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明:原装旧裱。卢用川,厦门日占时期历任伪经济局长、伪建设局长,伪厦门市政府秘书长、厦门治安维持会代会长等职。擅诗文,精鉴赏。受赠人为当时日本驻厦门总领事内田五郎,也是厦门治安维持会组织者。
2、 然而,当我们细读款识和绫裱上的题跋,围绕这幅作品的很多背景故事逐渐浮现。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春,44岁的林纾赴京参加会试,因《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在京组织著名的“公车上书”以示抗议,林纾与陈衍、高凤岐等亦上书清廷,从此开始与维新派的交往。其实早在福建时,林纾即“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他认为“转移风气莫如蒙养”,因此就议论所得,仿白居易讽喻诗,用白话作成诗歌《闽中新乐府》。在这些诗歌中,林纾愤念国仇,忧闵败俗,倡导新政的思想溢于言表。此次在京,得与其仰慕之人交往,惺惺之意溢于言表,遂为莫逆。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春二月,林纾再次参加会试抵京,在李宣龚(李宗袆之子,字拔可)寓所会见著名的倡导变法人士林旭(林旭,福建侯官人,戊戌政变的“六君子”之一),与谭嗣同、梁启超等人也颇多来往,谭嗣同知道林纾善画,于是便有了“壮飞贤弟惠我佳墨”的一段交情。林氏遂出旧藏宫廷故纸作画,拟以回赠。然戊戌政变突至,画作未及完成,谭嗣同已慨然赴死。林纾便将此副画作珍重收起,不复示人。宣统二年庚戌(1910)12月,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庸言》,林纾应邀为《庸言》撰述人。同年,康有为致书林纾索画,林纾为其绘《万木草堂图》一幅并题诗,赞赏康有为反对革命的主张为“忠言”。民国二年癸丑(1913),林氏辞去京师大学堂讲席,“长日闭户,浇花作画”,次年,也就是画作上所记载得时间,林氏将此作补成赠予梁启超,任公在所著《饮冰室诗话》中提及此事。后画作辗转归于林纾的学生卢用川。卢氏于厦门日占时期任伪职,即又以此作送与当时日本驻厦门总领事内田五郎。
3、一年之中,无论寒来暑往,这座桥上总有不少行人,或匆匆走过,或暂留于此,凝望桥边杨柳依依。
4、敝屣:原指破旧的鞋,此处比喻没有好的穿戴;襄:帮助,相助;后昆:后代子孙;澡心浴德:反省自己,砥砺志行,使自己心灵纯洁,不染污浊,具有高尚道德。
5、其实,这一副联最好的地方还在立意。为什么读书?这是一个问题。(顾宪成对联)。
6、上联是说陈遵是个好客之人,经常将客人的车上的销钉扔到井中,不让客人回家。下联是说陈蕃不好客,只有徐穉到的时候,才设一榻。
7、不尽波涛荡尘垢,公报重慰英灵,十余载奇辱沉冤,今日昭雪,挥泪祭奠。
8、冯克安出身于周浦一家书香门第,饱读四书、五经,学贯诸子百家,有志向有抱负。明万历后期,冯克安到苏州参加院试,本想金榜题名,光耀门第,为国效力,不期在那里结识了东林d人,从此人生来了个急转弯。他从东林d人那里了解到皇帝昏庸,阉d专权等朝政腐败的情况。这与他原来的想法大相径庭,于是弃文从商,但对家国关切的情怀一如既往。
9、敢问何为浩然之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
10、海瑞罢官成惨剧,燕山吐风化悲音,毛锥三管遭横祸,我欲招魂何处寻。
11、这副对联在南阳武侯祠,为了纪念诸葛亮的所做,作者是清道光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蘅。上联说明诸葛亮一心为公,不论是刘备还是刘禅都尽心辅佐,下联是说都是为了宣扬诸葛亮的美名,为何要分辨他的居住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这幅对联所表达的现象,在今天的社会依然随处可见,有些地方为了争得一位名人的故居或者籍贯,争得头破血流,根本忽略了最初的想法,直奔着利益目的去了。所以这幅对联也一直给我们做着提示,希望能惊醒世人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
12、武陵世泽;文献家声。上联典出顾氏源出姒姓,望出武陵。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顾大猷,搜集国家掌故,条陈时政,著书数千卷。
13、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汉语大词典》说:“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因此,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句意谓对于国家民族的兴旺,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 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 刘洁修对顾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检,仅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发现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刘洁修继续查索,终于在《饮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辨法通论·论幼学》
14、何昆玉(1828-1896)广东高要人,字伯瑜。清代篆刻家。篆刻师法秦汉,旁及浙派,所作用刀洁净,谨严浑厚,时出新意,不作破损之态,有娟秀之韵。尤擅模拓彝器,尝客山东潍县陈介祺家,得见陈氏所藏古物,赏奇析疑,见闻日广,鉴别遂精。辑有《吉金斋古铜印谱》六卷。性嗜古,喜收藏古铜印。与吴中李锦鸿并称。
15、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
