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样,“他人的目光”就成为了刑具和烈火,他们互相折磨,勾心斗角,都不能获得解脱和自由。“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2、1951年《魔鬼与上帝》(Le Diable et le Bon Dieu 萨特本人非常喜欢这本剧本),1952年,阿尔贝·加缪的《反抗者》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的决裂。(另一说是《现代》杂志的一个叫尚松写的关于《反抗者》的评论文章惹怒了加缪。而加缪却把这篇文章归罪到萨特身上)。(萨特名言他人是我)。
3、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4、大概的意思是:他人的存在是自己存在的参照,正是因为有他人的存在,人才会不断的拷问自己。
5、晚年萨特高度赞扬波伏娃:“她是一个有着和我有着同样思想高度的女人。”
6、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
7、《密室》(1944)是阐述存在主义哲理的剧本,剧中塑造了3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说明客观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旧习)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和活动,人死之后还念念不忘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因而认为“他人就是地狱”。
8、利他能够很好地相互交换资源,正是这种善良给了个体巨大的收益,在做利他行为的同时,身体本身就释放了大量的激素,让我们更加幸福平静。
9、他的另一著作《辩证理性批判》则以人学辩证法为结构框架,以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构筑出一门新的学科——人学,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0、萨特的存在主义在二战以后风行一时,持续了十多年之久,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二战期间,法国所受战争破坏十分严重,战争结束后,人们心灵的创伤却一时难于医治,战争所留下的阴影一时不易抹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并没有消除,有时还趋于激化。人们普遍感到精神上的压抑,感到自己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人们感到无所适从,他人与社会似乎都成了自己的敌对力量,从而陷于苦闷焦虑之中,甚至感到绝望。人们对现实不满,要求反抗现实,希望恢复人的自由和尊严,但又找不到不出路。而萨特的存在主义既揭示了世界的荒谬性,又呼唤人们积极行动、自由选择,反抗绝望,把握自已的命运。因此引起社会普遍的强烈共鸣,这正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在战后普遍流行的社会原因。
11、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
12、多年后,农民的儿子从伦敦圣玛丽医学院毕业了,他品学兼优,后来被英国皇家授勋封爵,并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就是亚历山大 ·弗莱明,青霉素的发明者。农民很快乐,因为他的儿子终于有了走进外面世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老贵族也很快乐,因为他终于为自己的恩人完成了梦想。
13、如果说燃情岁月让布拉德·皮特的帅气达到顶峰,那真正让我对皮特的演技报以赞赏的就是这部剧了。剧中皮特咬指头的小动作是演绎精神病患者的点睛之笔,那疯疯癫癫中又带着一丝痞气,完全是皮特出品。布鲁斯·威利斯仍然是我最喜欢的动作明星之美国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仍然在他身上散发着。虽然这是一部科幻片,但剧中的线索和走向会让你觉得你已经猜出了答案,但是最后的反转却会让你为之一震,从而感叹影片情节设置的精彩。科幻、爱情、英雄主义,再加上两位有着奥斯卡票房保障的型男,你还有什么理由不期待这部影片呢?
14、自由是绝对的,这只是意味着选择的自由,选择的自由与获得自由是不同的,选择的自由是永恒的,有许多东西人们永远不能得到,但却可以永远地自由选择行动。
15、人有选择的权利,人通过选择获得自己的本质。
16、当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况不仅仅与每一个“我”相关,也与整个社会文化和制度架构相关。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紧张,责任不能全推到个人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萨特的观点是有问题的。比如,近年来热议的“老人跌倒到底要不要扶”,现实中的确出现好心人被讹的事情。对于这样一些恶行,社会不仅要予以谴责,而且还应当从制度上对好心人予以保护。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紧张,这个人应该要认真反思和行动。当许多人或所有人之间关系紧张时,整个社会就需要更认真的反思和行动。
17、每一部电影都代表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每一部电影都有着一段精彩斑斓的故事,这就是电影所带来的神奇魔力,而悬疑片更是将这种魔力散发得更加璀璨。
18、加尔散问,“难道能以某一个行动来判断人的一生吗?”是的,只有行动才能决定。加尔散要说明自己不是胆小鬼,只有通过勇敢的选择、勇敢的行动来证实;寄希望于他人的谅解和拯救,只能是一种欺骗,结果只能是永陷地狱,永陷痛苦的深渊。
19、文章地址:http://www.yuluju.com/mingrenmingyan/111html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0、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
21、孤独是人类属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它是被一种存在于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需要”和“对人世本质的虚无的觉察”之间的矛盾所激发的。
