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2、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3、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4、古语有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再也没有比真诚更锐利的武器,一颗真诚的心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妙魔力。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别人,即使那人当时不了解,日后也会了解。做人做事最重要在于真诚坦诚,不弄虚作假,遮遮掩掩,你耍手段,总会叫人疑心,倒不如光明正大,谦卑诚恳。
5、子在下,才是孝。对待父母长辈要恭敬。孝顺是衡量一个人品行高低的标准,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了,又怎么期望他对世界有爱,对他人友善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呱呱坠地到步入社会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辛勤付出。乌鸦尚能反哺,人也应知孝道廉耻。
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阳明金句)。
7、人与人素质间的差距体现在多个方面,知错能改就是其中之一。有错不可怕,知错犯错,犯过不改应该引起重视。一个有素质的人绝不会仅把改错停留在口头上。
8、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
9、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王阳明金句)。
10、天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11、自省是一次痛苦的自我剖析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虽不难,但坦然的面对自己的错误却不易。懂得自省的人,是有大智慧大勇气的人。
12、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3、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4、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5、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释文: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8、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於吾心。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经典名言摘抄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20、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1、人非圣贤,谁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人的地方就有错,大家都不是圣人,都有可能犯错,更何况圣人也会犯错。犯错之后,不能轻描淡写、简简单单的略过错误,而是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有悔过之心,光有悔改之意还不够,还要落实在行动上,真心作出补救,最后要懂得放下,不能让悔恨长久积压在心中。
22、 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自由和不伤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却必经的过程,善恶标准、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会方非镜花水月。
23、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24、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25、译文: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26、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27、夫学贵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虽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於孔子者乎?
28、所谓的心物一元其实说的是你自己的内心与自然界的万物之间是存在着不可割舍的联系的,所谓的一元指的就是一身一体的概念。这种一身一体的解释,其实与心外无物是统一的。都是说自然界的万物是由个人的内心所反馈出来的。
29、如是何患于四夷?何忧于御侮?斯之谓折中于尊俎。
30、做人重要的不是不犯错,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而改过。
31、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32、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33、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34、这里的道就是:“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道,从这里也能够明白王阳明先生在对道的理解中,其实对道的解释就是自然万物的根本。
35、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36、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37、 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38、第二点就是所谓一物一太极,所谓的一物一太极指的就是万物自成一体的意思。所谓的太极要从道家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太极成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说太极是万物的初始和容纳。
39、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40、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41、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薛瑄王守仁名言大全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42、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43、译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44、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
45、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46、而王阳明的“心学”最为有名的也正是对人性论的阐述和提倡,也正是基于人性论而发展出来的对人性的深度分析和诠释。使王阳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人性哲学家。
47、不仅是做学问,做任何事都别太看重成绩。做学问是为了丰富充实自己的内心,名利的获得本来是个附加物品,倘若为了追求所谓的名望才去学习,这就本末倒置了。学习本是兴趣使然,若把成绩看得太重,则失去了学习的快乐与意义。
48、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49、译文: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50、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当善念萌发时,要将其放大,使之成为善行。当恶意出现时,要及早察觉,并及时遏制。
51、译文: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52、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53、王守仁(王阳明)是一位频繁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也是一位历经官运坎坷的“心学”大师。纵观王阳明的一辈子,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过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5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56、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57、译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5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59、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健全心的基本功能就是健全性的功能。
60、阐析:人都会犯错,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知错,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知错而该”,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已经很了不起了。
61、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6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3、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64、瞬息万变中惟天不变,主宰的天不变,若天不变,依天而生的人又何苦疲于奔命,忙忙碌碌呢。天不变,心不变,当忙碌成为生活的常态,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成为了每一个现代人的必修课程。心不能浮躁,再忙碌也要使内心保持安然。
65、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66、人须在事上磨,方立的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6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
68、王守仁,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后人评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