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文译本是再加工,肯定会存在信息的丢失和扭曲,这都是正常的。当然,不是不让各位读中文译本,中文译本的功劳多特姚在之前的文章里也写过。
2、这也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对于那些天生就需要读哲学书的人来说,哲学书之于他们就相当于桉树叶之于考拉,不需要教,他们自然就会去找来看。如果你已经成年,感到自己对大部头的哲学著作读不通、也不感兴趣,还需要别人教你怎么读,那么很有可能它们真的对你没用。人生有那么多事可做,不学哲学也可以过上好的生活,去干点别的吧。
3、(1)用心若境——对于核心原典能够了然于心,用原典回应原典中的问题,是尽善尽美。(哲学的拼音)。
4、Ps:解读著作的筛选和电子书以及纲要图——问题链式读书法的运用会在课程中详细给大家分享、讲述。
5、艺术哲学(yì shù zhé xué) (哲学的拼音)。
6、词性:通常在句中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形容词。
7、Ps:中哲原典的筛选及电子书籍会在课程中分享给大家,至于背诵则是我个人诚心的一个建议。
8、另一个典型的日常概念误用的例子,是这样的表达:“客观地说,你们两个都有错……”
9、“滑坡”隐喻是论证中较为常见的情形。所谓“滑坡”指一个打滑的斜坡,人一旦踏上去就会滑到底部。在政治上,这又被称为“寒蝉效应”(chillingeffect)。
10、 不能反驳《科学哲学的兴起》,对黑格尔的爱就是虚情假意。
11、哲学理论。浅显是一个程度对比的结果,是对比某个参照物而言的。由于人们使用目的的差异,有时需要把那些深奥的东西(多表现在思维及其衍生领域)改变成浅显的东西,以有助于扩大认知面;有时需要把浅显的东西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以用于扩大指导面。
12、再复杂的哲学概念,也是被生活中天然的意义所充实的。哲学不是无中生有。在学习哲学的时候时刻返回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就像是在游泳的时候换气。“氧气”永远来自于你的生活。如果潜入过早、过深,就会在概念中溺水;而如果浅尝辄止,只把脚泡在水里,又永远不会看到水下的丰富世界。
13、⇨ 阅读原典,对原典中的核心问题知道学术界或某知名学者对它的解释且能复述——这是考研人。
14、我们写文章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15、Thephilosophyofthemduringtheirworstsufferingsimpressedeventheircaptors.
16、老舍《四世同堂》五六:“富善先生也不是什么哲人,也说不上来世界要变成什么样子。”
17、下面我整理了一下可以授予哲学博士的学校,其中的非985/211/双一流学校我都用黑体加粗了。
18、先天八卦图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太极和无极代表中国传统信仰(儒,道)的终极本体“道”。
19、汉语要复兴,取决于汉语写作的哲学性、文学艺术性,它的一个灵感源泉,也许可以从汉字的六书即创造汉字的方法中获得启发,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自觉地想到这些了。有些语言的事实已经被我们遗忘了。比如:汉语的精髓并不在于口语,而在于文言,也就是书面语。汉语的文言一向区别于口语方言,这是我们的语言与西方语言的重要差别。你读17世纪笛卡尔的哲学书,法文的,与现代法语差别并不大。但当今的中国人,读17世纪的文言文,已经读不太懂了。文言脱离口语,这曾经被白话文运动当成汉语的缺点。但白话文运动可能走过头了,以至于我们当代的书面语谈不上文雅和思想艺术性,用哲学艺术思维,改变汉语写作的现状,才有可能思想汉语的真正复兴。
20、甚至对先辈的批评,本身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理论。比如,拉康就是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激烈改造中建立起了他自己的精神分析学。你可以把哲学著作理解为是一个哲学家在哲学大群里说了一句,“关于刚才那个群友的说法,我想补充几句……”这时候,你就要回去翻聊天记录,看看刚才那个人到底说了些什么。
21、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但造成独一无二的是随机事件,就像每片叶子都不相同,但组成叶子的结构是相同的。同样,既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面对的同一个基本的生存处境,我们的想法也大都相同。比如,每个人大概都思考过死亡,我也会死,我死了之后会怎么办?这样朴素的好奇,就是哲学的发源。而有些人把思考进行得更加深入,形成系统性的语言,这些人就是哲学家。
22、这些地方的三非博士读出来,如果论文发够了、又有大牛愿意帮推一把,就业说不定会比985/211/双一流学校还好,这种例子我是听说过的。
23、它的模式图即是输入A——消化A——产出A。
24、既然学习西方哲学必须要学外语,那么还要不要读中文译本?
