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借古喻今的做法映照了在面对民族危难与个人情感的同时,这位父亲内心的复杂情感。
2、看着眼前这位和自己亲如父子的年轻人,还有旁边众将领的苦苦哀求,诸葛亮的态度却是毅然决然:杀!
3、曹魏比东吴要先进一些,因为曹操采取唯才是举的措施,遏制贵族集团的扩张。我们可以看曹操的部下当中,一多半都是有才却没有家族势力的普通人。可是曹操也是独裁主义者,他不会管什么法令,更不会用法令来约束自己。
4、其实这个选择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失误,因为马谡一方面是诸葛亮的亲传弟子,一方面自身又有极高的兵家造诣,镇守街亭应该是问题不大。(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故事简短)。
5、现实生活中,自首的情形林林总总,本文和我国法律亦无法一一列举,但无论如何变化,刑法设置自首制度的立法目的,是为了感召犯罪分子主动投案,鼓励犯罪分子改过自新。所以,只要符合“主动去”、“不逃避”、“讲实话”、“不隐瞒”的立法精神,积极配合司法机关查清案件真相,均可以认定为自首。且实践中,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一般情况下都给予幅度不等的从轻或减轻处罚,对有自首情节的,一般也不会判决死刑立即执行。
6、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各船扎草人千个。
7、马谡在失街亭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后来,马谡被子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
8、诸葛亮这才放下心来,派遣赵云、邓芝作为疑兵从箕谷进军,自己以姜维做先锋,兵出斜谷,进军郿县。
9、在《三国演义》中,马谡自缚回营后,主动向诸葛亮交代了失街亭的过程和原因,及自己在镇守街亭时的行为,属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10、武将射毕,曹操又让文官吟诗作赋,记录铜雀台落成之事。曹操正在兴头上,也赋诗吟唱。
11、总的来说,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杜撰,真相虽然只有一个但对于矛盾的历史记载我们只能推测各种可能性。
12、尽管刘备临终前曾提醒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以重用,你要对他多加考察”,但诸葛亮依然认为马谡可堪大任,所以才会任命他为先锋,并将把守军事重地街亭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
13、我们如果公平的看这些说法,会发现它们都有偏颇之处。我们看第一种说法,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确实有着栽培马谡的心理。但是,马谡的失败则是因为他擅自改变了诸葛亮的部署造成的。这完全是马谡咎由自取,与诸葛亮并没有关系。
14、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此处记载,认为马谡是被诸葛亮斩杀的。
15、如果马谡能够占据上风,击败了张郃,而且曹魏并没有大军援助街亭。诸葛亮大军趁机兵出街亭,从这个方向突破,进击并占据关中,凉州、雍州收归囊中,兵临长安城下。
16、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观点,也是目前非常流行的观点,那就是诸葛亮杀马谡,纯粹是为了找替罪羊。
17、然后招呼士兵推出去斩首。马谡哭泣着说:“丞相你我如同父子,我死罪难逃,希望你想想舜用大禹的衣衣,我死了也没有怨言。”说完大哭。孔明哭着说:“你我就像兄弟一样,你不必多说了。”士兵推出马谡,即将斩首。
18、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是《三国演义》的桥段,《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斩马谡这件事有记载,但过程很简单,只说“戮谡以谢众”仅仅五个字。
19、诸葛亮后来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在诛杀了雍闿之后,“七擒七纵”孟获,从而赢得了南中的民心。
20、说是《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21、1首先分析下街亭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战争中是怎样的一个战略地位?
