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这样,在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辜鸿铭就像一个异类游走在各种矛盾中。别人极力鼓吹西方文明,他就各种diss,别人开展新文化运动,他偏大力吹捧传统文化。有人说他是倒行逆施,也有人说他坚持自我……
2、师生之间,纵使有冲突,但是我却能尊重你自由表达的权利。这是包容,更显大度。无需多言,也不用解释,一鞠躬一回礼,一切尽在不言中。当时看到这一幕有点感动。尽管内心不快,但却没有小肚鸡肠,反而报之以恭敬。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这是另一种尊重,对老师作为长者的尊敬,更是对另一种观念的的尊重,是实实在在的认可。正是由于北大的包容性,才有了后来新旧文化碰撞的火花。
3、“这德文太过于简单了,还是倒着看有意思”。说完这句话,他还特意地看了一眼对面的德国人。德国人有些惊讶了,辜鸿铭的兴致也来了。
4、一次,在参政会上,傅斯年反对孔庚关于中医问题的议案,两个人激烈辩论,孔庚辩不过傅斯年,于是在座位上开始辱骂傅斯年,说了许多的粗话,傅斯年气得说:"你侮辱我,会散之后我要和你决斗。"等到会散之后,傅斯年真的拦在门口要和孔庚决斗,可是他一见孔庚比他大二十多岁,身体又非常瘦弱,傅斯年立刻将双手垂了下来说:"你这样老,这样瘦,不和你决斗了,让你骂了罢!"
5、辜鸿铭之所以被称为“清末怪杰”,当然有许多怪异的地方,而且不是一般的怪异,那是怪异到让当时的人们瞠目结舌,怪异到今天的人们仍津津乐道。比如,已经民国很多年了,男人们都是小平头,顶多也是个艺术家的齐肩发,但辜鸿铭却一辈子结辫子,不剪、不剃,仍如清朝的守忠遗臣,谨守臣节,至死不渝。但同时,这个结着辫子的清朝遗老,却用外文翻译中国的古籍,做着把中国文化向洋人输出的最时髦的行当。
6、20世纪80年代,柏树胡同26号与相邻的院落一起被征用,改建成王府井旅馆。(辜鸿铭为什么被赶出北大)。
7、一九0七年,辜鸿铭随张之洞入阁,第二年被任命为外务部员外郎,后升至左丞。一九一0年,辞去外务部职务,南下上海,任南洋公学教务长(一说校长)。关于辜去上海的原因,一种说法是,张之洞死后,张的上司和同事梁敦彦感到袁世凯将卷土重来,因辜曾在公开场合骂过袁是流氓,更大胆声称:“人谓袁世凯为豪杰,吾以是知袁世凯为贱种也。”梁敦彦担心他会遭到袁世凯的报复,难逃厄运,劝他南下,于是辜遂南下上海南洋公学。辜氏在南洋呆的时间并不久,辛亥革命后,辜为忠于清室便从南洋辞职了(一说是被赶走)。关于辜从南洋辞职的原因,蔡元培是这样说的:武昌起义后,上海望平街有人发传单,交通堵塞,“辜先生那时正在南洋公学充教员,乃撰一英文论说送某报,责问公共租界工部局,谓‘望平街交阻滞,何以不取缔?’南洋公学学生阅之,认辜有反革命意,乃于辜来校时,包围而诘责之。辜说:‘言论本可自由,汝等不佩服我,我辞职。’学生鼓掌而散,辜亦遂不复到校。”(蔡元培《辛亥那一年的辜鸿铭》)
8、其实宿舍一事,傅斯年原计划是楼上每间住十二人,楼下房间全部用于学生读书,但学生觉得不方便,于是楼上楼下每间都住六人,其余空间可以放书与行李。
9、如今看来,当年太过激进的民族气节,显得真正融会贯通的辜鸿铭,太过“中庸”,他的离开,恰恰是那个时代无声的悲剧。
10、那一天,他坐上了伦敦街头的有轨电车准备外出。坐在座位上的他,闲来无事便翻阅起了一张《泰晤士报》。
11、但这名记者的行为,跟现在的国外记者并无不同,换言之,喜欢挑拨离间,希望能从张之洞嘴里套出点话来:
12、辜鸿铭没有说话,他规规矩矩地磕了一个头,然后站了起来。
13、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慷慨又怪诞的时代先锋,当年任职于北大之时,恰恰是在胡适以及一众学生的不断排挤中,离开了中国当年最重要的思想启蒙神坛。
14、电视剧、电影、小说,只要是讲故事,它总需要矛盾冲突,总要在一定程度上划分出“好人”阵营和“坏人”阵营,《觉醒年代》前半段,辜鸿铭他们扮演的就是“坏人”角色。
15、刘鹗在《老残游记》里通过老残的口说出“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坏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
16、其实,在当时,在一百年以前,救国救民,强国强民,这些高大上的口号,无论哪方势力,大家都在喊,因为,当时中国的境况,已经是危机四伏了!
