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者不应在此寻求详实的预言:本书给出的是一种哲学反思。连线大脑的出现是一个事件,针对我们的主体性将如何受它影响,我们只能进行推测。此外,我们甚至察觉不到自己的大脑被连接,由此一种新的自由与权力形式将会出现。说起来也简单,这种自由与权力就存在于这样一个时刻:我们能够脱离奇点(或与之断开联系)。全盘性的数字控制,我们甚至难以察觉。这种前景残忍地把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抛在我们面前:是否赢得自由的唯一机会,就是脱离奇点空间?是否存在一种生而为人的向度,就算我们完全融入奇点,这一向度还是能让我们基本摆脱它?
2、自然哲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
3、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6期:培根和波墨的哲学
4、 我在一年以前作过一次讲演,后来由马斯贝罗出版社用《列宁和哲学》作标题印成了一本小书。我在这篇讲演中曾试图证明,应该认为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真正的发现,这个发现可以概括为下述论点: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所导致的不是一种新的哲学(称作辩证唯物主义),而是一种新的哲学实践,确切地说,一种建立在哲学中的无产阶级阶级立场之上的哲学实践。 这一在我看来极为重要的发现,可以用以下几个论点表述: 哲学不是科学,在科学有对象的意义上,它没有对象。 哲学是一种以理论方式进行政治干预的实践。 它干预的实质上是两个特别领域:阶级斗争效果的政治领域和科学实践效果的理论领域。 实质上,它本身是在理论领域里由阶级斗争效果和科学实践效果结合产生出来的。 因此,它以理论方式对政治实践和科学实践这两个领域进行政治上的干预:既然它本身是由这两种实践的效果结合产生出来的,这两个干预领域就是它固有的领域。 在贯串全部哲学史的大辩论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辩论中,所有哲学都表达一种阶级立场,一种“d性”。 唯心主义的哲学概念(哲学是一种“对世界的解释”)虽然本身总是表示一种阶级立场,却否认哲学表示阶级立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哲学中的革命就在于拒绝这种概念,并在哲学中采取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也就是创立一种使理论反映阶级划分效果的、新的唯物主义的和革命的哲学实践。 所有这些论点都可以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找到,有的是明白说出来的,有的则暗含在字里行间。我只不过是开始更清楚地说明它们。《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注明的写作日期是1908年。那时列宁还没有读、或者说还没有真正读黑格尔的著作。列宁只是在1914和1915年才读了黑格尔的著作。我们应该注意到,就在列宁读黑格尔的著作(先是《小逻辑》,然后是《大逻辑》和《历史哲学》)之前,他读了费尔巴哈的著作(1914年)。 因此,列宁是在1914—1915年期间读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著作的,那是帝国主义大战的头两年,1905年的十月革命失败九年之后,当时正面临着工人运动史上最关键的时刻:第二国际各国社会民主d背叛革命,它们那种神圣同盟的做法开始造成严重的分裂,后来导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d作出极大的努力来完成1917年革命和建立第三国际。 今天,在1969年4月间,当我们正在经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事实上的分裂的时候,当中国共产d正在举行九大、莫斯科正在筹备各国共产d国际会议的时候,思考一下列宁在1914—1915年读黑格尔《逻辑学》的情况,完全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不是烦琐哲学,而是哲学,而且由于哲学是理论中的政治,所以这就是政治。我们有一点比列宁优越得多,这就是我们现时并没有置身于世界大战中,因此,尽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现在的分裂,——而且也许正是因为它发生现在的分裂,尽管我们掌握的情况少得可怜,我们还是能够稍微更清楚地看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未来。因为人总是能够思考的。 列宁在黑格尔面前的态度似乎有点前后矛盾,通过两个事实的对比可以看出: 第一个事实 很清楚,列宁在1894年还没有读过黑格尔的著作,而只是读过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二版《跋》中关于黑格尔的论述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关于黑格尔的论述。可是他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中用十二页篇幅谈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之间的区别!这十二页是一篇反黑格尔的明确宣言。这十二页的结论(在一个脚注中)就是(我引列宁的原话):“责难马克思主义为黑格尔辩证法,是荒谬绝伦的。” (1)列宁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他的方法“和黑格尔的方法‘截然相反’。” (2)至于马克思的黑格尔用语,也就是在《资本论》中,特别是在第一卷第一编中出现的那些黑格尔用语,马克思自己说是他“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的结果,列宁却把它们一律算作“马克思的表达方式”,是由“学说的起源”,造成的,并且理所当然地补充说,“不可把理论的起源当作理论的罪过”。(3)列宁接着说,黑格尔的辩证法用语,“空洞的辩证公式”三段式是“盖子”或“外壳”,不仅人们可以把这个盖子或外壳去掉而不会使揭开盖子的茶碗或剥去外壳的果子有什么改变,而且说实在的,必须把盖子揭开,把外壳剥去,才能看到它们内部所包含的东西。 我要提醒读者,列宁在1894年不曾读黑格尔的著作,但是他非常仔细地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理解得比任何人都更深刻,以致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最好的介绍要到列宁的著作中去寻找,而列宁当时只有二十四岁。