22、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诸葛亮等人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尽我所能去中兴大汉,为了大汉竭智尽忠,直到死那一刻。
23、q一旦问题真的发生,无论过失、责任,首先全力解决问题,为公司挽回损失,保证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24、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马谡失街亭后自缚回营向诸葛亮请罪,诸葛亮挥泪将马谡正法。
25、 然而战争并不是按诸葛亮的设计而铺开的,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早已看破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居然率领全军近二十万人马前去攻打街亭。而当司马懿率军到达街亭后,看到蜀军在山上扎营,更是惊喜不已。其派张郃率军拦住王平,又派军队围住了蜀军驻扎的山峰,切断了蜀军的粮道和水源。蜀军见魏军以近十倍于自己数量的军队包围了山峰,心里甚是害怕,蜀军数次冲击山下魏军,均已失败告终。第二天,蜀军在缺水缺粮的情况下,已军心涣散,无心应战。司马懿又令人放火,蜀军彻底崩溃。马谡见街亭已守不住,率军突围逃窜。
26、结果是曹魏用大将军,也就是主帅在箕谷抵抗赵云、邓芝。
27、挥泪不是为马谡,起码不主要是因为马谡,主要还在“谢众”,给大家一个交代,对皇帝陛下一个交代,为下一步继续北伐做铺垫。
28、还有于禁同志,那是七万大军全军覆没,还投降了敌军,这已经算是叛国投敌的重罪,但人家回到魏国后,曹丕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杀他,只敢偷偷的画几幅画讽刺他。
29、从上面的分析,诸葛亮的军事战略也是以奇谋为核心的。并没有具体、坚定地出兵方向。
30、但是大家认为吴懿也是能够守住街亭的将领,这就值得商榷了。这是因为吴懿此人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主要是因为妹妹当了刘备的皇后。此人没有在军事上有很高的造诣,唯一的优点就是久经战阵,沉稳持重。在魏延死后,他接替魏延镇守汉中,险些遭受司马懿的攻击。
31、这个故事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历史上真实的马谡真是被诸葛亮挥泪斩杀的吗?
32、换句话说,战场瞬息万变,在各种不利的条件下,打败战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如果打了败仗就要被杀头之罪,那以后谁还敢给你带兵打仗?这不是逼人家叛变投敌吗?
33、就算是到了清朝,最靠近我们的封建时代,其实也是这么个状况,文字狱的兴起,言论自由的限制,这像个依法治国的朝代吗?当然不像。
34、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上文一提到街亭地理位置重要性,但是街亭并不是易守难攻之地,没有天然的险阻,更没有高大的城墙,守住街亭其实是非常难得任务。在马谡坚持要去守街亭的要求下,诸葛亮答应了马谡的请求,并委派王平做他的副手。
35、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导致街亭失守。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36、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马谡》
37、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38、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
39、然而,马谡刚愎自用,不遵将令,亦不听王平谏言,擅自改变驻地、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以至作为咽喉要地的街亭失守。
40、在诸葛亮征南蛮孟获时,询问下属如何破敌,唯独马谡说应采取“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结果和领导诸葛亮的主张不谋而合!
41、孔明巧布八阵图(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
42、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43、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44、蜀军经过诸葛亮几年严格训练,阵容整齐,号令严明,士气十分旺盛。自从刘备死后,蜀汉多年没有动静,魏国毫无防备,这次蜀军突然袭击祁山,守在祁山的魏军抵挡不了,纷纷败退。蜀军乘胜进军,祁山北面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的守将都背叛魏国,派人向诸葛亮求降。那时候,魏文帝曹丕已经病死。魏国朝廷文武官员听到蜀汉大举进攻,都惊慌失措。刚刚即位的魏明帝曹睿(ruì)比较镇静,立刻派张郃带领五万人马赶到祁山去抵抗,还亲自到长安去督战。
45、曹魏的援军是由张郃率领的中央机动兵团。这支军队是曹魏最精锐的军队,是以骑兵为主,混编有步兵的部队。它的指挥官张郃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可以说,这支军队有着强大的战斗力。他们经过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穿过了没有设防的关陇道,来到了街亭面前。
46、文章开头故事中的父亲想通过戏班唱这三出戏欲达到教化儿子的目的。
47、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马谡亡年三十九岁,时建兴六年夏五月也。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48、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49、其更莫名其妙的是,既然诸葛亮大军是从斜谷进军,街亭重要,但没有重要到能左右全局的地步。从以后历次北伐看,诸葛亮再也没有去守过街亭,为何第一次就会如此重要哪?