25、自然科学:熵,混沌,自组织现象,技术与人类的关系
26、对你自己生活的思考,是学习哲学的唯一可能性。要时刻记住,无论某个哲学家的说法多么怪异,他的说法总还是要处理某个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或是对前人的处理方式作出回应),去理解他,就是去找到这个问题。没有哲学家是一出生就生在“哲学世界”的,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被问题引领而进入的那个世界。
27、所以考研原著阅读的理念是实用主义式的,是只求知其然的。
28、相反,《科学哲学的兴起》写作于20世纪中叶,作者所使用的语言更贴近于我们正在使用的语言;他与我们一样,面对着完整的德国古典哲学乃至整个西方传统哲学,一样面对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以,这本书绝不会在语言和知识上为我们制造什么困难。因此,我把这本书当做哲学的入门书,学习传统哲学、特别是所谓“思辨哲学”的入门书。
29、这样因为概念不清导致的谬误,比比皆是。你经常会觉得一句话貌似有道理但是哪里不太对?感觉被人强词夺理却说不出话?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你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你的脑海中是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在互相打架,和别人交流就是一堆模糊不清在碰撞另一堆模糊不清,仿佛牛马交配,怼进哪儿全靠运气。
30、同时可以讨论读书、考研升学的问题,每天更新各种学术信息,欢迎各位入群,一起爱智慧。
31、有智慧:哲人。哲嗣(称别人子孙的敬辞)。哲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哲学(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
32、论证的意思:论断病情。证,通“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述和证明。立论的根据。 汉语词语,同时也是哲学用词。读音:lùn zhèng 。
33、注意,千万不要说“我决定钻研某某哲学家”(尼采,叔本华,拉康……这类有个人魅力的哲学家格外容易吸引这种读者),然后去把他的每本书都买回来看。在缺乏基本的阅读面的情况下,单读一个哲学家是不可能看懂的。并且这种阅读方式是属于研究者的,对于初学者也不必要。你几乎很难缺乏阅读面的情况下读透某个特定的哲学家。所以也不必尝试。
34、你身边有没有人让你难受,在沟通过程中,总感觉“他说的仿佛很有道理但又好像哪里不对”……
35、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学习哲学史是开始进入哲学之门绕不开的内容。罗素的这本书依然是极好的介绍和索引。如果不知道读什么,就回到这本书。
36、 详情请点击 ➔ 原创投稿启事
37、(4)胜物不伤——书籍是死的,人是活的,能将死书活用的人必成大器。
38、核心且短小的原典必须精读,最好会背。如《大学》、《中庸》、《西铭》。
39、这里请我的读者一定要对号入座——我们的很多老师都曾阅读和研究过《科学哲学的兴起》,他们清楚赖欣巴哈的批评,因而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思辨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关系——所以,我真诚地仅仅把这本小书推荐给刚刚进入哲学专业学习就被思辨哲学的“迷之气质”深深吸引的同学,请你暂时放下手中的大部头,花几天时间读一读这本小书,甚至只是第一部分或最后一节,估计你就会对哲学有新的认识。
40、哲学论述和日常生活表面上确实非常遥远。有些哲学虽然使用的是自然语言(说的是人话),但采用的是高度专业的词汇(先验,超验,自反性,意向性,具身,悬置,本质直观……),令人眼花缭乱。更有些哲学干脆连人话都不说,转而使用分析语言(符号)来表达观点。
41、但是,当我们在抱怨“哲学概念太脱离日常”的时候,事实上已经说出了它和日常的相通之处:概念。
42、但是,如果你意识到自己身为水滴的这一事实,从而产生了一种好奇甚至是惶恐,那么这就是你学习哲学的最初动力。
43、2,仁(读音):rén(解释):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44、例如:当利物浦主帅克洛普被记者问到关于新冠肺炎影响的问题时,他表示:“对这样一个严肃问题,应该让专业人士发表看法,而不是足球教练。”
45、循环论证最大的伤害倒不是论题本身,而是它真的很浪费时间。
46、官方已说明月神非高月的母亲,由人物关系图得知月神是高月的师傅。
47、比如有人主张,任何形式的对自由言论的干涉,即使是禁止一个人在拥挤礼堂中喊“着火了”,都会导致自由言论最终消失。但是禁止极端情况就一定会危及整体吗?滑坡隐喻会使我们认为存在这种不可避免性。例如,大量西方媒体对中国在疫情期间采取的非常规措施大惊小怪,主张这必然会损害公民权利从而招致反抗,而实际上这一切并未发生。
48、快乐的多少,来自有乐趣事物的多少。来自于满足自己内心需求,愿望多少。(如,我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我期望什么,这些满足的越多,你快乐的次数也就越多)。
49、广告时间:多特姚建立了一个收费的读者群,读者群里每日更新讲座信息,全部经过多特姚精挑细选,把握中国学术圈最新动向(主要是发现大家对各种在线讲座没有鉴别能力,也不知道如何阅读哲学书籍、甄别译本好坏)。
50、(2)不将不迎——遇到不熟悉的问题,能复述原典或学者对它的一种解释,是尽职尽责。
51、下面四个环节一定要牢牢装在自己将要上考场时的头脑里哦。
52、近义词是:仁,慈,蔼,和(读音):shàn(解释):。本义:像羊一样说话。像羊一样说话,才不会吵架、打架,才会有进一步产生合作的可能。
53、靡:没有;哲:哲人。没有一个哲人不出现愚蠢的时候。比喻任何人都会犯错误。
54、下部为“心”,古人没有大脑的概念,以心为思维器官,并作为思想、意念、感情的统称,心则表示人的主观意识,有智慧之意,将“心”换成“口”后,其义未变。
55、这篇文章始于我和醒来编辑卢易的一次对话。他叫我给他开一个书单,我介绍了几本关于人工智能和具身认知的书,并详细告诉他该以什么顺序读、怎么读。他觉得受益很多。恰好到了要给醒来供稿的日子,卢易就说,你干脆写一篇“如何读书”吧。我说好,就写“如何读哲学书”,因为闲书、工具书不需要教,喜欢读就去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