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相”是有色类众生之相。“羯南”是这一类。
2、(术语)Sacute;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佛经十大偈语)。
3、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4、由于诵经是口耳相传,所以较多地保留了古音(有的也可能发生了变化),所以与现代日常读音不同。
5、耆阇崛是梵语Grdhrakuta的译音。意译鹫头、鹫峰、灵鹫等。即灵鹫山。位于古代中印度、摩诃陀国首都王舍城东北方的一座山。因山顶似鹫头,故有此名。据称是释尊开说《法华经》等的说法之处。
6、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
7、此为咒语用字。读音应为zi,出现最频繁的是在佛教《普供养真言》(所谓“真言”,即咒语)中。
8、附缀于佛经的一些读后感或修行的实践中得到的体悟写成的语句。因为多为四句组成,兼具文学的形式与内容,朗朗上口,尽管不是佛经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与佛经相提并论的典故。
9、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10、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11、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2、 前一句,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会有佛性,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会有明月。
13、正脉云,腰鼓俗名杖鼓,颡腔。细腰而以革瞒其两头,状似人身。
14、真谛,出身婆逻门族。译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无上依经》、《十七地论》等。与鸠摩罗什、玄奘、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师。
15、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
16、未审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17、本意指雨停止,特指停止下雪,天空放晴,也比喻怒气消散。
18、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
19、依义修行,便证无诤阿罗汉果。此四句偈。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
20、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
21、“楞伽王,譬如镜中像自见像,譬如水中影自见影,如月灯光在屋室中影自见影,如空中响声自出声取以为声;若如是取法与非法,皆是虚妄妄想分别,是故不知法及非法,增长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入自内身智慧境界,得无生法忍三昧。”——《入楞伽经》
22、《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23、 「心如明镜台」 是来比作我们的‘见性’;如果你拿一束鲜花来镜子里当下就现鲜花;如果你抓一把泥巴来,那么镜子里面就显现为泥巴相;用这个明镜来比作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如果你随净缘,那么随着这个‘净缘’去现佛现菩萨;如果你去随‘染缘’,那么就随着这个染缘去现凡夫或者去现三恶道的众生。所以,这句‘心如明镜台’的意思,就是要让我们用好自己的心。
24、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
25、意思是无数极长之时节,出自晋朝法显的《佛国记》。
26、原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梵文”的音译上。佛经中音译的情况主要有三种:
27、著名偈语有唐代高僧惠能大师《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等。
28、水月相忘的禅者之心,脱离了情感的粘着性,呈现出晶莹澄澈的情调:“宝月流辉,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方可称断”。
29、鸠摩罗什,混血。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中国佛教八宗之祖。是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先后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