这一点似乎可以证明,要想理解黑格尔以及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办法首先是读懂《资本论》。 第二个事实 1915年,列宁在读《大逻辑》时记的笔记中写了一段话,这段话是大家都记得的,我把它引出来:“要义: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4) 在任何一个从表面观察问题的读者看来,这段话显然与1894年说的那些话矛盾,因为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似乎不是坚决反对、而是坚决拥护黑格尔的声明。说实在的,这段话说到了这种程度,若是用它来衡量列宁自己,那么他在1893年到1905年之间写那些论述《资本论》的出色文字时,似乎也是没有“理解马克思”的,因为在1914—1915年以前,列宁并没有“钻研和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 我将把这个小小的“矛盾”留给一般评论者去解决,但是我怀疑他们会由此得到许多进步,不管他们作为列宁其他著作的出色评论家,如何口口声声说“矛盾”是包括理解进步在内的一切进步的普遍动力…… 至于我自己,我声明,正像我完全同意列宁的头一个说法一样,我也完全同意他这第二个说法。我马上来说明这一点。列宁完全有理由说,为了“理解《资本论》”,特别是像他天才地指出的那样,为了理解它的第一章,即那个异乎寻常的第一卷第一篇(说它异乎寻常,是因为不仅它的用语,而且它的叙述方式都仍然是黑格尔的),必须透彻地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原因不用说了! 我能立刻证明这第二个事实,列宁的这第二个说法并不像看起来那样矛盾,因为只是在它前面几行的地方(在笔记本中是前一页),还有另一个很有趣的提法。列宁实际上说:“黑格尔对推理的分析……令人想起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1章中模仿黑格尔。”(5)这是重述马克思对自己的诊断:“卖弄”黑格尔。会听话的人有他的好处。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列宁跟在马克思之后说的。事实上,如果不把扣在第一卷第一篇上的黑格尔主义“盖子”揭掉,如果不是像列宁作为唯物主义者那样来读黑格尔的著作,如果(请原谅我放肆)不把它重新写过,我们就根本读不懂这第一卷第一篇。 这立刻把我们带到了我关于列宁如何读黑格尔著作的中心论点上来:列宁在关于黑格尔著作的笔记中完全保持了他先前在《什么是“人民之友”》和《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也就是他还没有读黑格尔著作时所采取的立场。这会使我们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然而却是正确的结论:从根本上说,列宁为了理解黑格尔,并不需要阅读他的著作,因为他细心地钻研和理解了马克思的著作之后,就已经理解黑格尔了。想到这种情况,我要冒昧写出一旬我自己独断的警言:“一个半世纪以来,没有一个人是理解黑格尔的,因为不钻研和不理解《资本论》,就不能理解黑格尔!”挑战会招致挑战,我希望人们会饶恕我这一次,至少是在马克思主义的阵营里。 至于黑格尔主义者,他们可以继续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在这位一切思考的思考者、也就是哲学史上一切解释的解释者的著作中,去进行他们的思考。无论如何,作为忠实的黑格尔主义者,他们知道历史已经终结,所以他们只能在关于历史终结的理论中,即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兜圈子。毕竟,不仅是施转木马会兜圈子,历史车轮也会兜圈子。至少哲学的历史车轮是如此,它总是在兜圈子,如果这哲学的历史车轮是黑格尔主义的,那么它的优越性就像帕斯卡认为人对芦苇具有的优越性那样,在于“它心里明白”。 那么在黑格尔的《大逻辑》中,什么东西使列宁那样感兴趣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读列宁在读黑格尔的著作时所记的笔记。这是老生常谈,但是却很少有人能从这当中作出必要的然而基本的结论。我们不得不认为,在关于黑格尔的笔记的评论者当中,没有谁曾经自己记过读书笔记。 因为人们记笔记的时候,总是有的地方对自己刚才读过的东西加以概括,有的地方加以评论,而且是有时候记,有时候不记。例如,读者若愿意把黑格尔《大逻辑》的文字与列宁记的笔记加以对比,就一定会发现列宁几乎完全忽略论存在的一册,对它除了概括性的笔记以外,没有留下什么评论。这肯定是奇怪的,即征候性的。当列宁读到论本质的一册时,读者一定会发觉笔记明显地多起来(不仅有概括性的笔记,而且也有评论性的,通常是表示同意的,偶尔也有表示不同意的),很清楚,列宁对这一册相当感兴趣。而到论述主观逻辑的一册时,列宁的笔记变得非常多,对绝对观念则有很赞扬的评论,尽管看起来可能令人吃惊,列宁把这一章看成实际上是唯物主义的。 我不能深入地谈所有细节,虽然它们都很重要。我想要首先谈谈列宁是怎样读黑格尔的,然后谈谈列宁对黑格尔主要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后试图说说其中的道理,为此,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批判地、即唯物主义地阅读列宁在读黑格尔的著作时所记的笔记。 列宁是怎样读黑格尔的? 常常说,列宁是作为“唯物主义者”读黑格尔的。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这表示列宁是用把黑格尔“颠倒过来”的方法去读他的。这个“颠倒过来”又是什么意思呢?只是把唯心主义“颠倒过来”成为唯物主义。但是要当心!实际上,这并不是说列宁把观念读成物质,把物质读成观念,因为这只会产生出一种新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即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变种,至多是机械唯物主义),而是说列宁在读黑格尔时采取了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换句话说,列宁读黑格尔并不是为了把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体系改换成唯物主义体系的形式。他为读黑格尔采取了一种新的哲学实践,即从无产阶级观点,也就是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的实践。黑格尔那里使列宁感到兴趣的,首先就是对黑格尔著作的这种辩证唯物主义读法的效果,也就是对阅读黑格尔著作中主要论述所谓“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篇章所产生的效果。 如果列宁并没有按照“颠倒过来”的方法读黑格尔,那么是怎样读他的呢?正是按照他早在1894年在《什么是“人民之友”》所描述的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方法,即“揭示"的方法。对读《资本论》中马克思那些沾染了黑格尔术语和黑格尔表达方式的章节适用的方法,对读黑格尔本人的著作显然更加适用,百倍地更加适用。因此,列宁采用的就是这种彻底揭示的方法。《哲学笔记》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很清楚地谈到这点:
