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经典语句网
菜单
回顶部
经典句子 伤感句子 唯美句子 爱情句子 励志句子 网名大全 精选文案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哪些文案汇编70句

来源:经典句子 发布时间:2023-06-30 09:59:28 点击:59次
经典语句网 > 经典句子 > >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哪些文案汇编70句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1、 在国学、儒学非常热的今天,对于儒学的思想核心、儒家的修身方式,我觉得很多人也并不是很清晰,所以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把我个人的一些相关的思考,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2、  经历两千多年的洗礼,儒家提倡的孝道有许多地方被人曲解了。本文将从孔子的弟子闵子骞说起,从他“芦衣顺母”的故事为始看孔子对“孝”的真正定义和对孝行的要求,并简述“孝”意义发生变化、扭曲的过程,最后简单讨论“孝”在新时代的意义和传承。

3、第新的世纪,我们的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也必须有个对自身“文化”上的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4、儒家学派产生以后,因为其产生年代在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故其思想不被当时统治者所重用。然而,儒家学派却像一棵在沙漠里发芽的小树苗,不断逆势成长。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蔚然大宗。在先秦时期,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先后产生了两位影响深远的巨人:孟子与荀子。孟子的思想基本是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完善,荀子却是别处心裁,大相柔和其他学派的合理内涵,提出“性本恶”与“君舟民水”等比较犀利的思想观点。

5、颜子注重自身修养,仁爱诚信,虚心好学,德行出众,无论孔子还是同门弟子,大家对颜回的抱负与志向、操守与德行都是交口称赞的。他长期践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规范,在同门学子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

6、(欢迎点击批评:2019年冬读《论语》研究成果) 

7、(17)姚中秋:《一种文教,多种宗教》,《天府新论》2014年1期。 

8、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9、在过去的历史上,儒学之所以占据主流文化思想地位,是因为在不同时代人们总是能从它的源头出发,找到对于社会方向、文明未来、人性进步、人生归宿以及文化价值等等的丰富启迪。我们研究儒学,分析每个时代所有的文明的起源及传承、及思想背景,告诉人们希望在何方,在荒凉的精神世界中发现精神、道德与信仰之本。而王霸之辩从本质上讲虽然是一种政治主张,有着极高的道德价值,但并不妨碍在各方面影响我们的精神追求,道德信念,让我们以更高的要求来实现我们个人以价值。

10、其次,与西方宗教信仰往往排斥理性不同,儒学作为信仰恰恰需要建立于人文理性的教化之上。如孟子所言“有诸己之谓信”,善德在人生命中的真实显现即所谓信,但是并不是说信是每个人身上都现成的状态。善德虽是人性之中天生本有,但必须要在人文的学习中,在身心的修养和反省中来不断去蔽,逐渐呈现。所以孟子一方面强调“仁义礼智”乃是“天所与我”,“我固有之也”,另一方面又强调“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孟子·告子上》)。

11、(土生书院)国学堂走进临潼行者初级中学《国学中的人生智慧》

12、综上,我们说,儒学实际上是一套健全的信仰机制。以上,偏重于从儒学之义理的层面谈儒学所以符合信仰的含义。并且,在传统社会,儒学一直都是儒家知识分子下学上达,尽性成德的安身立命之道。就其对于社会大众的意义来说,传统儒学实际上一直充当维系民众信仰的精神家园的作用。并且对儒学的信仰实际也构成了传统中国人信仰观念的核心精神。

13、在这里,本组想阐述一个观点,那就是:儒学不是孔子后才有的,孔子只是儒学在春秋晚期的集大成者。为何,这里简单讨论一下。《汉书•艺文志》有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周礼·大宰》亦有云:“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由此可见,儒学之起源甚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尧舜禹三皇统治时代。只是,在最初的那段历史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以致到孔子时期,在整理其积极内涵和柔和自己的一些思想上,首次提出儒家学派并将其思想系统化。

14、《论语》中有众多关于修身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篇章,现将其中的经典列举如下:

