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烽火四起 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2、(3)根据图请写出交战双方是谁?此战役的发生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兵荒马乱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4、兵连祸结 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5、解析:本题为选非题。了解“投鞭断流”典故的考生可以直接选出。但相对于C项,A、B、D选项更加基础,可用排除法选择。淝水之战,东晋战胜前秦,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6、①( )大泽乡起义领导人,在陈自立为王。
7、(5)公元前207年,被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所灭。得民心者得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8、(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9、译文: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
10、围魏救赵、退避三舍、调虎离山、赤膊上阵、以战养战、
11、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提及的战争发生年代最接近的是( )。
12、磨盾之暇 暇:闲暇,余暇。指在战争的余暇。
13、(解释): 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14、VIP可在小程序-事业单位模考班-自测练习进行多次模拟
15、(2)(2019年江苏(A)真题)楚汉相争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16、D.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以此为题材
17、(烽鼓不息):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18、四面楚歌、纸上谈兵、城下之盟、有勇无谋、血肉横飞、
19、D项:正确。“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出自宋朝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追思了楚霸王项羽的精神气节。
20、干戈载戢 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载:虚词。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来。比喻不再进行战争动用武力了。
21、(3)曹操和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以下中国历史上著名历史事件发生先后顺序排序,完全正确的是:(1分)
23、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并取得洛涧大捷。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十二月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
24、B.成语“破釜沉舟”源于楚汉相争中的一场战役
25、兵无常势 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
26、公元581年,杨坚废北周帝自立,国号隋,定都长安,建元开皇,开创一代盛世。
27、A项:正确。“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小学习兵法,谈起军事理论头头是道,但缺乏实战经验。后来他接替廉颇为主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28、赤膊上阵:形容作战英勇,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地从事。
29、纸上谈兵(zhǐshàngtánbīng)
30、以战养战 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31、烽火连年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32、只有勇气,没有计谋。形容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
33、止戈散马 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谓结束战争。
34、出奇制胜:①原指作战时运用奇兵或奇计;出敌人不意,制服敌人。②泛指用新奇的、出人意料的办法获胜。
35、(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36、战国时期,赵魏之战,齐国孙膑围魏救赵,大败魏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37、武王伐纣,战于牧野,击败商军,商亡,建立西周。
38、(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39、草木皆兵:前秦的先头部队在洛涧附近被晋军偷袭,被击败得溃不成军,令一向骄傲的苻坚信心动摇。他得知晋军正向寿阳前进,便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后以“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40、(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41、东山再起:东晋谢安,才学过人,但在朝廷遭到一帮小人的嫉妒,使得皇上一刻儿用他一刻儿贬他。谢安一气之下就辞官来到土山隐居,并改土山为东山。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谢安临危受命,沉稳安排,经淝水一仗,救了东晋,谢安也被封为三公之上。后以“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42、彭城之战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43、(1)(2014年山东真题)下列战役与成语典故对应不正确的是:
44、苻坚自认为能速战速决,并派已是前秦尚书的朱序前去劝降谢石,朱序却私下提示谢石宜先发制人,击溃前秦的先锋部队。谢石听了朱序的话,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45、(6)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很多的成语出自春秋时期,请你说出一个来,结合图片,谈谈你的感悟是什么?
46、73年,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97年,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
47、出处:三国·魏·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48、炮火连天 (pàohuǒliántiān)
49、C.琵琶曲《十面埋伏》反映了楚汉垓下决战情形
50、西晋末年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占据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376年,孝武帝司马矅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
51、B项:正确。“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的是: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决战,即巨鹿之战。虽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但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命士兵把船只弄沉,将锅碗砸碎,以表示义无反顾的必胜决心。
52、(4)这则材料是对哪次起义的高度评价?请你说出这次起义爆发的时间和爆发的根本原因。
53、(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54、(3)原因:齐桓公革新图强。晋文公勤于治国,楚庄王重用人才,越王勾践毅力顽强,雪耻复国。
55、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血战到底、骁勇善战、
56、打草惊蛇: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57、有勇有谋、高瞻远瞩、久经沙场、视死如归、取义成仁
58、C项:错误。“投鞭断流”出自《晋书·苻坚载记》,讲的是:东晋初年,前秦统治者苻坚即位后一心想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他在朝会上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左仆射权翼说晋有长江天险,不能进攻。苻坚说我们的百万雄师把马鞭投到长江里就可以把长江断流。故“投鞭断流”出自“淝水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59、(擂鼓鸣金):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60、(1)图一反映了三国时期的什么历史故事?主要突出了主人公的什么精神品质?
61、C.诸葛亮七擒孟获-------陈汤平定匈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
62、兵戎相见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63、③( )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他投降。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