50、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51、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52、马良和诸葛亮的关系独特,马谡基本上就是诸葛亮的小兄弟。再加上马谡有独特的军事见解,才气过人,所以才会被诸葛亮看中。他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诸葛先生的“一把手”。
53、前面以诸葛丞相视角写景。天下大乱,街亭失守,心中焦躁烦乱。
54、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派马谡去守街亭。这个任务完成难度不高,但是战功却是很大。虽然诸葛亮有培养栽培马谡的意图,想要为蜀汉造就一位人才。但是,由于诸葛亮与马谡的私交,难免会让人有任人唯亲的看法。
55、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56、但如果亲属没有“陪首”和“送首”的行为,其在公安机关通知后“大义灭亲”,配合公安机关到嫌疑人葬身处或以各种理由将嫌疑人约至指定地点或将嫌疑人捆绑后送至公安机关,是否构成自首,对此分歧较大。笔者认为,此种情形不构成自首,但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只要嫌疑人在被抓获时无拒捕行为,可以参照法律对自首的有关规定酌情从轻处罚。
57、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北伐的重视,以及面临着的压力。
58、嫌疑人自首后需要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并不代表需要对公安机关“言听计从”,嫌疑人仍然有权利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辩解。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辩解是否影响自首成立问题的批复》中明确指出: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辩解不影响自首的成立。故自首后仍然可以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辩解。
59、忽报扬州司马大都督曹休上表,说东吴鄱阳太守周鲂,愿以郡来降,密遣人陈言七事,说东吴可破,乞早发兵取之。睿就御床上展开,与司马懿同观。懿奏曰:“此言极有理,吴当灭矣!臣愿引一军往助曹休。”忽班中一人进曰:“吴人之言,反覆不未可深信。周鲂智谋之士,必不肯降,此特诱兵之诡计也。”众视之,乃建威将军贾逵也。懿曰:“此言亦不可不听,机会亦不可错失。”魏主曰:“仲达可与贾逵同助曹休。”二人领命去讫。于是曹休引大军径取皖城;贾逵引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径取阳城,直向东关;司马懿引本部军径取江陵。却说吴主孙权,在武昌东关,会多官商议曰:“今有鄱阳太守周鲂密表,奏称魏扬州都督曹休,有人寇之意。今鲂诈施诡计,暗陈七事,引诱魏兵深入重地,可设伏兵擒之。今魏兵分三路而来,诸卿有何高见?”顾雍进曰:“此大任非陆伯言不敢当也。”权大喜,乃召陆逊,封为辅国大将军、平北都元帅,统御林大兵,摄行王事:授以白旄黄钺,文武百官,皆听约束。权亲自与逊执鞭。逊领命谢恩毕,乃保二人为左右都督,分兵以迎三道。权问何人。逊曰:“奋威将军朱桓,绥南将军全琮,二人可为辅佐。”权从之,即命朱桓为左都督,全琮为右都督,于是陆逊总率江南八十一州并荆湖之众七十余万,令朱桓在左,全琮在右。逊自居中,三路进兵。朱桓献策曰:“曹休以亲见任,非智勇之将也。今听周鲂诱言,深入重地,元帅以兵击之,曹休必败。败后必走两条路:左乃夹石,右乃挂车。
60、回到汉中后,马谡深知闯下大祸,于是自缚到诸葛亮的中军帐中请罪。
61、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被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
62、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
63、其既然知道高翔不是张郃的对手,那还派遣高翔去干吗?既然对马谡如此不放心,还派马谡去干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64、在管理一千个人的时候,那就需要动用军规了,只有军规严明,这一千个人的队伍,才能劲儿往一处使。一千个人的队伍尚且如此,何况诸葛亮所带领的是一支十万人的大军呢?
