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远景——近景——特写。色彩——视角——情绪。另一个更妙的例子:
2、看着孩子调皮的样子,妈妈是既生气又无奈,既想哭又想笑。
3、 这个女孩子既年轻又漂亮,既温柔又善良。(用既又写一句话)。
4、我判断真正的行家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我看他是总谈大道理、大理念,还是会说一些行内人也未必清楚的细节?上周和仝紫云老师看画展,他指着画面的一角说:“这笔画得不好,但是他故意这么画。”这就是高手的见识。
5、这种思维的错误在于对命题材料的核心概念不关注,常常用似是而非的概念替代核心概念,我们姑且称之为“概盲”。
6、 秋天既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又是一个凉爽的季节。
7、 文段可分为四个层次,但⑴⑵二层的内容只能算是“旧闻”,并非当前信息,不能构成新闻主体;⑷是借作者之口描述作者的感受,同样不是新闻主体内容;只有⑶才具有新闻价值,具有时效性。(参考答案)这一句话新闻可提炼为:近日,谭盾作品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不少学生竟以“谭盾在其音乐作品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后表示非常欢欣”、“谭盾音乐无国界梦想成真”等,诸如此类未抓住主体新闻事件的答案回答下题。)
8、仰望夜空,那漫天的星辉既璀璨迷离又耀眼夺目。
9、最后一本书,指的是索特2013年的最新长篇小说《这一切》。(它的出版成为当年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它终于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成功:广受关注,入选多个年度最佳,进入畅销榜单。)小说主人公是一位经历过二战的
10、(以上摘自《深商简史:1979—2018》)
11、 这种文具既美观,又实用;既省钱,又环保,哪天我一定也要去买一个。
12、 看着孩子调皮的样子妈妈是既生气又无奈,既想哭又想笑。
13、在夏令营的面试中,考官们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是认认真真做了项目还是划水挂名,老师只需要问几个问题便能全然知晓。如果简历上提到的项目相关的问题在面试的时候一问三不知,不仅会给老师一个很大的落差,还会留下一个对待科研不严谨、功利心强的坏印象。
14、一旦做了老板,任正非的品质与个性就开始产生魅力。任正非曾经花2年时间将被骗的100万追回来,这一件小事就注定:他这一生要么玉石俱焚,要么卓越绝伦。他要么是最优秀、最成功的商人,要么连一个平庸的商人也做不成。任正非这代人,历经政治运动的反复洗劫,要么永失自由意志,要么始终拥有一颗高贵的心。任正非属于后者。在一个一切都被强制剥夺的年代,你要生存,办法只有两个:要么跪下来,俯伏着身躯,心甘情愿被折服,在群体意志中随波逐流,苟且偷生;要么,把内心深处的欲求紧紧地包裹起来,不让任何人知道,驯服的外表下掩藏的是一颗永不安分、永不屈服的心。
15、对老舍和中国现代小说史来说,幸运的是,当老舍以成熟的悲剧家的姿态把幽默挥洒在小说里,艺术上的拿捏也那么准确到位时,具有文学经典意味的作品——《骆驼祥子》出现了。
16、假如,倘若:~使。~便(biàn)。~或。~令。
17、 我的作业既干净又整洁,字既认真又漂亮。
18、老舍的幽默独树一帜,他的“幽默大师”称号也由此得来,可他的确有时到了成也幽默、败也幽默的程度。大体来说,老舍的“喜剧式”幽默用在散文里是成功的,那真是一种蕴满了灵性的饱含智慧的俏皮与诙谐,一旦渗入小说,便或多或少消解了作品的张力。
19、是的,这里面还少了点什么——如果简单地将名声视作伟大的“唯一证明”,那么伟大就会变得像名声一样不可信任。(正如在小说的结尾部分,芮德娜对一位终于成名的画家朋友的评论:“只是很难相信有真正的伟大,”她说,“尤其是朋友之间。”)当然,跟所有正常人一样,索特也渴望名声。也无可否认,在维瑞身上,能看到些许索特的身影,但他真正的精神化身无疑是芮德娜。(就像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我就是包法利夫人”。)所以詹姆斯·索特不出名的根本原因也许是他并不那么渴望名声——他不愿改变风格去吸引众人的眼光,就像芮德娜不会为了他人的认可而循规蹈矩。在他们的生命之书里,最重要的永远是风格。他们相信伟大(甚至也相信“伟大会为自己所有”),但他们并不相信名声必须是伟大的一部分,他们相信真正的伟大不是依靠外在,而是来自内心,来自每个人生命最深处、某种根源性的东西——也就是芮德娜所说的,这里面还少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