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诸葛亮能诚恳地向刘备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谋划更合适的报仇方案,刘备怎么可能听不进去呢?毕竟从关羽身亡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中间隔了两年时间,毕竟刘备非常清楚兴复汉室比给关羽报仇更重要。而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但将蜀国的军事家底几乎败光,还搭上了刘备的性命。战将折损、国力大损是后来蜀国历年伐魏均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
2、实际上,这是诸葛亮个性人格所蕴含的种种“无能为”的表现,塑成诸葛亮“谨慎”而失误的一生、“躬亲”而守旧的一生、“尽力”而悲剧的一生。到了元代,诸葛亮开始淡出历史事实,融入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间智慧的意蕴之中,成了一个足谋多智的世俗文化军师。(诸葛亮的主要性格特点)。
3、赤壁之战中,孙刘军队一举打败了曹操,迫使曹军退回北方,为三分天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4、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5、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6、在刘备心中对诸葛亮的怨恨消除之前,诸葛亮关于荆州和关羽的任何建议,刘备是听不进去的。
7、首先,大家可能会问诸葛亮草船借箭难道就不怕曹军射火箭来个火烧战船嘛?要知道东汉末年的时候,火箭的确是已经出现并开始是用来的。咋一听这的确有几分道理,这又是木船又是稻草人的可都是易燃品呀!
8、要知道,诸葛亮不仅是丞相,更是军师将军,劝阻刘备并出谋划策他责无旁贷!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9、多年的北伐,没有占领曹魏的一寸土地,也似乎和诸葛亮没有关系,谁叫什么李严写一封假信骗诸葛亮撤军,或总是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来打扰诸葛亮北伐,要不是这些原因,诸葛亮或许早就打到了长安。
10、但战争岂是儿戏,稍有不慎便是败局。诸葛亮在守荆州的安排上不妥当,可以说关羽之死、荆州之失,主要责任在诸葛亮是不容置疑的。(诸葛亮的主要性格特点)。
1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2、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悲剧人物,又是一个集儒、法、道观念的多重人格的大成悲剧角色。他从“隆中对策”的战略构想到襄助刘备父子经营西蜀而造成的种种失策:战略方针的失策、用人用权的失策、基业发展规划的失策等等。
13、诸葛亮发动战役后,而魏国方面此时反应也十分迅速。魏明帝曹睿先任命曹真取代夏侯楙都督关中,然后亲临长安督战,期间还火速派张合率魏国中央军五万精锐骑兵突袭街亭。
14、单独把这个方面拿出来,是很有必要的。前面讲过了,诸葛亮自命不凡、清高、孤傲,做事有“洁癖”。
15、诸葛亮性格特点:聪明、狡猾、善于分析、济世爱民、心胸宽广、知人善用、自谦、不谋私利、严于律己。
16、再加上诸葛亮和关羽都是那种自视甚高的人,那么两人能惺惺相惜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17、当时曹魏关中都督夏侯楙已经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整个战役期间,这位身处前线的方面军总指挥形同虚设,全无作为,假如如魏延计划的那样,神兵天降,蜀军出现在潼关,夏侯x是没有能力做出相应应变的。
18、有人告诉了诸葛亮,建议诸葛亮报告给刘备进行约束,但诸葛亮却以法正辅佐刘备立了大功而不做处理,可见诸葛亮施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
19、有句话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20、《三国志》中曾提到法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21、蜀汉第一次北伐曹魏是用奇兵最好的机会,根据史书记载,自从刘备死后,曹魏根本就没有把蜀汉放在眼中,更想不到蜀汉敢于主动出击进攻关中。而面对诸葛亮的突然进攻,当时魏国尤其是西部防线已经要崩溃了。
22、孙权承兄孙策之业,能承统东吴也必有过人之处。
23、刘备: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24、《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罗贯中神话了,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好“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可谓是一语中的。
25、这说明,连诸葛亮最忌惮的敌人——司马懿都认可了魏延的方案,也认可了魏延的军事才能。可诸葛亮却扼杀了魏延的才能,也失去了多么难得的机会。
26、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27、最后陈寿总结诸葛亮,和汉高祖刘邦手下萧何的才能差不多,言下之意,诸葛亮并不是韩信那样一战定乾坤的帅才。
28、蜀汉内部一向复杂,派系特点历来鲜明,这不是刘备造成的,因为在他入蜀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刘焉、刘璋父子时代蜀中至少存在三大派系:一是本土派,即益州本地的官员;二是东州派,即刘氏父子从外面带进来的官员;三是游离于二者之间的政治势力,既不是出身于本土又与刘氏父子关系没那么密切,如出身于关中扶风地区的扶风派。
29、●港城创业||杨雪松:用满腔热忱做冷门职业,虫控人在行动
30、他最后一次乘坐小车遍观各个营地,秋风吹打在他的脸上,冷彻肌肤。