17、这时候,淑姑便会来到他的房中,坐在辜鸿铭的身旁。
18、辜鸿铭在北大上课,脑后始终拖着一要长辫子,而且在课堂上,好发议论,曾就家国大事议论过很多,让人惊异的是以下几点:
19、1885年辜鸿铭前往中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张之洞实施新政、编练新军,也很重视高等教育。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20、都已经是民国六年了,他的脑袋上还拖着一条编得整整齐齐、刷得油亮的大辫子。
21、两人产生嫌隙始于儿女姻缘,王国维长子王潜明逝后,罗振玉忽然把自己的女儿带走了,且是不辞而别,这对王国维来说自然是不能接受的,两人渐因此交恶,直至不再往来。
22、有个成语叫五星聚奎,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排列为近乎直线的奇异天象,这在古人眼中,代表着某种天意,属于五星联珠,是大吉之兆。
23、谁也说不出辜鸿铭是真的喜欢,还是标新立异。他对小脚女人也有着一番钟爱。他的妻子淑姑便是一个裹过小脚的女人。
24、也许他不被那个时代所接受,但他却在用一己之力捍卫着中国的文化。
25、“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
26、汉字正是中华民族的骨髓,不断造血输入肌体,才足以保证中华文明几经风雨飘摇而青春永驻。
27、也许正像《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所说的那样: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8、然而,一个人物的出现却扭转了他对西学的印象,这便是马建忠。1881年,当时在英国殖民政府中担任职务的辜鸿铭,遇到了马建忠,二人畅谈了三。
29、关于辜鸿铭在北大授课的风采,最有发言权的,当数他的亲炙弟子罗家伦。“在清末民初一位以外国文字名满海内外,而又以怪诞见称的,那便是辜鸿铭先生了。……后来我到北京大学读书,蔡先生站在学术的立场上网罗了许多很奇怪的人物。辜先生虽然是老复辟派的人物,因为他外国文学的特长,也被聘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因此我接连上了三年辜先生主讲的‘英国诗’这门课程。……到了教室之后,他首先对学生宣告:‘我有三章约法,你们受得了的就来上我的课,受不了的就趁早退出:第一章,我进来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要我先出去你们才能出去;第二章,我问你们话和你们问我话时都得站起来;第三章,我指定你们要背的书,你们都要背,背不出不能坐下。’我们全班的同学都认为第一第二都容易办到,第三却有点困难,可是大家都慑于辜先生的大名,也就不敢提出异议。”(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
30、辜氏幽默与讽刺还体现在他的文章中,比如:“什么是天堂?天堂是在上海静安寺路最舒适的洋房里!谁是傻瓜?傻瓜是任何外国人在上海不能发财的!什么是侮辱上帝?侮辱上帝是说赫德(SirRobertHart)总税务司为中国定下的海关制度并非至美至善。”(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
31、辜鸿铭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英文写作,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
32、按照顺序来看,越往后,越抽象,很难用一两句话就能形容出来,也非具体的事物或技艺。大家可以用5S理念来理解,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越往后,越抽象,越自然。
33、每一个王朝的兴衰成亡都有自己的气运,明朝的气运始于元末乱政导致经济崩溃,朱元璋以农民起义领袖的出身不断攻伐并购同样的起义军势力从而获得江山,他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明确律法,他以唐朝《唐六典》和配套《唐律疏议》作为大明律法的蓝本,明朝的法律包罗万象且接地气,每一个明朝国民都有一本《明大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普法运动。