15、对于普遍的社会大众来说,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必形象化为神灵。传统的儒家最高的神灵即是天。如前所述,儒家对天神的理解中,人格性并不非常突出。但是天的内涵确实非常明确,即所谓“天道福善而祸淫”,“奖善而惩恶”。由于其人格性不突出,对天神的理解更强调其道理上的意涵,所以儒家的在终极价值方面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即它能包容其他宗教的神灵。只要这些信仰的终极存在者,其在道理的层面与儒家所信仰之天道相通,即一般不会排斥。这大概也是传统中国各种宗教和睦共处,亘古不见宗教战争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16、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17、其次,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教育价值。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8、现如今,儒家思想依然是许多中国社会民众所信奉的核心价值观,这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以及民族传统的一个重要标志。

19、第一种,残余的儒家文化已经无法再支撑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儒家文化正处于不断流失,甚至瓦解的地步。儒家文化对国人的精神层面的影响越来越微弱了,因此,我们现在不能说儒学构成了当代国人的信仰。

20、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前夜,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21、   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22、儒家并不是只讲道理,儒家其实也讲实用,最能体现实用的概念就是王霸之辩,一如一音在开头提出的王跟霸的问题。

23、首先,从学理的层面说,必须重视和重建儒学的形上学,伦理学,教育学和政治学。现代的儒学必须重视形而上学的建设。必须重现把道的超越性建立起来,有此超越之道提着,世俗价值才有方向,不会导致普遍的功利主义和世俗主义。传统儒家的伦理学最大特点就是重视家庭伦理。世界上,没有其他的文化,像我们这样重视家庭生活。在传统中国,家不仅仅是一个血缘情感的组织,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生产的单位,还是文化教养的天然组织。虽然百年来儒家家庭伦理情结受到冲击最多,但依然普遍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伦理-心理结构”(李泽厚语)。

24、对外交往上要“和平共处”。当今社会中,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地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也日趋频繁和紧密。这是一个开放而又互动的时代。只有在国际交往之中取得优势地位,国家有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和谐社会发展才会更加稳固。面对国际上的各种矛盾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行径,以及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势力对我们国家不同形式的干扰,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借鉴儒学“和”的思想,继续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倡导各国之间应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有好关系,应当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礼尚往来,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在国际大背景下尽可能实现“和平共处”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国际争端要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必要时还要采取中庸之道。《论语》中提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君子中庸,小人反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弹也。”就是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来说是最高尚不过了;君子做到中庸,小人违反中庸,因为君子做到中庸,所以君子时时恰如其分,因为小人违反,所以小人肆无忌惮。毛泽东说:“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理解一番。”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要善于利用“中庸”之道,国际关系好了,就能更有效的抵制各种外来干扰,就能顺利构建和谐社会。否则,和谐社会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25、另外,在宣传上,我们不能低级趣味、一味地博人眼球,要摒弃腐朽的、落后的、愚昧的孝,有些地方将二十四孝图不加删减地印在宣传栏上,这是懒惰、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

26、颜子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子。颜子忠厚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孔子讲课时颜子从不提出半点质疑,看起来有些愚拙的样子,孔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后,发现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7、从秦汉开始,随着统治者及各类利益攫取者的利用,以及后人的歪曲解读,“孝”的本义概念被偷偷替换,孝的精华逐渐被曲解,起而代之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顺从即孝”,这显然是与先秦原生儒家的孝论相悖的。

28、第残余的儒家文化。为什么叫残余呢?因为健全的、积极儒学文化的教养机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毕竟儒家文化曾经是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生活样式。在经历近百年的各种冲击和侵蚀之后,依然还残留在生活之中很多影子和碎片,例如婚丧嫁娶礼仪等,这些零星的儒家文化依然对国人的价值观念起到作用。但是确是比较模糊和混乱的,因为失去了积极的教化机制,文化中的阴暗面和混沌面时常表现出来。

29、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岁月中,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诸多大国崛起又毁灭,更有数百个帝国无声无息地诞生和消亡,而中华民族稳固屹立了数千年,。毋庸置疑,儒家的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功不可没。

30、第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主要是官方倡导的意识形态,主要是一种政治信仰,对日常生活的发生直接关联比较少,这是不得不承认的。政治信仰作为一种公共权力的号召,应该受到认可。但是政治信仰若试图控制一切的私人生活领域,这是不可行的。

31、一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当今和谐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再就是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2、第信仰必须以超越性或终极性的价值为最终诉求。超越是对世俗而言,终极是永恒之义。世俗的价值观念,即功利性的价值观念。超越性价值诉求即超越功利的价值诉求。功利性的价值观念都是相待而言的价值诉求,不是永恒的价值根据。而信仰必须要找到终极性的价值依托。这是信仰最为根本的含义。信仰的超越性与终极性自然将一些世俗性的信念和信条排除于信仰概念之外了。