22、是的,我是谈绝望,但是正如我常说的,绝望不是希望的对立面,死也不是生的对立面,荒谬更不是人的幸福的对立面;绝望是我的基本目的不可能实现,因此在人的实在中存在着一种本质的失败的信念。所以,我只能在绝望中找到一个关于什么是人的状态。的确是这样,我谈论绝望,但我从不绝望,我从未认真考虑过绝望可能成为一种属于我的品质。二律背反,相反相成,白也是黑,黑也是白,完全没必要消除荒谬,在我看来。
23、无需赤热的烤架,地狱就是他人。——《密室》
24、1957年,《现代》杂志匈牙利问题专期,萨特写了《斯大林的幽灵》一文反对苏联干涉。但他又认为,苏联仍然是血肉筑成的社会主义。
25、萨特说,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你选择了不选择。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的选择是无条件的,不需要什么根据和标准。因此人愿意自己是什么,他就能成为什么,“懦夫是自己变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变成的英雄。”
26、感谢您收听今天的慈怀“深度阅读”栏目,每周陪您深度理解一本好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炼书中精髓,并把书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里,让阅读点亮生活。
27、人的地位不能限制人的自由,首先人的地位是自己选择的,如果不是自己选择的,那么这个地位对你的意义却是由你自己选择的,比如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不能由人自己自由选择,但是家庭环境对你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却是由你自己选择和决定的。贫寒的家庭环境,对有的人来说,可以激励他奋斗,促他成功,而有的人却在贫寒中自暴自弃;富裕的家庭环境,有的人可以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发展自己,而有的人却在养尊处优中享乐消沉。贫寒与富裕对一个人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不是由这些条件本身决定的,而由你自由选择的,萨特还以无产者为例来说明自由的绝对性。当我们说,一个失业者是自由的,这并不是说他能够为所欲为,能够立即变成一个富裕安乐的资产者。他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他始终可以选择,究竟是逆来顺受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呢?还是起来反抗命运呢?他大概难于摆脱贫困,但在包围着他的贫困之中,他可以代表他自己和所有其他人,向形形色色的贫困进行斗争。他可以选择做这样的人:即不承认贫困是人们注定的命运。因此萨特极其称赞马克思的“叛逆”精神,他说:马克思就是社会的叛逆,马克思说过,我们要改变世界,他用这句简单的话表示: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28、在萨特看来,这就是人与人的敌对关系在思辩层面上的解释,也是《禁闭》一剧所要揭示的东西。
29、“在这一生里,我们是被他人界定的,他人的凝视揭露了我们的丑或耻辱,但我们可以骗自己,以为他人没有看出我们真正的样子。”
30、人总是处于和他者的相互关系中,人的自由也必须在同他者的关系中得到实现,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个体是不可能生存的,当然也就谈不上自由。人本身不过是一个相对他人的概念而已,没有了他人,人也就不再成其为人,所以人需要他人,离不开他人。
31、存在主义真正广泛盛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存在主义的中心从德国转移到了法国。萨特用文学的形式宣扬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使得存在主义在法国乃至西欧广泛流行起来。萨特成了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萨特那里,存在主义既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文学。
32、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越来越盛行,每个人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反过来对他人的评价、与他人的关系越来越在意,于是不同的自我之间冲突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一味讲求自我,忽视他人的自我,只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应该清醒地认识的,对于他人而言,我也是他人。所以,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不能仅仅把他人当作工具,当作满足自身欲望的对象,而是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看待他人,把他人看成一个有灵有肉、具有自我意志的、活生生的人。我首先应该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正确认识自己、反思自己,不断改变自己、接受自己和善待自己。然后,我要打开心扉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一是善待他人,用对他人的好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二是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如佛家所言,心中有佛,照见世间万物皆有佛性,而心中有魔,照见世间万物皆为魔鬼。
33、我自称是受百姓拥护的救星,其实私下里为了我自己得救。
34、因此利他比利己更幸福,就如张宝艳夫妇,他们在帮助别人寻子的过程中,其中酸甜苦辣,无法言喻,但他们心理却感受到莫大的满足,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赞誉,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35、更多内容请见 微博/b站:@语言学人 等更新,欢迎关注投稿,往期相关链接:
36、二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但在35岁生日那天早上,他被德国士兵俘虏了。从被关押期间,他便开始了构思与写作。9个月后,他获得了释放,回到被纳粹占领的巴黎,并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37、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