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季羡林的说法,他读书时,就从未考过第一名,只是中上水平,甚至因为珠算打得不好,还挨了板子。挨板子就算了,还上课偷偷看小说。
2、 五月一日,在上海迎接杜威来华讲学。不久,与蒋梦麟去拜会孙中山,谈“知难行易”学说。
3、打开英文书,准备读三章,刚坐下,想泡杯咖啡,泡咖啡的间隙刷了会儿微博,看到喜欢的综艺更新了,不由自主地点开看起来。
4、当时从台北到辅大,交通不太方便,必须搭计程车,但是方先生年事已高(是年七十四),最好有学生陪同搭车。
5、还有一些人,面对那些需要极大脑力付出,或者有创造性想法的任务时,思路堵塞,拖延就会发生,他们往往想法多变,为了追求完美而拖延。
6、 一八九九年 九岁 在家塾读书。 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小说。
7、实际上,胡适曾明确表示,他批评国民d本来并无恶意,“只是希望他们自身改善”。所以,这一次同国民d当局的冲突,可算是胡适与国民d政权的一段磨合过程。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同情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组织“自觉爱国会”,这标志着,他与国民d统治当局已能互相理解,并着手建立彼此默契的关系。从此,他成了国民d政府的“诤臣”和国民d领袖诸公的“诤友”。
8、 〔著〕《四十自述》(第一册)(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三年)〔译〕《短篇小说》 第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三年)
9、 一九四二年 五十二岁 一月至八月 仍任驻美大使。
10、知乎上有一个提问“是什么一下子结束了你的长期拖延?”
11、本书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的最新随笔体文化专著。张炜的作品一向以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对现代和物质主义的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为核心问题,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持续关注。本书是他对传统文化发掘和反思的最新成果。在他看来,陶渊明不仅是中国文化上的独特精神符号,在此之下更隐藏着可以医治“现代病”的巨大能量。
12、 九月 七日,被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
13、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14、 七月 斑梦旦邀其去上海暂住,拟请他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未允,转荐王云五。
15、不过,由于过度崇尚西方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使得胡适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同样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都能及时调整方向以顺应潮流,支持“五四运动”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发展,但胡适却没有迎头赶上。
16、 〔著〕《胡适文存》一集 (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二一年;《胡适文存》三集与 《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曾由台北远东图书公司重排印作《胡适文存》四部合集,一九五 三年二月□版。这合集的四部每部都经胡先生自己删省若干篇。)
17、从1909年开始,美国先后退还了1250万美元。这笔费用的很大一部分被拨给清华大学,其余部分则当作奖学金,鼓励和吸引中国青年赴美学习。
18、胡适于1910年9月到美国,初入绮色佳城的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这是根据他二哥的劝告选择了农科专业。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转到文学院。经过最初一段择业的确定和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过程之后,胡适在留学期间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准备要做“国人之导师”。他要在思想学问等各方面准备条件,待学成归国后,做一番引领国人走向进步、引领国家走上现代发展之路的大事业。他特别注重求得一种健全的思想方法。在当时的美国,他找到了杜威的实验主义做自己的哲学基础。他认识到中国所处的际遇环境,中国人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尽可能地使中西文化相协调、相结合,使中国古老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获得新生命。也就是说,中国需要有一个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的文化更新过程。他认定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是在这个文化更新过程中充当一名开路的工人。
19、胡适曾经回忆说:1913年母亲患了重病,她担心自己会一病不起,因此特意照了一张相,收藏了起来。为了不影响儿子在美国读书,她嘱咐家人说:“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将此事告诉我的儿子,仍要请人按月写信给他,做出我还活着的样子。待他学成回国时,把我的这张照片给他看,就如同见到我本人一样。”
20、19岁的胡适,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之后又赴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学习,1917年,留美归来的北大教授胡适迎娶了江冬秀。婚后,胡适写了一首诗自我宽解:“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21、 一九五二年 六十二岁 二月 联合国文教组织聘其为“世界人类科学文化编辑委员会”委员。 夏普林斯敦大学聘约期满,仍任荣誉主持人。
22、如果说工作拖延尚可挽救,情感的拖延却可能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23、同样的道理,方先生家里摆着三台老旧的录音机,因为当他想要聆听音乐时,万一只有一台,坏了要怎么办?
