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文:长河已被春水涨满,漱漱口,再把脚手冲洗一番。眺望远处的风景,看啊看,心中充满了喜欢。人但求称心就好,心意满足并不困难。喝干那一杯美酒,自得其乐,陶然复陶然。
2、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出现高耸的房屋,我的茅草屋被吹破我被冻死也心甘情愿!
3、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陶渊明的诗词名句)。
4、诗的开头,作者就给了一个很矛盾的现状——生活在滚滚红尘的繁华之地,却没有车马喧嚣之声,这种情况似乎不可能存在。但诗人确实是做到了,他为什么能做到呢?
5、诗句语言质朴,诗思浑然天成,无丝毫雕琢痕迹。
6、陶渊明的诗虽然以平淡自然为主调,但是他仍有豪迈雄健的一面,对于这一点,鲁迅先生称之为“金刚怒目式”。
7、陈寅恪先生专门对此诗逐一阐释,得出结论是陶渊明信奉着“委运任化的新自然说”,基于他的这一哲学观,后代学者多能继续研究有所创获。
8、翻译: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9、这是作者在晋义熙二年辞去彭泽令后所作,表现出了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所谓“濯”即洗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山涧的流水清澈见底,正好可以在途中休息的时候洗洗脚。
10、一句话,“见(xiàn)南山”才能表现出诗人的自然和纯真。
11、出自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道,说。托体,寄身。阿,山的转弯处。山阿,山谷。死去有什么好说的,无非是寄身于山谷之中。死与生是一回事,只不过是寄身的方式有所改变而已,生时是寄生于天地人间,死时是寄身于山谷,表达了诗人对死的坦然与达观的态度。
1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概念,他说:
13、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出,菊花遂成为高洁隐士的代称。
14、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远处的青山送来了绿意。
16、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7、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1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时分的南山景致真好,雾气在山峦间缭绕,倦鸟正成群结队地飞回它们栖息的树林。诗人从南山的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哲理。就像他在《归去来兮辞》写的那样"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才是最重要的。这秋菊、南山、夕阳、飞鸟以及诗人自己,全都是"无心"的,全都没有任何心机,全都随自己的本性生活,人和自然就是这样实现了完全的融合,一切就是这样归于自然。在这样的生活境界中,诗人找到人生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了吗?
19、这是一首真真正正劳作的诗,非久居田家而不可得,宁静平和充实的天趣使然。又虽累得半死也不忘说一句“但使愿无违”,可见其率性的人生。
20、读完此诗,不得不被他那种淡然、洒脱、飘逸、脱俗的气质所吸引。他淡泊名利,不愿生活在那种车马喧嚣的闹市,不喜欢那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世俗生活。也许他只能选择归隐,找一片完全属于自己的天空来陶冶性情,提高德行。
21、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22、苍茫的天地之间,一阵风吹过,草儿低垂露出了牛羊。
23、这首《饮酒·结庐在人境》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2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改意,此最可疾。
25、诗人虽然住在人世,却并无世俗的打扰,因为“心远地自偏”。陶潜几度出仕,只为匡时济世,但当他得知宦途险恶、世俗污蚀,于是便选择了安贫乐道,躬耕自资。“心远”二字,托意高妙,寄情深远,表达出俭朴寡欲的心境,也暗喻了诗人希望实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