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很多时候,道并没有是非善恶之分,而只有形式作风之别。改也并非就一定是由好到坏或由坏到好的改变,它还可以是平行的改换。比如,现任皇帝崇尚儒术,主张以儒治国。而太子则更青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儒术也好,法术也好,只要运用得当,都能治理好国家。两者只有方法之不同,而并没有好坏之区分。按照孔子的意思,皇帝去世,太子登基之后,应该慢慢改变作风,短时期(即三年)之内仍然应该继续保持父亲的行政措施,待到时间既久,父亲去世的悲痛渐渐消失之后,再施行自己的道。这是对死去的父亲的一种尊重,因此说是“可谓孝矣”。
2、(1) “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3、 其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论语简介)。
4、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5、 其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1)
6、先由教师领读全篇或者半篇(视篇幅的长短而定,《论语》每一篇的长短不一),再由同学们按座次逐章朗读(一人一章)。每读一章,教师逐字逐句讲解一章。适时提问,并引入必要的讨论。
7、(3) 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8、北师大孟琢老师论语精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4411g7oN?p=7
9、zēngzǐyuēwúrìsānxǐngwúshēnwèirénmóuérbùzhōnɡ hūyǔpénɡyǒujiāoérbùxìnhūchuánbùxíhū
10、《道德经》,又名《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1、语也就是,孔子与弟子们辩论问题时的记录。可见,这是一个课堂实录。
12、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3、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14、 从两个方面进行辨析,一是《论语》中谈到“仁”的次数很多,并非如杨先生所说的很少;另外一方面,则从整部《论语》的行文习惯来归纳判断,指出“与”字应该读成去声,理解为“赞同”。短短的三百多字,就将一个聚讼纷纷的复杂问题,梳理得清清楚楚,而且按而有断,言之成理,读来令人心清气爽。
15、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16、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
17、所以我们是先学《大学》、《中庸》,然后再学《论语》。
18、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岁,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
19、 从公元纪年来讲,孔子诞生于B.C551年,B.C479年去世。他诞生前大约10年,印度诞生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孔子死后大约10年,在希腊雅典诞生了苏格拉底。在不同地方,相对接近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他们的伟人,这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经过这个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类的文化整个展开。从中华文明来说,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比孔子大30岁,这两个学派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对中国人心灵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20、《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1、学而篇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赏析)这是开宗明义第一章,是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流露和写照。
22、本书采用何晏《论语集解》曰:“言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等等,都能够做到择善而从。我们固然欣赏那些天赋异秉,能够独创一家之说的学者,但有时候如果能够将各种精彩的言论汇集在一起,对于读者来说,却也不能不算是一种莫大的贡献。
23、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24、 再如“吾与点也”一章的发挥,作者在梳理了历代一些对“与点”的主要解释后,发挥道:
2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夺取。
27、他说管仲办了好事,维护了当时中华民族的生命的延续,但是这一类的事实在太少了。所以读史书,读多了之后人会变得消极,因为人会觉得这现实社会怎么这么的令人失望,正能量都哪去了呢?
28、这里只推荐新手读法。因为入门者和研究者都有非常好的导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