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2、(解释)读书人是国家的宝贝,儒生就像宴席上的美味一样珍贵。
3、 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4、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5、 1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佛的?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个诸位要知道。不仅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都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个道理就很深很深。「阿弥陀佛」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你想想,一切诸佛是不是都是无量觉,他要不叫无量觉,他怎么成佛?所以,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共同的名号,他要不成无量觉,他就不能成佛。所以他要念他自性阿弥陀,念他自性无量觉,证得自性无量觉,他就圆满成佛了。所以才晓得,诸佛是念阿弥陀佛而成佛的。
6、 1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7、 2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佛经名言分别是什么意思)。
8、 2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9、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 孝顺儿孙谁见了!
10、“应无所住”就是内心不要住任何事,不生任何颠倒妄想,一心清净,没有杂念和分别。内心不要有“我”在,有“我”就会有“执”,就会有束缚。我们诵经念佛也是一样,不要打妄想,功德才不会散。如《心经》里所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11、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谦卑就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12、 30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13、“歇”不是说让我们不劳作,而是要我们放下心中的杂念执着、颠倒妄想,放下心中的贪嗔痴和是非分别。佛教认为一切众生自身都具有清净佛性,只是人们被世俗的欲望、贪嗔痴(即“狂性”)所障碍遮盖,而不能进入佛的境界,也就难以得成菩提,即如佛一样的无上正等正觉。
14、古训增广,是中国几千年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虽来自民间,却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吸取知识的营养。
15、在家由父,出嫁从夫。痴人畏妇,贤女敬夫。
16、 可怜失足欺幽独,妄谓罪微犹可赎。岂知天将淫恶录,载在薄中罚甚酷。
17、 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8、有福德的人,通过欣赏别人的优点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光明;通过赞美他人的功德来让自己的福德更加圆满;通过观照自心来让自己的爱心和智慧更加发挥。缺福德的人,常常观察别人的缺点来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污染;常常谈论他人的是非来给自己制造更多的麻烦;常常评判别人的对错来惩罚自己使自己倍受折磨。
19、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20、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21、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22、 嗡玛尼贝美吽。善男子,譬如说满四大洲所有男人女人童男童女,如是皆得到七地菩萨的果位,彼所积聚功德可以计量,而唸诵此六字真言一遍所获功德,我无法计量。
23、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24、(解释)获得别人的好评是很难的,说别人的坏话则很容易。说出口的话就要算数,就是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
25、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孙中山
26、 2万事无如退步人,摩头至踵自观身。只因吹灭心头火,不见从前肚里嗔。
27、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28、(解释)是非都是由说话过多而引发的,烦恼都是由于争强好胜而招致的。
29、 3复次善男子。我亦复说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是等事如来觉证。又善男子。诸法性相一味解脱。如是等事如来觉证。善男子。如是解脱一味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30、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31、元 无名氏 《梧桐叶》第一折:“临歧分别,一旦恩情成断绝。”
32、我是一个没有什么优点的男人。可是,爱你的心情虽然赢不了这个人却也不会输给他。
33、 余供无过者 超踰不可计 如是菩提心必成等正觉
34、 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栴檀雕刻,
35、 四种往生 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得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皈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虽然不能出声念佛,但中意念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往生。
36、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华严经》
37、自己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毛病,不要总是强调他人的影响。
38、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39、 2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
40、有时候你认为,现在这个烦恼起来了,我要再拿一个法来对治,结果对治不好更烦恼。“多嗔众生慈悲观”,你嗔心大,你说我要修慈悲心、去帮助别人,好言相劝,柔软语,本身你这样去修,去做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很难的一件事情,脾气暴躁要一下变成非常调柔,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很难的事情。你坚持一两天,坚持不下去了,觉得这个很难修,那就更烦恼,弄不好还会引发更大的嗔心。你说我修了慈悲心、对人对事修了慈悲心,修得不灵验、修不好,别人感受不到你的慈悲心——这是常常会发生的。那么这种嗔心还会再增长。
41、执着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信念极强的渴望,无法释怀,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
42、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43、 2一切诸佛菩萨的名号、一切咒语,都是阿弥陀佛的一部分。阿弥陀佛是全体。所以「阿弥陀佛」是「大神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我过去讲《心经》,讲到后面,我就知道什麼是大神咒,什麼是无上咒,什麼是无等等咒。「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44、黄金没有(不容易)造假,阿魏无真(容易造假)。
45、 2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46、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47、 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48、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
49、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50、 3一切法无来,是故无有生,以生无有故,灭亦不可得。一切法无生,亦复无有灭,若能如是解,斯人见如来。诸法无生故,自性无所有,如是分别知,此人达深义。"
51、 1妄认四大假合以为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52、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53、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54、 20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出处:《念佛镜》
55、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56、现在睡觉的话会做梦,而现在学习的话会让梦实现。
57、有福伤财,无福伤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58、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59、人如果没有对长远计划的考虑,很快就会遇到困难和问题。
60、真心应物,不生分别。佛教经典语句电影中的经典语录这一辈子可以用两句话总结,一是阅尽人间春色,二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61、如果你爱万物,万物也必将爱你,这就是魅力。如果你不伤害万物,万物也必将不伤害你,这就是平安。如果你珍惜万物,万物也必将珍惜你,这就是长寿。如果你心怀万物,万物必将归属于你,这就是财富。如果你施恩万物,万物也必将施恩你,这就是幸福。
62、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63、 1阿弥陀佛最方便,不费功夫不费钱。若能一念不间断,何愁不到法王前。
64、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65、 2地狱众生单单听到这句名号就到极乐世界去了。
66、“和光同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幼稚园的小朋友要学佛法,又如七十岁、八十岁的老人要学佛法,我们都能够给他讲,都有耐心给他讲,都能够很欢喜给他讲,并且对方能够接受——小孩子也能够听得懂,大人也能够听得懂,老人也能够听得懂,也能够喜欢学。那么小朋友、青年人、壮年人、老年人,(不同人的)精神境界、思想、阅历、心性……差别是非常大的,你必须调换成一种跟他一样的心境才能够让他听得懂。假如我们以一个大人、以一个圣人的标准、佛法的语言对小朋友去讲佛法,他能够听得懂吗?他不可能听得懂。成年人的话他都听不懂,他都理解不了,他怎么能够接受佛菩萨、圣者的这些语言逻辑的概念?所以我们如何来将语言进行转化,就需要功夫了。同样如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如何来观察一个人的根基究竟是怎样一个程度,然后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对方才能够接受,这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67、(解释)光阴要比黄金还宝贵,因为光阴一去就不会返回,这是无论多少黄金都难以买到的。
68、 如人于梦中造作种种事 以其无真实觉已无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