33、天命本是超越的、客观而真实存在的。但是儒家因逐渐弱化了上天的人格神意味,而将天命更多的理解为创生性的本体,所以对天命之理解不能通过宗教似的神谕或神启,而必须求之于道德实践中不断把握到的道德必然性要求。故而,在这个的层面上最终体会到作为本体的天命,实际即内在于我的生命,并作为生命存在之价值根据。此即所谓即内在即超越之义。(10)所谓即内在即超越,即是说超越的本体不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本身。人对超越性价值的追求,不是通过向外做理智的认识,也不注重向外做情感上的呼救和对神灵的祈祷,(11)而是强调通过道德实践工夫和礼乐文化的教养而不断在生命中呈现本体的意义。

34、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夫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35、第信仰必须能够给出一套可以普遍化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原则。所谓普遍化即这些价值原则能够具有一定的普世意义。信仰不能仅仅是主观的心灵体会,对超越性存在的体会必须落实为一套伦理价值规范和一系列的行为原则。信仰者靠对这些价值规范的持守和践行来实现对超越性价值的追求。

36、(土生书院)国学难懂,校训难懂,没关系,土生书院让你懂!

37、(为什么说“知”是狡诈与欺骗?因为这是道德经的基本逻辑,有无,阴阳,强弱,知朴,应该容易理解了吧,“朴”是返朴归真这个成语的思想源头,是不伪装的真实,那么,“朴”的反面“知”呢?可以再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知”字的古文,当时“知”与“智慧”并不相同,也不是现代文的“知道”。)

38、 格物首先要做到的是了解人。了解谁?先从了解自己开始,格物的最低层面是了解自己,其次是了解他人,然后才是了解事物。在这个基础上,你对格物进行更深层的修炼的话,是了解人性、了解人类社会。简单的说,前三个层面你了解的是个体的人,你打交道的个体的人、活生生的人,后两个层面你了解的是群体的人、大写的人。

39、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它发展的前景,就必须适应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即“新的轴心时代”到来的文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的要求。

40、一提到《二十四孝》,很多人就会想到“愚孝”。其实《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并不全是愚孝,我们今天可以重新去看它,找到其中表现了真情实感又能真正使人感动的故事。

41、由此,也可见出在儒家视野内对信仰观念的理解。牟宗三先生认为,儒家的信仰,是一种“内信内仰”,与宗教信仰多信从于外在的偶像有别。在儒家文献的视域之中,信仰二字恰好表达了这种精神。信有两义,本义为实,即实有,引申义为约信和信从。两义本相关,唯其实有,所以才能信从。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为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张横渠曰:“诚善于身之谓信。”所谓信,即是人生命中善德的真实展现。

42、复圣颜子毕生践行的“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无伐善,无施劳”以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等等无不完美展现出了圣人之学、圣人之思、圣人之品和圣人之行,其高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后世竞相膜拜的至高的“圣学典范”。

43、  鲍鹏山:一本《论语》抵得了十万大军!文明,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

44、儒家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天道的结合使人不能违背“天的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把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能够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

45、要把握儒家信仰的核心义理,最精要者莫过于《中庸》的纲领。《中庸》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毫无疑问,天命是终极的价值依托。“天命之为性”,性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此理非生命结构之理,而是人之所谓为人的价值根据)。天命之谓性,即是在人的命运之中,逐渐体会到天所赋予人的道德使命才是人生命的根据。率,即循也。自觉其“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循而行之,即表现为一些普遍的价值规范,所谓三达德(知仁庸)、五达道(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者即是。

46、首先,寻其理论根源,儒学信仰的特质由“天命之谓性”一语而决定。在孔子时,尤其在孔子之前,天命即上天之意志或命令。天命是客观的。人性观念虽为后起,但其主观性则是毋庸置疑的。但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一语,这在孔子之前,恐怕是很难理解的一句话。性,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此性虽具有抽象的意味,但是落实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之中,即“我之所以为我”的必然性道德要求。当人在具体的实践境遇之中,体会到内心道德律令的必然要求时,即将之归于上天之所命,所以说“天命之谓性”。(9)