65、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具有自首、立功情节的被告人是否从宽处罚、从宽处罚的幅度,应当考虑其犯罪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社会影响、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等。自首的还应考虑投案的主动性、供述的及时性和稳定性等。
66、并以任人不当,奏明后主,自请罪责,贬降三级。
67、此时,蜀军将士都认为应当派老将魏延、吴壹等人担任先锋迎战张邰,但诸葛亮却违背众人意愿,越级提拔马谡担任先锋。
68、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69、危难时刻诸葛亮显示出超人的胆量和智谋,他悉知司马懿性疑、多猜忌,决定冒险使用空城之计,将城门大开,稳坐城楼,抚琴饮酒,镇定自若。
70、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当年王平是如何应对的,首先王平全力劝说领导马谡(尽到了“进谏”的责任),并且还是当着众多官兵将领面前(有了人证),同时王平还问马谡要了一部分兵马,按照诸葛亮的嘱咐(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及发展方针)安营扎寨,并且王平还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告知了镇守街亭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应对方针(及时给公司汇报工作进度及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最后当马谡被司马懿大军围困,王平还点兵救援(发生问题后努力解决问题),无奈兵力悬殊,只得退走,虽然战败,但是像王平这样听话、出活的好员工,公司肯定会重用的,所以街亭战后,王平加官进爵(涨了工资和职级),马谡则被诸葛亮挥泪斩之(丢了工作)。
71、3蜀汉集团内部有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为了缓和这一矛盾,也必须斩杀马谡
72、建兴六年,诸葛亮帅蜀汉10万大军发动了北伐曹魏的第一场战争。这次北伐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73、其次,马谡也绝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因为诸葛亮是什么人,超一流的政治家,虽然识人用人水平不如刘备,但比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恐怕要厉害许多,马谡天天呆在诸葛亮的身边,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出个注意想个对策这么简单。
74、《诸葛亮传》尽管是仅仅“戮谡以谢众”五个字,却大有深意,这就是诸葛亮挥泪的原因。
75、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76、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77、第二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马谡作为一军的统帅,打了败仗。由于他的身份地位,处罚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一些。比如赵云也在斜谷打了败仗,诸葛亮也没有杀他,只是贬官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马谡也可以不杀。
78、天下有变是北进灭曹的前提条件,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直曹魏强盛之时,所以很明显,这次北伐的目的并不是消灭曹魏,那么真实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呢?
79、诸葛亮深知街亭的重要,派遣马谡带领二万五千精兵前往的同时,再拨上将王平协助。
80、如果此记载属实,可证明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没必要写这么一封信。
81、实际中我们拿到了高薪OFFER是就业成功的第一步,还要防止“马谡被斩”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就是参加老男孩培训学习时需要掌握哪些东西才能防止悲剧发生,这部分下一期课前,和大家详细分享,实际上就是不但要会表达,也要会做,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反刍理论,互相印证才行,这也是老男孩教育最重视的内容。
82、此时,魏郡兵临城下,司马懿果然疑虑恐城内设有伏兵,未敢进城,竟然率军退去。
83、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也有让马谡通过战功破除阴影的因素。可以说,诸葛亮任用马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私情。但是,完全出乎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马谡真的是刘备所说的言过其实之徒,他指挥错误,本来十分简单容易的任务,被他搞得颠三倒造成了街亭之战的惨败。
84、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诸葛亮十分器重马谡,常与其帐中议事,用为参谋。
85、他们看不出杀马谡会有怎样的好处,但是可以看得出,只要不杀马谡,那么军中就会多一个人效力。可是诸葛亮还是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杀了马谡,这是为何?
