了放牛之外,孔子还看过仓库,在看仓库的时候一边守门,一边读书学习。就这样小孔丘在艰难的生活中,一天一天长大了,尽管生活很苦,但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并不是当官挣钱,他心中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读书。
6、《左传》在“《春秋》三传”中最有影响。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一改《春秋》大事纲要的记史方法,代之以系统灵活的史书编纂方式,既记春秋史实,又包含了大量古代典章史料,是了解我国先秦文化的重要典籍。本书约请《左传》研究专家撰稿,广泛借鉴古今研究成果,注释丰富清晰、译文流畅优美,适宜各层次读者研读。
7、来源丨深圳教育报刊总社《深圳青少年报中学周刊》(编辑郑艳艳)
8、《先生》103岁叶曼:时时可死,步步求生!
9、★孔子大约每隔10年就能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境界。从中,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指向是“修身”。从修身的角度来看孔子的生平与思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种事业,叫做人生。
10、这里对于王弼的学术观点就不做深入的解读和辨释了,有机会单独写。
11、你看孔子的童年真的是很苦,孤苦伶仃,我们可以想象子贡和颜回听了孔子的童年事迹会怎么反应。颜回是个善良的学生,他一定会含着眼泪说,“老师,您小的时候真苦。”子贡是一个特别有钱的学生,也许他会很仗义地说,“我要是碰到您,一定会资助您。”那孔子说什么呢?孔子心中想的是,尽管我的童年缺失温暖,但是我要把这种温暖撒向整个世界。
12、孔子30岁时开始招收学生,开办起民间私学。就办学的规模、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与系统的教学内容,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讲,孔子无疑是中国私学第一人。他在中国创立起第一座“杏坛”,打破了中国商周时期“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垄断的格局,这是孔子一生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中国文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举,当然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体现。他在毕生的教学生涯里,逐渐形成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中庸思想、“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思想、“己欲立而立人”的立人思想。
13、如果你们有空,并且预算允许,可以报名我的课程:孔子人生哲学(第二期)。我会在课程中系统讲述孔子眼中的君子之学。报名的详细信息请看以下文字。谢谢。
14、还有一段苏轼与友人畅饮行酒令的故事:苏轼有一次与好友姜至之等人饮酒,高兴之时,姜至之提议行酒令,并且要说出座中客人是一味中药名。姜即指着苏道:“您就是药名:子苏子。”苏也说:“您的名字也是药名,不是半夏,就是厚朴。”姜问其故,苏说:“如果不是半夏、厚朴,何以说制(至)之。”苏轼通晓中药炮制,深知古代医家的经验,半夏与厚朴用姜汁炮制以解其毒,“制”为“至”字谐音,所以是“姜制(至)之。”苏轼对答如流的酒令十分贴切,妙不可言。
15、颜家的两个大女儿听了父亲的话都默不作声,显然不情愿。只有小女儿征在非常孝顺,她不愿意看父亲为难,就上前回答说: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于是,颜老爹就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了叔梁纥。
16、后来他成名,精通“六艺”,还学会了不少过人的本领。当时有乡里调侃他:
17、何谓哲学?宇宙观(世界观与方法论)、逻辑思维(价值理论)是哲学的两种形式或形态。
18、1979年秋天,62岁的孔德懋回到暌违已久的娘家曲阜,并下榻在出生地孔府。也就是在这一年,陪同孔德懋先生一起去曲阜的木生老师,曾经看到老人两度落泪,一次是在她父母的坟前,一次是找寻奶妈王妈妈的时候。
19、治中气昏厥,亦有痰闭者:生姜五钱,半夏、陈皮、木香各一钱五分,甘草八分。水煎,临服时加童便一盏。(《本草汇言》)
20、孔子的生卒年不好记,因为这些数字很普通。但结合孔子的文化成就以及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影响来联想,记忆就变得简单。孔子生下来时,跟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没有多少不同。
21、何香凝《先生》:用画笔呈现“先生”的气节和风骨!