5、逻辑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以上六篇逻辑学著作总称《工具论》。
6、导论:“也许有一天,我们将迎来黑格尔的世纪”
7、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8、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5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哲学
9、年10月,18岁的黑格尔考入德国图宾根神学院。
10、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11、推荐理由:这是张世英先生的文集之其中包括《论黑格尔的哲学》《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自我实现的历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三书,系统论述了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论黑格尔的哲学》是作者出版的第一本著专著,1956年初版,1972年出第3版,1978年由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巴蒂欧和著名汉学家白乐桑译成法文并做了评注,在巴黎出版,书名《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张世英一本书的翻译和评注》。2011年,这本法文小册子又由一位青年学者TzuchienTho译成英文出版。巴蒂欧对此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12、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13、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14、如果不是每个丈夫都觉得他的妻子美,至少是每个未婚夫都觉得他的未婚妻是美的。
15、哲学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哲学全体,一个自身完整的圆圈。
16、很多第一次参加谌洪果讲座的知友都说:买的时候觉得50元太贵了,听完才觉得太便宜了!所以,谌洪果老师精心准备的亚里士多德系列绝对超值啊!)
17、(1)在接下来的这个部分里,我会概述一下自己处理黑格尔的方式,这是从我近期一系列书里全面发展出来的看法,尤其是《性与受挫的绝对》(SexandtheFailedAbsolute)(London:BloomsburyPress,2019)。
18、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19、麻木而冷漠的民众,是专制政体最稳固的群众基础。
20、(6)此处“实在界”(李新雨译法)或“真实”(刘纪蕙译法)显然需放在拉康精神分析的“象征-想象-实在”构造中加以理解,但因为齐泽克这本书几乎无处不在对“实在界”的意义加以发挥,故本处不作特别解释。关于拉康的“实在界”的基本意涵,可参考迪伦·埃文斯:《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李新雨译,第309-311页。——译注
21、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将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统统归为自己的哲学系统的环节,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大量的主观创作。
22、与此种立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格尔从来不是一位批判性的思想家:他的基本立场是和解。——和解不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和解是一种事实。正是和解,使我们直面现实化了的理想那一出人意料的苦涩真理。如果黑格尔有他的箴言,就会是这样:在事物出错的地方找到真理!黑格尔传递的信息并不是“信任的精神”(布兰顿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新书的标题(22)),而是不信与怀疑的精神——他的假设是任何一种宏大的人类工程都会出差错,但我们也只能以此种方式来抵达真理。法国大革命想要普遍自由,却在恐怖中达到巅峰状态。共产主义想要解放全世界,却催生出斯大林主义的恐怖一面。……因此,黑格尔带给我们的教益类似于,奥威尔《1984》里的“老大哥”那句著名口号的翻新:“自由即奴役。”当我们想要直接强力推行自由时,结果就是奴役。所以说,无论黑格尔什么样,他肯定不会是这样一位思想家:树立一个只能无限接近的完美理想。海因里希·海涅(海涅在黑格尔最后的岁月里做过他的学生)宣扬过这样一个段子,他有次告诉黑格尔,自己不同意“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黑格尔谨慎地环视一周后,轻声告诉他的学生:“或许我应该这样说:凡是现实的都应该合乎理性。”即使这个段子是真的(就算不是海涅纯粹的捏造),也无碍于它在哲学的意义上成为一则谎言:黑格尔试图对学生掩盖自己思想里的痛苦真理。
23、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4期:经院哲学的基本主题
24、Theworldisnotalackofbeauty,butthelackofdiscoveryUnitedStates。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25、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坚信理性,信任自我,并坚信自我。
26、Hey,buddy,Isaid,hey,manIsaid,thereisnosenseofhowthatmayexist。嘿,哥们,我说,嘿,哥们我说,没有意义的怎么可能存在。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