86、后主皇妃之数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皇宫规模建制等诸多问题,非董允所能决定。当时,“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87、所以在首次北伐战争中,马谡失守街亭,造成蜀军巨大损失,为了给益州帮一个交代,缓和内部矛盾,也只有把马谡推上断头台。
88、 诸葛亮到了祁山,准备派一支人马去守“关陇大道”上的军事咽喉重镇——街亭(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参军马谡主动请缨,并立下了军令状。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要道。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
89、《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兴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90、虽说是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但诸葛亮如此大的战役行动,放在了投机取胜上,显然不符合用兵之道。
91、管理是指教师处理学生的关系,要“以人为本”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要负责保护学生、杜绝伤害、恩威并施,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92、在这次北伐前夕,就存在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谋与诸葛亮北伐战略部署的争论。
93、参军蒋琬从成都刚到营帐,见到马谡即将被斩,大喊刀下留人。入帐见到孔明说:“曾经楚王杀了大臣得,然后晋文公十分高兴,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就杀了聪明的臣子,难道不可惜吗?”孔明流着泪回答说:“曾经孙武战无不胜是因为法度严明,现在天下纷争不断,我如果不执行军法,怎么带兵杀敌?应该把他斩了。”
94、如果张郃被街亭据点缠住,他的粮草又无法得到补充,就会陷入绝境。进,不能占领街亭。退,背后是艰险的关陇道,无法顺利撤退。如果西城的诸葛亮再率领蜀军主力攻击,张郃很可能会遭到惨败。我们可以想见,守住街亭并不难。而如果接下来取得了歼灭张郃的胜利,这位守街亭的将领将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
95、但马谡违反诸葛亮调令,违反军纪,酿成重大事件,重大工作失误,造成蜀国无力北代西进。
96、从这层意义上来说,马谡即便会犯错,但也绝不会犯那种基本常识的错误。
97、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谡交代后事时并没有见过诸葛亮,不然他也不必写信,这也可以证明诸葛亮并没有挥泪斩杀马谡。
98、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99、结果马谡到了街亭前线,擅自改变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他连部下王平的多次劝谏也不理睬,不防守街亭固有的城寨,将军队拉上了南山。当张郃率军到来后,经过侦察,发现了南山蜀军的弱点,那就是山上无水。于是张郃派兵切断了蜀军的汲水之道,使得山上的蜀军由于干渴发生了动摇。在随后的攻击中,蜀军发生了崩溃,遭受了惨败。
100、唱这出戏究竟所谓何意呢,于是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说的内容,聊一聊戏曲《失空斩》。
101、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倾尽蜀国兵力讨伐曹魏。出发前,他扬言从斜谷道攻取郿县,并派赵云、邓芝巧设疑兵,占据箕谷,吸引并牵制魏国的主力部队。
102、简而言之,诸葛亮斩马谡,动机有三个:一是街亭一役的失败,对蜀国来说,损失难以估量;二是马谡之所以会失街亭,是因为抗命选择了上山的错误战略;三是因为诸葛亮之前过于信任马谡,和他的哥哥马良又有私交,不杀马谡,无以服众。
103、诸葛亮如果不把这股歪风邪气给打压下去,那以后每个将领带兵,是不是都可以擅作主张?那以后的北伐,肯定还会出大漏子。
104、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
105、从表面上看,马谡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被斩杀,打败仗后逃跑彻底给自己判了死刑。
106、需要提出的是,如果嫌疑人犯罪后滞留现场的原因是为了装作围观群众迷惑公安机关,没有主动投案的意图,后因群众举报在现场被抓获,则不能构成自首。
107、《三国志》没有马谡传,这段历史散落在《向郎传》、《马良传》、《诸葛亮传》和《王平传》中。而且不同地方的说法,乍一看还不大一样。
108、过了年,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传出消息,要攻打郿城(今陕西眉县),并且派大将赵云带领一支人马,进驻箕谷(今陕西褒城北),装出要攻打郿城的样子。魏军得到情报,果然把主要兵力去守郿城。诸葛亮趁魏军不防备,亲自率领大军,突然从西路扑向祁山(今甘肃礼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