22、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近似于小说的语言。但对《孔子家语》这段文字的真实性,历史上很多人都表示怀疑。怀疑的原因是,这与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去世后,孔子母子二人的悲惨遭遇相矛盾。这可能只是后人为了掩盖孔子是叔梁纥颜征在野合而生的私生子而已。
23、苏轼任职杭州太守时,有一天,他去净慈寺游玩,拜见寺内主持聪药王。这位主持年过鹤发童颜,精神矍烁,面色红润,双目有神。苏轼感到十分惊奇,问主持用何妙方求得如此长寿。主持微笑着说:“老衲每日用连皮嫩姜切片嚼服,已食四十余年,故不老矣。”苏轼回去之后,特意记载了这件事,并写了一首诗:“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茴香一处捣。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生容颜都不老。”这首诗被后人收载编著于《苏沈良方》中,叫做“驻颜不老方”,许多养生医籍均有转录,足见生姜对于抗衰老的功效。
24、子贡本来以为孔子听了这个评价会很高兴,没想到孔子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说什么呢?“太宰真的了解我吗?他不懂我我不是圣人”,我怎么样呢?“吾少也贱”。少是年少的时候,贱是贫贱,“故多能鄙事”。所以,才会做各种各样的事情,鄙事指的是各种各样的杂活、小事情。孔子说我小的时候可苦了,才学了各种各样的本事。我们看“少也贱”短短的三个字,就蕴含着孔子童年的艰辛。
25、一是司马迁十分敬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孔子写传记的史学家。如果野合之事属实,他就一定会把真相写出来。但司马迁一定会考虑措辞,不可能用充满暧昧偷情色彩的“野合”一词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圣人的身世。
26、《先生》许广平:鲁迅因为遇见了她,他不再是个孤独的伟大!
27、孔子著《春秋》既成,斋戒后向北斗星告备时,忽然有一道红光自天而下,化成黄玉,刻“孔提命作,应法为赤制”,孔子跪拜接受。
28、这样一位人物,自然不会被张怀素这卑劣的把戏骗去,他还告诉蔡卞:州牧既甚信重,士大夫又相谄合,下民从风而靡,使真有道者,固不愿此。不然,不识之未为不幸也!
29、炮姜:取干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起鼓,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即成,其性温,味苦涩,入脾、肝经,具有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的功效。《医学入门》载:“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癖。”金代名医张元素曰:“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本草正》亦载:“阴盛格阳,火不归原,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下血者,但宜(将干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炮姜能显著的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对应激性及幽门结扎型胃溃疡、醋酸诱发的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炮姜能温经止血,主治脾胃虚寒,脾不统血之出血病证,可单味应用,研为细末,用米汤送下;临床用以治疗虚寒性吐血、便血,常配人参、黄芪、附子等同用;若治冲任虚寒,崩漏下血,可与乌梅、棕板炭同用;治脾虚冷泻不止,常与厚朴、附子同用;治寒凝脘腹痛,常配高良姜;治产后血虚寒凝,小腹疼痛者,可与当归、川芎、桃仁等同用。
30、治胃、十二指肠溃疡:鲜生姜60克,洗净切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钟。每日3次,2日服完。服药后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随之反酸、饥饿感也见好转,便秘及黑粪转为正常,食欲增加。
31、治冷痰嗽:生姜二两,饧糖一两。水三碗,煎至半碗,温和徐徐饮。(《本草汇言》)
32、孔子是在公元前478年去世的,当时的子夏已经三十岁,而在孔子去世七十年之后,子夏还有活动记录,尽管他的卒年没有记录,但因此可推断他很有可能活过了一百岁,应是孔子弟子当中活得最长的。
33、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逝世。鲁哀公设立了祭祀孔子的庙宇。
