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顺便说一个如何区分是为自己读书和为他人读书的方法,就是能否接受自己的所有阅读都不对外公布,比如不去打卡,不去分享朋友圈。如果这些都能接受,那就是为自己读书。
2、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3、本次关于读书方法的总结就到这里结束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一种读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读书方法汇总)。
4、读书最高效的方法就是主题阅读,任意一个细分领域,只要看10本以上的书籍(甚至更少),都可以在常人面前冒充个小专家。
5、于是,他改用卡片记资料。身边经常备有一叠卡片,在阅读书籍报刊时,凡遇有价值的资料,就抄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一件事、一段话,并且记上出处。日积月累,卡片多了,就按照内容分类保管。
6、看书也要辨别什么书,有的书不但不能使人的思想进步,反而使人思想落伍!此外关于看书这件事,还有两点可以谈谈。(大雄:他也谈到了读书要有选择性。)
7、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
8、又到了总结画表格时间,上面这张表格把上面4种读书方式做了一个完整的总结。不要浪费孩子的时间,也不要浪费自己的唾沫,在合适的场景选择合适的书、用合适的读书方式,让孩子的每分每秒、让自己的每个唾沫星儿都能产生最大化的效益,说到底,就是把时间管理做到极致。
9、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10、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为此,一要从事实中汲取营养。二要向作者“取经”,三要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分析。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d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再次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如历史课本及其他记录中国共产d、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纪实作品),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11、(1)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
12、注:这些习惯是看《曾国藩传》得到的启发,但做了调整,以保持习惯为主,并没有硬性的时长要求。不管怎样,这个习惯是比较适合我的,可以让我每天都坚持阅读。这个习惯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每个人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
13、读书有一个经常被传授的方法,那就是勤奋地做读书卡片。读到自己有兴趣的观点和资料,立即抄录在卡片上,几个月之后把一大堆卡片整理一番,分门别类地存放好,以后什么时候要用,只要抽出有关的一叠,自己也就可以获得一种有论有据、旁征博引的从容。
14、读现代诗歌(包括汉译外国诗),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5、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苏东坡就给他写了封回信,信中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
16、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清朝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书集,不当东翻西阅。”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18、①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
19、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主要是为了今后职业的需要。但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因此不管功课多重,时间多紧,自由的课外阅读不可缺少。
20、专业外的书也可以少读一些,但不要忘了自身专业。可以泛读。
21、第二点,读书应该首先有一个计划。有些人读书没有一定的目的,今天随便拿一本看看,过几天又随便拿一本看看。这样读书,虽不能说他在知识上不是没有一些进步,但是“无政府状态”(大雄:指没目的没计划)的读书,收效毕竟是很少的。
22、第四步-为了让你的讲解通俗易懂,简化语言表达。
23、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24、这个寒假不太冷,因为有它陪着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进行时
25、我以为读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有目的的读书,另一种是无目的的读书。“有目的读书”,就是我们在没有读书之前,抱定了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疑问,需要解决,问人问不到,或问到了却解答得不够详尽、不够透彻,这样去读书,是有目的的读书。
26、眼球跟相机很相似,是聚焦式取景的,只有把注意力凝聚在一点,才能看清东西,而在快速阅读时容易分散注意力,眼睛瞥到空白处,瞥到上一行,下一行,导致阅读变慢,而指读法就能完美地避开。
27、所以我认为,读书也好,治学也好,是不宜给自己划定一个框子的,相反应该随缘。倘使你要当冯友兰,要当任继愈,当孟森,当戴逸,当周远廉、冯其庸这样的,那也是非有兴趣不可。博之外非要下工夫“求其甚解”。这些先生的文章道德都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思维上,精金美玉般琢磨钻研,苦心孤诣地构架。那是他们讲究读书治学的“博”与“专”使然。
28、有些书(比如某版穷查理宝典),喜欢插入大量名人名言,放到页眉页脚也就罢了,恶心地插在页面中间,没什么卵用,还非常影响阅读,频繁打断注意力,这时候更需要用指读法,跳过那些插句。
29、从头到尾一口气看完,要花多少时间都可以,可依文章的难易度或重要性,有弹性地调整阅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