34、《义利辩》在《北华正报》很快就全文刊载了。辜鸿铭特地把报纸带到课堂上,欣欣然出示给范文澜、许德珩、李震瀛等一帮学生看。在这当儿,孙中山也公开发表了《中国存亡问题》一文,明确反对中国参战,认为对德宣战,只是军阀政客为图私利而一意孤行的做法,战后我国未得其利反受大害。这些进步学生对辜鸿铭站在孙中山一边,自然表示了莫大的赞赏。辜鸿铭乐得与他们其文共欣赏,在让学生们打开Pageone前,他兴致勃勃地讲授起了世界史课,大发议论谈德国必胜,好像他是战史研究专家。
35、“好,以攻为守,避开醇王爷,对事不对人,让李鸿章偷鸡不成蚀把米!”
36、后来,他又蓄起辫子,穿上马褂长袍,是因为他并不觉得西方很文明、东方很野蛮。
37、此言一出,整个教室里静了下来,变得鸦雀无声。
38、对世界上其他文明、别的民族而言,祖宗其实真的不那么重要。例如西方人,其实并不是古希腊人的后裔,所以,古希腊文明灭绝了,西方人不在乎。
39、当年,苏东坡对的是“四德元亨利”,属于投机取巧。并不是真正的对联。
40、她脱下鞋,把脚放在辜鸿铭的怀里。辜鸿铭把玩着淑姑的小脚,就如同陷入浩瀚无边的书海中。在那一刻,他总能够找到创作的灵感,如同才思泉涌一般。
41、“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
42、要想达到真正的人工智能,编织虚拟实境等,必须抛弃数字、字母编程,启用更高维度的汉字象形编程。
43、他在担任国民参政员时,曾经两次上书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上层虽不予理睬,但后来还是让他抓住了孔祥熙贪污的劣迹,在国民参政大会上炮轰孔祥熙。蒋介石为保护孔祥熙,亲自出面宴请傅斯年,想为孔祥熙说情。二人有这样一段著名的对话:
44、自北大毕业后,傅斯年考取了官费留学。其实他是五四运动后第二天就出国了,从1919年至1926年,他先后留学英、德。留学期间,傅斯年一心扑在学习上。据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在《杂忆赵家》中记录。当时的留学生大都"不务正业",无所事事就鼓励大家离婚。这么多留学生中,真正全副精力用来读书、心无旁骛,不理会男女的只有陈寅恪和傅斯年,以至于有人把他俩比作"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在"许多留学生都以求得博士学位为鹄"的世俗风气中,傅斯年连个硕士学位也没拿到。但是,没有人不佩服他的学问渊博。
45、辜鸿铭曾在张之洞出任军机大臣后随同北上,那时的北京沉浸在一片革命浪潮中。当众人都在为革命助力时,辜鸿铭却始终坚持维护中国文化,成了一名保皇派,是众人眼中的一个异类。不仅如此,他的着装也分外怪异,在整个社会都在与封建王朝挥别时,辜鸿铭却坚持拖长辫、戴瓜帽、穿长袍……在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入北大教学期间,辜鸿铭始终穿着他那身标志性的装扮。
46、1927年春,傅斯年被聘为广州中山大学文科主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历史两系系主任。一年后,又负责创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此后,他担任这个研究所的所长22年,直至离开这个世界。从1928-1937年,傅斯年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排除阻力,对以安阳为中心的殷墟作了15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找到大批甲骨文和殷商文物,才为殷商史和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子崖等处的发掘,对古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47、这两则真实的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辜氏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影响。
48、直到那个美国人骂不动了,气也消的差不多了,瘫倒在椅子上。