47、颜子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以“仁爱”思想来施行“仁政”,希望人与人之间有公平公正的交往标准,整个天下才能走向“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和谐盛世。

48、信,有“谨而言,敬事而信,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民无信不立”(《颜渊》),“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信而后谏,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子张》),“信则民至焉”(《尧曰》)。

49、三是儒家的培士思想。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对士阶层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王权统治,更关系到黎民苍生,士阶层的品行和修养关系到政治清明和国家的稳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伦理德德对士的约束和培养在封建社会起到了很好效果,至今某些优秀的思想和原则对现代官吏的培养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因此在现代社会应得到发扬和提倡。在儒家看来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的条件和责任就是:一“行己有耻”,二“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两条原则可借鉴性就是对官员的培养要注重自身的修养,要知道礼义廉耻,要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使其符合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清正廉洁,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外,官吏的培养是为了服务国家和人民,对君的不辱使命可以转化为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下的对民的不辱使命,也就是说建设服务型政府,培养更多的人民公仆。儒家的培士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对儒家培士思想的升华和改造可以很好的服务于现代社会。

50、思想,主张“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众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儒家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对于当今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这也正是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51、颜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伐善,无施劳”。他提倡治理国家就要长期坚持仁政,不能过分加重劳役税赋于百姓,从个人的修身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为“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轻易施加给他人以劳苦”。

52、子贡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家语·弟子行》)

53、(14)朱子《中庸章句》:“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从哲学根源上说,这是其体用一元论的必然要求。 

54、恭,有貌思恭(《季氏》),居处恭(《子路》),其行已也恭(《公冶长》),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恭则不侮(《阳货》)。

55、《论语•为政》共有二十四篇,其中有六篇正面或侧面谈及“孝”。在孔子弟子看来,儒家的“孝”与政治活动实则是有密切联系的。在孔子看来,孝与政也息息相关:

56、现存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孔子的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将阶级视为人类社会的基础,鼓吹封建道德观,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而忽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亚洲国家难于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57、    《论语》是一本耐读的书,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的久了,便觉得在现实中,我们说的很多话,都是多余的。这样读下去,我自己产生了暮气。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暮气,所以,我要将《论语》的研读引向现代学术体系,特别是引向与现代学术机制相关联的方向,这样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因读《论语》带来历史的洞穿感而沮丧,避免因人性的滞着感让人过于冷静而缺乏热情;另一方面也为了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让他们尽早的熟悉现代学术规则。

58、对于社会来说,其化民成俗,也不仅仅是改良一时的社会风气,而是必须找到安顿和安排日常生活的常轨。儒学作为一种教化的哲学,其根本关切不在成立一套知识理论形式的道理,知识理论无法从根本上安顿人生价值。作为人生价值最后之安顿之所的必需是信仰。因此,儒学之教化,必然要达乎信仰的层次。要理解儒学的信仰意义,必须思考信仰本身的含义。

59、既然弄清楚了“孝”的真正含义和要求,证明了儒家所提倡的“孝”不是对人性的扭曲,那么“孝”作为一个良好的品德要求,在当下社会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60、 新时代的人要讲礼,路上开车“礼让三分”慢行进!

61、《孟子·离娄章句下》亦云:“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孟子在这里已经认同颜子与上古圣人“禹、稷”的圣人修为是一样的。

62、再次,儒学提供给人一套伦理规范和行为原则,这是显然之事。对于超越者的体认并非仅仅是内心体验之事,必要在实践层面见诸行动和社会伦理关系的原则性规范。在儒家即是五伦之道。《易传·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父子、君臣,这是儒家所言五伦之中最为核心的三伦。儒家认为五伦关系乃是本于终极的天道秩序。

63、孟子说: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这是王道与霸道的分别所在。儒家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支持正义的战争,反对不义的战争。  

64、中国的“孝”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体现出以责任、义务为基础,重情感的特征。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的孝更多的是把父母等家庭成员当作独立、平等个体的尊敬。从上文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例子也可见,许多父母对孝的理解有误,他们用错误的观念约束孩子,导致了一些孩子对孝的排斥。要延续孝文化,在教育里传播正确的孝观念极其重要。在很多家庭的教育中,孝被描述为“孝顺”,家长要孩子顺从自己、听从自己的安排,有些子女也以为尽孝就是要压抑自己的理想顺从父母,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对孝的误解。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注释4)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倡导的孝的重点并不是在于“顺”,是在于在符合仁义的前提下去孝敬父母,如果我们想要继续延续儒家孝文化优秀的成分,就必须要教育人们真正的孝道观,从根源上停止对孝的误解。

