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今天这个多媒体时代,新诗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呈现方式,包括利用电子视频、投影和布景的多媒体舞台呈现,这首诗里面已经写到了:作者写自己在观看这首长诗怎样被搬上戏台,投射在布景上,进入彩排,包括导演在台上指导演员读诗,然后通过肢体的动作来诠释它。这是这首诗的后设视野的一部分,非常有趣。其中还包括了导演与演员的对话和冲突:导演要求演员朗读诗句,但演员说我不读现代诗。读还是不读,这变成了一个问题,而怎么读,那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2、编者按:读静远的诗第一印象是直接、猛、色彩斑斓、自我焚烧。而你也有一种被吸进去的感觉,与作者一起飞蛾投火。(十二字情话短句押韵)。
3、冷霜:翟姐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创作经验,在您的诗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您并不回避用韵,但是您诗里的用韵又并没有构成某种支配性的形式,我想在这方面您一定有您的一些思考。
4、用身体感知这个世界未必一定是口语的,意象性同样可以赤裸与盛开。将世界带入到肉体深处进行拆解,组合,处理成精神性的一道光或者灰烬。读95后静远的诗总会感觉到六七十年代出生女诗人的气质与姿态。比如她在恋爱中的受难与拯救:(十二字情话短句押韵)。
5、有些老师,动辄教育学生,作文审题要“抓关键词”。其实,在整体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那儿,不客气地说,你强调这个,等于是让他“送死”。因为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关键词,何况,有的材料很长,但没有关键词,需要整体阅读理解,然后自己确定立意,避开了所谓“关键词”,还有的虽然有“关键词”,但到底哪个或哪些是关键词,他也可能分不清弄不准的。于是,他就会拿鸡毛当令箭,乱抓一气。或者,他动不动就对一个形容词感兴趣。比如有个材料,写老船长面对大海狂狼,原作者无意间或习惯中用了一个形容词“经验丰富”,于是学生就以为这就是“关键词”,材料是要他写“经验”的,于是洋洋洒洒开写下去。其实不是这样,这个形容词实在毫无意义,是材料作者的一个写作习惯罢了。这方面的例子太多。就不举了。
6、我们以羽球昏黄的对峙:擦网,然后重新开始。
7、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8、生 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歌会的场面,一个是歌会的体悟。
9、(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主要内容、写作目的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10、审容膝之易安( ) 引壶觞以自酌( )
11、师 她与我们在村口,在街巷看到的女子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12、通篇文章,作者不是通过物质生活来体现归来的快乐的,而是写了在自己田园的所见所感,其实都是细微的,在常人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这一切在作者看来又是那么美好,那自酌自饮的自由,那倚窗寄傲的闲适,容膝之处的易安,自由闲逛的快乐,漫看白云出岫的淡然都是那样快乐。作者用了铺排的手法描写了归来后的处处快乐的情怀。
13、枯杨生稊稊:植物的嫩芽。枯萎有杨树又长出了芽。旧喻老人娶少妻。
14、我还爱着你,只不过少了一些非要在一起的执着。
15、可见,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之家各个相同,不幸之家各有各的不幸”
16、(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文体、所写内容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17、 另外我发现在不同的文明或不同的民族文化那里,对于音乐的感受、对诗的音乐性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我们在中文诗里,无论怎样安排诗形或构造音乐性,一旦完成了它就是个固定下来的文本。但我接触过一些非洲的当代诗人,他们的诗作虽然也有一个文字的文本,可是这个文本似乎并不完全固定,在被朗读的时候可以根据效果的要求即兴地做出调整和变化,甚至在翻译的时候也接受有所变动。我想这大概因为这些非洲诗人所身处的诗歌传统与音乐、舞蹈、现场表演、口头文化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联吧。
18、 在最美的时光,最想做的梦,去想去的地方,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19、释词:(姑且)(顺随自然)(无实义)(到)(死)(以……乐)(无实义)(天意)(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