31、所以在刘备生前蜀汉即事实上形成了“五派林立”的局面,对刘备这个汉中王和蜀汉皇帝而言这是极为不利的,刘备也试图改变这种状况,比如对荆襄派的不断崛起刘备就抱有警惕,一向待人宽和的刘备曾不假掩饰地表达过对一些人的不满:打压过庞统,要杀蒋琬,一再对刘巴表示反感,对马谡评价很差,上面这几位都属于荆襄派。
32、前面提到,关羽失荆州,原因是诸葛亮不待见关羽,因为关羽做事的风格可能不让诸葛亮满意。
33、但是这样一位人们心中的智慧化身,纵有他的过人之处,也有他的不足之处,甚至还因为他的缺点而造成了一系列的历史悲剧。
34、诸葛亮为何在没有与魏延进一步商讨之前就武断地否定呢?毕竟魏延在镇守汉中长达五年以上啊!或许是魏延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并且当众伤了他的面子,诸葛亮才不喜欢他。
35、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36、三是足智多谋。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运用自己渊博知识和智慧,准确分析预测天气变化。在一个大雾的清晨,用扎满草人的小船,骗到曹操十万多支箭,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蜀吴大军缺少武器的重大难题。他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无所不通啊!
37、于是成就了一段君臣托孤的佳话,《三国志》、《后汉纪》等认为刘备说这些话出自一片坦诚,是真心的;以《魏氏春秋》为代表的一些史书则认为这是刘备的试探,是“诡伪之辞”。
38、魏延出身不高,但能力非常卓越,他在随刘备入川的时候,因为作战骁勇,与黄忠不相上下,“数有战功”,得到了刘备的提拔。
39、他遭到了周围人们的讥讽,但他却不以为然只是厚道地报以微笑。他很清楚自己心中的目标,从来不会为外力所干扰。
40、他用自己的余生,去报答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伯乐——刘备。
41、蜀地名士彭羕也不例外,他想投奔刘备,却在庞统面前摆足了架子,得到重用之后,更是“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
42、先帝(刘备)也曾说过:我曾与陈元方(陈纪)、郑康成(郑玄)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中,可洞悉天下兴衰治乱的道理,但他们从没谈及赦罪也是治国之道;又如刘景升父子(刘表、刘琮)年年都大赦人犯,但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
43、刘备显然清楚这些,所以他让诸葛亮“自取”并非谦虚客套,也不是有意试探,而是对事实的清醒判断,正如当年陶谦把徐州让给他、刘表也表示过把荆州让给他那样,对刘备来说这件事很正常。
44、其实,诸葛亮并不是一个贪恋权势的人,这一点从他愿意举荐庞统,提拔姜维,破格任用马谡等事情中,都能够看出。他之所以事必躬亲,其实不过是因为无人可用罢了。
45、这就为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互指谋反、内斗埋下了导火索。
46、这时双方就好像是瞎子打架,谁也看不清谁,一顿王八拳随便打打到就是赚到的。但如果此时曹军放火箭,那么战场就会呈现出江中一片黑暗,岸边火光闪烁这一情景。这就相当于曹军在自家阵地放了照明弹,岸上的曹军那感觉就是在大功率探照灯下,被敌军可全看光了。
47、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48、其实在生活中,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厚道就是互惠互利。
49、诸葛亮死了都玩了一回司马懿,来了一个“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50、他从躬耕隆中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一国丞相;他初出茅庐便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51、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因为刘备在荆州的时候,已经年近不惑,却还没有儿子,于是领养了他,并当作自己的继承人培养。
52、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53、假设一下,如果诸葛亮当初遵照刘备的遗言,将刘禅取而代之,蜀汉的历史走向会不会因此而改变呢?
54、正是这份忠于所托的忠诚厚道,坚定了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的信心。
55、能接纳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能放手锻炼新人,能勇于承认自身不足,能积极反思总结,善于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等等,在这些方面,都是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56、这就为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互指谋反、内斗埋下了导火索。
57、他的忠厚之举,历经1800多年的风雨洗礼,仍为世人所称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8、要知道,诸葛亮不仅是丞相,更是军师将军,劝阻刘备并出谋划策他责无旁贷!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59、能接纳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能放手锻炼新人,能勇于承认自身不足,能积极反思总结,善于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等等,在这些方面,都是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60、谁知,他刚走到草庐门前,诸葛亮的弟弟就告知他,哥哥出门远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