49、辜鸿铭出名,不仅因为他的学贯中西,也不仅因为他能操一口流利的外语,还因为他奇特的外貌和许多特立独行的做法。谈到这位学界怪杰,周作人曾这样描写道:“北大顶古怪的人物,恐怕众口一词的要推辜鸿铭了吧。……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非常可笑的是,就连他的包车车夫,也是一个拖带大辫子的汉子,正好与主人形成一对,成为北大门前的一道风景。当年还是北大学子的罗家伦后来回忆说:“我记得第一天他老先生拖一条大辫子,是用红丝线夹在头发里辫起来的,戴了一顶红帽黑缎子平顶的瓜皮帽,大摇大摆地上汉花园北大文学院的红楼,颇是一景。”
50、而同为清朝遗老的辜鸿铭却没有王国维这么多情善感,他留着的辫子不是为帝王而是要保持中国人的温良,他翻译的《论语》《大学》《中庸》成为西方人了解东方文化重要教科书,他的《中国人牛津运动》《中国人精神》将中国文明深入西方学界人心。1923年,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职务,辜鸿铭也紧随辞职。不久,经人推荐到一家日本人办的英文报馆当总编。
51、辜鸿铭自小接受的便是系统的西式教育,随布朗夫妇到英格兰学习后掌握了大量西方基础学业。几年后,辜鸿铭被送往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此后又回到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继续深造。这几所大学均是欧洲有名的名牌大学,本就天赋异禀的辜鸿铭在高端教育资源的培育之下显得更加出类拔萃,在欧洲学习的几年间,他不仅对欧美文化有了深入理解,而且同时精通了九种语言。
52、辜鸿铭祖籍福建,生于南洋,据说懂九国语言,获十三个博士头衔,前半生在海外,后半生在中国,自称东西南北人,异常聪慧,学富五车,曾与泰戈尔一起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生特立独行,人送 “清末怪杰”之名号。
53、张勋是为了效忠清廷而留长辫,王国维是为了传统文化的原因,而辜鸿铭虽然和王国维相似,更大的原因,恐怕则是为了搞笑和奇葩。
54、1917年2月,胡适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废除文言文。钱玄同也向《新青年》杂志投稿,倡导文学革命,倡导新文化,攻击封建主义。鲁迅等人也纷纷响应,提倡用白话文写作,要革旧文化的命。
55、在德国留学期间,傅斯年的生活极为艰苦,但他依旧买书,他在给罗家伦信中写道:现在“又有火炉子费,又交学费,故实是十分节省,每日吃饭在二马克与三马克之间,未曾看戏一次”。赵元任妻子杨步伟说,“大战后因德国马克正低,这些书呆子就转到德国去,大买德国的各种书籍,有的终日连饭都不好好地吃,只想买书,傅斯年大约是其中的一个。”
56、话音刚落,辜鸿铭就操着一口纯正的德文背起了《浮士德》。对面的德国人慌乱了,他们完全没有料到眼前的这个小个子的中国人,竟然如此的厉害。
57、反倒是,他以夸张近似疯狂的言行,才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文化,让他成为了西方人敬仰的中国大师。
58、然而辜鸿铭却对同样崇尚新思想的蔡元培尊敬有加,可谓怪哉。
59、精通西学的辜鸿铭,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此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
60、意思是在嘲笑他能不能看懂英文,要是看不懂就别装样子。
61、生在西方却深爱着东方文化,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兴邦之愿,不出任何意外,辜鸿铭在那个时代,完全会成为新青年们心中的偶像。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西方人眼中不可不看的风景,竟成了留小辫的老古董。
62、一个头戴黑缎子、红帽沿的瓜皮帽的老头大摇大摆地朝着北大文学院的教室走来了。
63、为了救国救民,病急乱投医,出昏招,这我都能理解,我一直不理解的是,为何为了救国救民,就得迎合西方,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废除呢?