24、“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每次她叫我做点什么事,我都说等一会儿等一会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而我也错过了她。”
25、堀敏一写的是一部传达作者心情的史书。作者重点考虑的是在看待中国历史时,哪些点是问题所在,哪些点又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志而被当作问题点。之所以给本书附上“问题史试探”的副标题,也就是想表达这层意思。
26、 一八九四年 四岁 在台东由胡传教认方块汉字。
27、韩剧《请回答1988》里,金正焕从18岁开始就喜欢成德善。可每次德善对他表示好感的时候,他却不肯表露心迹。直到5年后,正焕终于有勇气对德善表白,德善却已经成为了别人的女朋友。
28、古代儒学和哲学的著作,以及宋明诸儒的论著,我在幼年时就差不多都读过了。
29、 五月 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年底与《新青年》脱离关系。
30、 胡适说,先有“浮屠”,后有“佛”。陈垣说,胡适你放屁,明明是先有“佛”,后有“浮屠”。两人打了很久,火花四溅、乱石飞空的,但谁也打趴不了谁。
31、知乎上有一个提问“是什么一下子结束了你的长期拖延?”
32、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多部作品广为流传。
33、例如觉得自己不开心了,得放松一下,上上网;感觉有点小累,先看一集剧休息下......
34、我甚至还总结出了一套“拖延哲学”:在截止日期前3个小时可以开始酝酿,前2个小时,往往都是思如泉涌、效率最高。而在这之前的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干点其他的事情,这才是对时间最高效的利用。
35、“突然有一天睡梦中惊醒,今年我已经30岁了,如果我再不努力,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以前因为不懂事,变成了现在的我,过着现在的生活。但是如果因为以前的不懂事,我的后半辈子都得为此买单,我不甘心。”
36、 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
37、什么是博物馆?什么是艺术史?什么是可视的艺术史?什么是图像和图像的自主性?图像在表现内容的同时,又如何表现自己?
38、 一九五一年 六十一岁 仍任葛思德田方图书馆馆长。
39、推荐理由:阅读老语文课本中的优美文字,可以让我们穿越喧嚣、功利的尘世,在含英咀华中读出课文中的人性,触摸一颗颗鲜活的灵魂,读出属于自己的温暖记忆,从而抛却媚俗,远离浮躁。
40、那时的美国,是一个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民主国家。一个有心救国的青年,自然会关注政治问题,用心观摩美国的政治制度及政治生活,想找出可以帮助中国寻到政治出路的东西。胡适对政治问题的兴趣,因一位老师的影响而得到加强。1912年担任讲授《美国政府与政d》课程的山姆·奥兹(SamuelP.Orth)教授要他的学生多多参加实际的政治活动,以加深研究的兴趣,取得真切的政治知识。如果说初到美国的几年,胡适在政治思想方面仍不很成熟的话,但至少有一点在他的头脑中已经确定下来,那就是向往民主的社会制度。
41、1962年2月24日下午6点35分,在“中央研究院”欢迎新院士的酒会结束之际,胡适心脏病突发去世。
42、 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
43、这对于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的倡导和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他还发表《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等有关创作的理论文字,率先发表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写成了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44、胡适一生著述宏富,除前面列举的外,还有《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白话文学史》、《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劄记》、《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书评序跋集》,以及《胡适文存》、《胡适作品集》等。
45、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自省之笔,详述了自己十年动乱期间的生活、思想及著书的经历,其中的豁达与乐观令人动容。
46、 七月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八次年会。
47、 二月至七月中旬 参加“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中国访问团”,从上海到汉口、南京、杭州、北平、天津、哈尔滨等地访问。
48、很多观众心疼正焕,可是他一直拖着,不愿意付出行动,注定要失去。
49、立志夏天到来之前要每天锻炼1小时,瘦掉20斤,做好了计划表,下载了运动软件,买了瑜伽垫。
50、恰好1940年3月,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因病在香港逝世,院长出缺,许多人认为胡适是继任的最佳人选。
51、他曾经说过:中国一切伟大哲学系统的建立者都必须一身而兼“诗人”“圣哲”“先知”的三重身份,才能宣泄他们的哲学睿见。
52、而且,早年因为拖延症而导致的长期熬夜让我开始面色枯黄,甚至开始掉发。
53、 〔著〕《戴东原的哲学》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二七年) 〔编〕《词选》 (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七年)
54、希望你不是为了拖延手边的工作,才点开这篇文章的。
55、爷爷奶奶虽然已经故去多年,但心灵深处与他们相关的记忆,却像一坛陈年老酒,时时散发着特有的芳香,实际上,我的精神气质早已被爷爷奶奶熏染而成。无论时代如何快速变化,爷爷都将是我终生不移的学习楷模。在爷爷百年诞辰之际,谨以此文寄托对爷爷无限的感激之情,尽管文字实难表达此刻的心情,它却已成为我唯一可以选择的方式。再祝爷爷的在天之灵安息!
