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2、原文: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3、1494年弘治七年甲寅,二十三岁。龙泉诗社,吐故纳新,吸收了很多当地知识分子。
4、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5、夫知其不安而不处,过慝之惧而淹薄是甘焉,是古君子之心也。、
6、译文:人事物将来的好坏成败都有其外示毫末征兆。如同看到一片叶子的飘落,就可以推知秋天的来临;看到低洼地里的水冻结成冰,就明白数九寒天到了。(王阳明心学原文)。
7、所以传习录也可以叫《王阳明老师四书答疑》。
8、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一外发就有“意”,“意”一动就可能有“过与不及”。心本无善恶,一旦外发成为行动就有了善恶。
9、致良知是实践的功夫,须于事上磨练。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心灵的认知通过实践才有功夫。功夫两字来源于禅宗思想。修行即是生命实践。在不断的亲民,即体察人民生活中趋向于至善的境界。
10、译文:上苍赋予万物生命之机,有出生就必有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枯一荣之间反映的是万物交替,恒久不变的还是世间的大道规常。
11、(收藏/视频)青年毛泽东立志奇文《心之力》全文标注版
12、第23集:做人之道:“成色”比“斤两”重要
13、1498年弘治十一年戊午,二十七岁,京师。接受现实,立下探究理学之志,苦读朱熹《四书集注》,循序致精,居敬持志,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偶闻道士谈养生,产生遗世入山的念头。
14、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故,鲜生喜,熟生厌也,君子戒之。
15、1515年正德十年乙亥,四十四岁,京师。上疏请归,不允。八月写《谏迎佛疏》,用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衬托出了佛家思想的各种不足,未上。立正宪为嗣子,时年八岁。
16、1510年正德五年庚午,三十九岁。刘瑾伏诛,三月,任江西庐陵知县,路过辰州、常州时教人静坐工夫。十一月入京,住大兴隆寺,和若水、黄绾(1477-15字宗贤、号久庵,浙江省黄岩县洞黄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订终日共学。十二月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
17、这还是讲《大学》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18、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理解这句话要正确理解“善”、“恶”的概念。天理中有人欲,人欲过度就是恶。比如吃饭是人的正常需求,符合天理,但是要求餐餐山珍海味就是恶。无恶就是善(这与我们平常理解的“善”、“恶”是不同的)。
19、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20、原文: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21、原文:凡人忿懥(zhì),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22、今天,宋书君摘录了8段,让你对人生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23、译文:上苍赋予万物生命之机,有出生就必有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枯一荣之间反映的是万物交替,恒久不变的还是世间的大道规常。
24、原文: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25、译文:细节决定成败,不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保持警醒,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小事,早晚会因那些处理不周的小细节而贬损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自毁了优良品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不得不慎。
26、1482年成化十八年壬寅,十一岁,入京师。竹轩翁因龙山公迎养,携先生入京师。途经金山寺,先生赋诗《过金山寺》和《蔽月山房》。
27、(发布会)共和国部长智库暨部长论坛在北京成立:中国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
28、译文:抓住提网的总绳撒网,网眼自然而然就打开了,抓住事物的根本,那些细枝末节的也就自然会跟着顺从了。
2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0、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31、陆象山和王阳明表示反对,主张“心即理”,这是阳明心学的第一命题。破心中之贼,仍然用我们这颗“心”,因为我们本有良知。如果用人心之外高高在上的天理来破心中之贼,这仍然是对外部权威的服从,脱离人心的天理是僵死的教条。天理不在人心以外,因为热的道理不热,爱的道理不爱。理是认知的对象,而破心中贼的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
32、烽火正防胡骑入,羽书愁见朔云横。百年未有涓埃报,白发今朝又几茎?
33、1490年弘治三年庚戌,十九岁,余姚。受一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学,遍读朱熹著作,思宋儒“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格竹七日,无果,患咳嗽病。是年,竹轩翁在京仙逝,王华扶竹轩翁灵柩归余姚,丁忧三年。龙山公嘱咐弟王冕等人为守仁讲经析义,先生学业大有长进。
34、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35、王教授说,阳明心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概括来说,有三条命题:
36、1474年成化十年甲午,三岁,余姚。没有咿呀学语,父母很着急,爷爷竹轩翁(1421-14名王伦,字天叙)坚信“贵人语迟”。
37、1528年戊子嘉靖七年,五十七岁,在梧州。二月平定思田之乱,然后兴学校,抚新民。七月破八寨、断藤峡之乱。九月,冯恩奉钦赐至广州,赏思田之功。十月,病重,上疏请告,被桂萼压住。期间,拜谒伏波庙,祀增城先祖庙。
38、人和人是不同的,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恐怕在别人想象之外。所以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不要急于马上改变他,要花时间等待他。
39、《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作品收录于《明史》、《古文观止》
40、1513年正德八年癸酉,四十二岁,二月回越城。十月至滁州,督马政。地僻官闲,日与门人游琅铘山水间。新旧学生大集滁州,教人静坐入道。
41、同时,金体也无法脱离金器存在,所以佛性也在万事万物间。所以慧能说:
42、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43、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
44、但人存政举,使奉行不至;则革弊之法,反为流弊之源。
45、随时要自省,永远不自责。自省是中正平和,自责是心理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