64、“我嘛,是道多一点,李鸿章大人嘛,术多一些。”
65、毕竟,他那副模样与北大的其他教授太迥异了。
66、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胡适一直是当时走在时代潮头的新派;而从西方回国的辜鸿铭,思想却反常的守旧。这一点,从两人的打扮上就可以看出来。
67、辜氏最著名的幽默故事是他关于婚姻的茶壶理论。“他是公开主张多妻主义的,他一个最出名的笑话就是:‘人家家里只有一个茶壶配上几个茶杯,哪有一个茶杯配上几个茶壶的道理?’”(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这个笑话流传如此之广,以至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时,她怕徐再与别的女人谈恋爱,便对徐说:“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茶壶的譬喻来作藉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乃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开用的,牙刷不能公开用的!”(罗家伦)
68、此外,他还凭借自己的才能,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做出着巨大的贡献,不仅是西方人眼中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中国人眼中的怪杰。
69、《觉醒年代》中的鞠躬礼,是全剧关于礼仪最突出的表现。见面招呼,鞠躬;开口讲话,鞠躬;退避告辞,还是鞠躬……无论是对师长弟子、同辈同僚,还是对茶房工友、政敌对手,鞠躬是剧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细节。中华民族的礼仪是刻入骨髓的,不论亲朋好友或是对手劲敌,始终以礼相待。这一鞠一躬是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礼貌和教养,每一次鞠躬都彰显了我们的中华礼仪。
70、当年,这个不起眼的小院却有一个雅号,曰“晋安寄庐”,顾名思义,“晋安寄庐”的主人自然是一位隐居在陋室中却以彰显道德为己任的君子。这位君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辜鸿铭,世人称其为“怪人”。
71、辜鸿铭一生支持着中国文化,他利用自己会多门语言的优势,翻译了许多中国著作,并将它们推出海外,让全世界认识中国的优秀文化,他在海外十分有名,多位知名作家都与他有来往,托尔斯泰、毛姆、芥川龙之介等,这些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72、但是,我今天提到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则是发生在100年以前,抗日战争之前二十年。
73、相传,胡适有一次登台演讲,开口念了一首荷马的英文诗,台下辜鸿铭听了,当即用标准英文腔,嘲笑胡适的口音为英国下等人的口音。
74、由此可知,王国维甘愿逆潮流而入职小朝廷,除了他心系前朝外,他更是想着以自己的才学见识而尽忠报国的。
75、辜鸿铭的话被隔壁房间的丽莎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仁义和君子,多好呀!”她再次念叨着。目送辜鸿铭走出大门之后,她清清楚楚地听到客厅里响起杯盏破碎的声音和叔叔辛博森的怒吼:这是哪门子理论,德国雇佣的疯子!
76、“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
77、《红楼梦评论》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理论入手,先后分析了红楼梦的精神、美学精神以及伦理学价值,可以说是近现代红学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后世学者研究红楼的必读书籍。
78、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租界的房子里,想象着把祸害人的汉字灭掉,固然很爽,但这种世界史上最悠久的文字是区区几个“民国海龟”说废除就能废除的吗?