56、方先生曾说:“林语堂宣称谁若是保存有辜鸿铭所英译的《论语》,愿意借他一阅的,他愿意磕头感谢。我这里就有此书,可以让他磕头来借。”
57、在这样的机缘下,台大哲研所的学长游祥洲带我去方先生府上拜访,算是正式引见,比一般在课堂上听课的师生关系要深了一层。
58、接受了许多新知识、新观念的胡适,经过一番曲折,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此时他年仅19岁。因行期由政府决定,他竟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
59、“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60、就一位学者来说,“西方的学术训练”具有普遍的意义,它允许学者进入学术界,发表论述,参加研讨会,提出个人的创见。
61、图为辛安亭先生的新著作出版后,甘肃人民出版社送来样本
62、 七月五日,抵上海。经南京时稍作逗留。月底,到北平。
63、 〔著〕《尝试集》 (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二Ο年;一九二Ο年的第二版略有增删,一九二二年的第 四版增删很多。)
64、对于家人,爷爷从不会给予特殊的照顾。奶奶卫明是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精简干部,爷爷身为主持日常工作的副社长,首先将在人事处工作的奶奶精简回家,没有办任何手续。这件事奶奶心里一直很憋气,直到晚年还责问爷爷缘由,爷爷解释说,因为文化程度低,所以应被精简(其实奶奶是延大的毕业生,只是实际文化水平不太高)。奶奶则反驳说,文化不高在公园门口卖票总可以吧,凭什么精简我?80年代中期,在刘冰同志的关心下,奶奶搁置多年的问题得到落实,恢复了老干部应有的待遇。翻看爷爷的书信往来,发现他很快将这一消息告知了老友常风先生,可以看出他内心对此事得以解决还是颇感欣慰的。1982年我从兰大历史系毕业,当时很想留在兰大,得知系里当时并不急需,也就作罢,最后落脚于刚刚建院不久的商学院。在爷爷奶奶营造的家庭氛围中,我们自然地领会了规规矩矩做人,凭本事吃饭的道理。
65、 “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民国时许多人的口头禅。
66、微博上有一个话题“你曾经因为拖延错过了什么?”
67、之后外公溘然长逝后,我才发现,那个拥抱我还欠在心底。
68、哪怕知道立刻去做件看似没有成效的事情,10年后就可以走上人生巅峰,也拖延着,最终没有成为那个想要成为的自己。
69、 一九零八年 十八岁 七月 主编《竞业旬报》。
70、胡适在绩溪老家上庄受过9年私塾教育,14岁便来到上海,接收西方教育,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影响。
71、 是年 德国普鲁士科学院选其为通讯委员。
72、 二月 鞍南京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次董事常会。
73、 一九六二年 七十二岁 二月二十四日上午,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会议”。下午六时半,在“欢迎新院士酒会”结束时,因心脏病猝发而死亡,享年72岁。
74、三岁时,胡适进入家塾读书,开始接受系统的封建文化教育,而且跳过了《三字经》和《百家姓》等开蒙读物,直接学习由其父胡传自编的《学为人诗》。五岁时,他就能背诵《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等经典著作,为日后研究新学和旧学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胡适四十自述:半生回忆录》记载:
75、 是年 按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任新月书店董事会董事长及编辑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