16、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
17、 世人尝语曰:天下金石出山左,山左金石在潍县。潍县自明清以降,印学兴起,肇始于周栎园,经潍县郭氏伟勣、启翼叔侄藏刻弘扬,浸润不辍,星火燎原,至陈介祺(1813-1884)簠斋太史宗仰海内,为金石巨擘,影响深远,广交海内同道,尤勤于玺印一类。同治十一年秋,陈介祺嘱潍县同乡、同榜进士、广东巡抚张兆栋代为商购高要何昆玉藏印,何氏因此携所藏古玺印二千七百余钮来潍,乃归陈簠斋。陈氏并请何昆玉滞留陈府,与簠斋次子陈厚滋始钤拓《十钟山房印举》,逾一岁之久。何氏既莅临潍上,一时北海名流自然相识。陈介祺螟蛉义子曹鸿勋(1846-1910年)字仲铭,又字竹铭,号兰生,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状元,官至陕西巡抚。尤精于书法,潍县一时碑铭志传多出其手,作品所钤印章多出潍县篆刻家王石经之手。何昆玉既在曹状元义父陈簠斋太史府上钤拓古玺印,认识曹鸿勋当在情理之中,何氏因此给曹治印也是常情。
1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9、此联教育人们要言行一致,遵守法度;积德行善,善有善报。
20、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21、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人们去无锡“东林书院”旧址游览时,在书院正厅依庸堂可见到这副脍炙人口的对联。此联即明代东林d领袖顾宪成为“东林书院”撰写。上联写书院学子的读书声和自然界的风雨声交织一起,与天籁齐鸣;下联写书院的读书人并非埋头读书,不问世事,而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下句合起来,就是说既要致力读书,又要关心时政,是东林d人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兴亡安危的真实写照。这副传世名联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
22、 隐元带去的中国建筑、雕塑、书法印刻、雕版印刷、医药学和音乐、饮食饮茶等,被日本人民尊之为“黄檗文化”。由于对日本佛教文化、民族方化贡献卓著,隐元更被日本人民尊为“日本民族文化的大恩人”。日本煎茶道奉隐元为祖师,将煎茶道总部设在黄檗宗大本山万福寺内,以示知恩报恩,不忘本尊的本怀。隐元知识广博,诗文书法均佳,著有《弘戒法仪》、《黄檗清规》《语录》10卷、《云涛集》1册,为佛学珍贵遗产。黄檗僧人陆续赴日,携带不少中国各地名家书画,而隐元诸僧中又有不少人擅长于书法绘画,使得中国书画艺术在日本广为流传,对日本南画派的形成起了先驱作用。隐元东渡时所携带的费隐通容的画像,其面部描绘细腻,以线条勾勒为主,略加渲染,此后日本各名画家为黄檗宗住持和尚画像均按照此格式绘制,可见其影响之大。黄檗诸僧中能描擅绘的不乏其人,隐元与其弟子木庵、即非的书法被称为“黄檗三笔”,被尊为日本书法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至圣。木庵所写大字优佳,雄浑遒劲,而其所绘水墨画天真雅趣,现仍有不少真迹保存在万福寺和长崎等地。即非如一则以擅长草书而出名,人称“草圣”。另外,高泉性潡、独立、道本、悦山、惟竺庵以及慧极道明、千呆性侒、慧林性机、独吼性狮等,还有被日本人奉为“篆刻之父”和“近代琴学之祖”的东皋心越,也均善书能画,颇享赞誉。
23、 这是现悬于东林书院依庸堂内的一副著名对联。此联为明东林d领袖顾宪成所撰,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
24、一腔热血荐轩辕,堪为华夏人杰,五十年丰功伟绩,永垂青史,有口皆碑;
25、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
26、细心考证:此联也有可质疑的地方。有人认为联文“事事关心”应为“事事在心”。这是因为1920年代出版的《无锡大观》,记载此联为“事事在心”,1930年代出版的《无锡指南》中有两处提及此联,一处标注“事事在心”,一处却是“事事关心”。
27、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处事如下棋,让一步不算吃亏;心胸似大海,能容人方显雅量。人间百态,吃亏是福,不与人斤斤计较,礼让他人,犹如宽广无垠的大海,容纳百川溪流,方显为人处世的大气与魅力。
28、展拍地点:济南蓝海御华大饭店六楼御华厅 (济南市经十路20591号)
29、以上十幅对联,它不仅是运用汉字的深奥意义,巧妙书写了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而且每一联看似不经意的语言,都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读后让人回味无群。希望此十联能启迪大家,给大家的生活带去舒心,闲适!
30、这副对联意思是说,为人处世淡泊金钱名利,身外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只有琴书相伴,闲时登山临水饮酒赋诗,过一种清淡而又潇洒的生活。
31、行己有耻;博学于文。此联为明末清初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自题联。顾炎武,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人。世称亭林先生。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记各地风俗、方物、地理等甚详,为研究古代经济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另有《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