79、两位年轻人却见辜鸿铭的舌尖在齿唇间欢快地跃动着,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80、像韩国啊,日本啊,动不动就跆拳道、剑道、茶道、空手道、花道等等。其实按照其水平来讲,应该称呼为跆拳术、剑法、茶艺、空手术、花艺。
81、按照田汉写这首歌当时的背景分析,应该是指当时日本准备全面侵华。
82、但大家要知道,无论辜鸿铭、黄侃、刘师培还是林纾,他们都并非“坏人”,只是与代表着先进文化方向的陈独秀等人,有着不同的学术立场。剧中,后来也展现了辜鸿铭他们作为儒士的刚直和坚守。
83、在这本书里,他把中国人和美英法德四国人逐一比较,指出了祖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中国人独有的美德。
84、但辜鸿铭最传奇狂妄的人生,却是在遇到马建忠之后,1881年 ,辜鸿铭34岁,他在马来半岛遇到前来学习西方文化的马建忠,在和他彻夜长谈之后,辜鸿铭的思想发生了大转变,他对中国文化燃起了无比炽烈的兴趣,并开始前往中国学习。此后一生,他一直致力于宣扬中国文化,并对西方文化抱着嘲讽的心态。
85、“‘妾’字,即立、女;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
86、辜鸿铭,字汤生,英文名字为tomson,祖籍福建惠安。他的祖父辈曾下南洋,为英国人经营橡胶园,父亲娶了英国人为妻,辜鸿铭是个混血儿。他自幼便随父母移居英国,并先后在德国和英国历经了14年的求学生涯。但他时刻不忘祖父的教悔,深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故虽然当时他在西方的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并名噪一时,但仍然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87、辜鸿铭最看不惯的就是欧洲人这一副趾高气扬、又毫无见识的模样。
88、回国后的辜鸿铭,很受张之洞赏识,后来更是进入了北大任教,事业发展很顺利。然而,随着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胡适也很快进入北大任教,辜鸿铭和胡适的恩怨,才就此开始。
89、英文beatiful season,意译为美丽季节,但是按照中文,则可译为“花样年华。”
90、辜鸿铭自小在西方长大,是一个华侨。他的祖籍在福建同安,在康熙年间移居台湾后,于乾隆年间移民到了马来半岛的槟榔屿。辜鸿铭的父亲是中国人,然而母亲却是一位葡萄牙人,他只有这一半的华人血统,生得深眼隆鼻,轮廓深刻。辜鸿铭的祖籍姓“陈”,移居海外后,为表示对故土的思念,辜鸿铭的先祖们便将姓氏改为了“辜”,以表示对曾经莽撞行为的悔恨。
91、一个国家即使再强盛,抛弃了祖宗,还有何意义呢?
92、但辜鸿铭最传奇狂妄的人生,却是在遇到马建忠之后,1881年,辜鸿铭34岁,他在马来半岛遇到前来学习西方文化的马建忠,在和他彻夜长谈之后,辜鸿铭的思想发生了大转变,他对中国文化燃起了无比炽烈的兴趣,并开始前往中国学习。此后一生,他一直致力于宣扬中国文化,并对西方文化抱着嘲讽的心态。
93、这个问题提出来,真的很欠抽啊,张之洞大人不是在全力搞汉阳铁厂了吗,哪里来的不办实事?
94、“文明的国家都是一夫一妻制,你们中国却是一夫多妻制。这是对女性的不公平。您是留过学的,听说您自己也有小妾。辜先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95、只不过中国人比较含蓄,不管技艺多么高超,也会留有空间,会说这项技能几近于道,而日本、韩国人比较脸皮厚一点。
96、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奇葩怪癖,那就是闻女子的小脚,他还专研出了一套品小脚的七字秘诀:
97、辜鸿铭的学问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辜鸿铭的装束也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回国之后,乃至当幕僚期间都是西装革履,后来便是长袍马褂,头顶瓜皮小帽,足蹬双梁布鞋,脑后拖着一条黄毛小辫,而且进入民国之后,他也衣冠不异昔时。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描写辜鸿铭“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成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尤其妙的是那包车的车夫,不知是从哪里乡下去特地找了来的,或者是徐州辫子兵的余留亦未可知,也是一个背拖大辫子的汉子,同课堂上的主人正好是一对,他在红楼的大门外坐在车兜上等着,也不失车夫队中一个特殊的人物。
98、他不仅聘请了陈独秀为北大文学院的文科学长,还邀请了胡适等锐意进取的青年才俊。
99、正说着,仆人来报:上次那个留辫的中国老头又来了。辛博森愣了愣,随后一笑,说:我们的论敌来了。一边让丽莎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