34、木生老师在书中写道:从曲阜火车站下了车,她兴冲冲地走进童年的故乡。家还是那个家,却没有了认识的亲人和乡亲。曲阜的乡亲们也不再熟悉四十五年前嫁出去的这个女儿。怎么会是大脚呢?是从哪里来的农村老太太?冒牌的孔子后裔吧……这个“农村老太太”在众人围视之下,挥毫写下了贺知章字字含情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5、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一日,伟大的哲人孔子永远地闭上了他那富有智慧的眼睛。
36、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知道食姜大有裨益。他在《论语·乡d》中有“不撤姜食、不多食”之说,意思是说,孔子一年四季饮食不离姜,但不多食。他有每次饭后嚼服姜数片的饮食习惯。孔子活了73岁,这个年龄在春秋时期绝对算是高寿,这和孔子健康的饮食观和卫生习惯是分不开的,其中就有姜的功劳。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食姜的嗜好进一步作了阐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
37、司马迁的这条记载,引发了孔子研究史上的一条公案。儒家后学们常常因此言语闪烁,攻击儒家思想的人也常常以此为把柄,说孔子是私生子。究其源头,就是司马迁所说的“野合”二字。“野合”这个词,我们非常容易望文生义,认为就是男女在野外偷欢。
38、肝炎病人:一般情况下,肝炎病人都是忌吃姜的,因为常吃姜会加重其症状,生姜引起的燥热对炎症的消除不利。
39、三国魏权臣曹爽,皇室宗亲掌权时,王弼任台郎,每次与曹爽见面,曹爽都是屏退左右,而王弼至于其论道,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爽被杀后,王弼受牵连丢职,同年秋天,患疠疾而亡,年仅24岁。
40、达摩到底是活了多少岁?关于这个问题至今都还没有定论,但是大部分的说法都是以150岁为准,但是很显然这个说法很具有争议性。
41、有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42、《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尧典》中记载的观象授时、四仲中星等可以说是世界最早期的天文学记载,其真实性得到现代天文学家的广泛肯定。《禹贡》一篇,乃鸿篇巨制,对我国的区域地理根据物产、土壤等作了详细划分,引起后世自然科学家的广泛探讨。《吕刑》篇主张不滥用刑罚、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启发影响着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洛诰》等篇记载周初营建洛邑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洪范》一篇“统治大法”,详列“九畴”,备言天道人事,对后世君主影响深远。因为《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43、口臭的人:中医认为口臭是由胃热所致,生姜性温,胃热的人吃会加重原有的胃热,甚至引起牙痛、头痛、痔疮出血等症状。
44、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简短的,也是最震撼的人生经历。孔子自述15岁时立志于做学问,30岁时就可以立身处世,40岁时可以免于困惑,对世间一切有了通透澄明的见解,50岁时领悟了自己的天命所在,60岁时可以顺从天命,70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违反规矩,圆融透澈。
45、便秘人群:便秘多属于肠热,此时如果过食生姜,也会加重症状。
46、说的是吃螃蟹时,要防螃蟹性寒积冷必须加些生姜以祛除寒性。
47、可惜就在这二人第六次投毒的时候,达摩却认为自己在中国传法的缘分已尽,便在明知有毒的情况下吃了斋饭,在饭桌前端坐圆寂。
48、治跌扑伤损:姜汁和酒调生面贴之。(《易简方》)
49、在听过了“哇子”的啼鸣,看过了石榴荷花和腊梅,在父亲与母亲重新埋好的坟前磕过了头,孔德懋的心里还是空落落的,因为她一到曲阜就打听的那个人,还是没有找到。这个让她牵挂不已的人就是她的奶妈王妈妈。回忆起与王妈妈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年迈的孔德懋老泪纵横,她说自己是吃着王妈妈的奶长大的,后来又是王妈妈陪她去北京度过了一段最为艰难的日子。面对丈夫柯昌汾的粗暴无礼,一直生在礼仪之中的孔德懋手足无措的时候,是王妈妈挺身而起,站到她身边。记得那是饥荒袭击全国的冬季,独自领着4个孩子几乎难以为继的孔德懋,突然接到了来自曲阜偏远农村王妈妈寄来的钱和她亲自缝的棉衣、棉被、棉鞋,更是让她感动不已。
50、秦兴于二0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农历十月廿三)19:28
51、陈香梅《先生》:“我的一生没白活“,曾当过8位美国总统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