65、所谓仰,即仰望、敬仰。《孔子世家》引《诗经》赞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仰即代表对某种至高价值或至高境界的憧憬。信义为实有于己者,仰为景仰其在外者。敬仰连言,其意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恰体现了儒家道德性上学的根本精神。(13)仁为孔子所认可的最高的道德境界,孔子几乎从不许任何活着的人以仁德,自己也不敢以仁圣自居,这似乎说明仁乃是遥不可及的超越的理想;然而,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由此看来,仁似乎又是最为切近的事情。

66、据诸多史料记载,在孔子的弟子中,颜回备受推崇。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在文庙(孔子庙)中为四配之首,有时祭祀孔子常常单独以颜子为配享。此后历代帝王加封,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尊为“复圣”,至今,山东曲阜还建有“复圣庙”。复圣颜子被颜氏后裔尊为一世祖。

67、由上可知,无论是闵子骞表现的孝,还是儒家提倡的“孝”都不是单一死板的,孝是具有联系性、群体性的,孝的本质也是合乎人性的。但从“孝”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本质慢慢发生变异,其概念也逐渐变味成单向输出的强迫性限制,很多时候被用作道德绑架的工具,使人感到束缚与压迫。譬如父母要求孩子当律师,而孩子却想坚持所爱选择做教师,便有人拿此做文章说孩子对父母不孝,不能遵从他们的意见。《论语》中孟懿子问“孝”时孔子的回答是“无违”,现今有些把这句话理解成不违抗父母的意愿、要求,认为其强调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由此把“孝”曲解为压制创新、阻碍发展的“障碍物”,因而他们对提倡孝道的人不屑一顾。

68、只是到了现代,很多学者们在研究儒学的过程中撰写的很多论文,讲学时所谈论的的观点,比较学术,让大众误以为儒家就是只会讲四书五经,不去讲实用的东西的学问。实际上不管是孔子还是孟子,还是以后在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各位儒学大知,他们的思想一直在理论中结合实践在发展,这种实际应用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也一直在发展在进步。

69、第消费主义与工具理性显然不能算是信仰。并且,这些观念是败坏信仰最直接的思想因素。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观念却越来越多的成为支配国人生活的主要精神因素。也正因此,我们说,当代中国存在信仰危机,这是不争的事实了。

64

������չ��ȫ���Ķ�ȫ��
上一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文案汇编42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经典句子

  •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文案汇编42句
  • aabc的词语有哪些大全文案汇编22句
  • 神态的成语大全文案汇编44句
  • 蔡康永的情商课怎么样文案汇编29句
  • 蔡康永的情商课百度云文案汇编68句
  • 关于秋天的好句子摘抄文案汇编53句
  • 最简单的送别诗文案汇编21句
  • 关于风的成语有哪些文案汇编32句
  • 可爱的情侣睡前小故事文案汇编45句
  • 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文案汇编108句
  • 超级罕见的特殊符号网名文案汇编15句
  • 关于感恩的诗歌大全文案汇编19句
  • 很喜欢韩寒说的一句话文案汇编96句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文案汇编52句
  • 设问的句子文案汇编55句
  • 家长的话幼儿园小班文案汇编78句
  • 经典句子相关栏目

    推荐经典句子

  • 葬爱家族网名文案汇编81句
  • 外甥打灯笼是什么生肖文案汇编15句
  •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稿子文案汇编52句
  • 两字词语及解释200个文案汇编20句
  • 关于夏天的句子10字文案汇编62句
  • 简短可爱的小故事文案汇编73句
  • 以奉献为中心的名言警句文案汇编36句
  • 禅宗经典书籍文案汇编16句
  • 最新经典句子

  •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哪些文案汇编70句
  •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文案汇编42句
  • aabc的词语有哪些大全文案汇编22句
  • 饶雪漫经典语录大全文案汇编73句
  • 神态的成语大全文案汇编44句
  • 蔡康永的情商课怎么样文案汇编29句
  • 蔡康永的情商课百度云文案汇编68句
  • 劳动仲裁流程文案汇编27句
  • չ��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