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像在文学作品中,比如《简.爱》里的罗彻斯特的妻子,那个被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大概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了。
2、不过,《中性》的悲喜剧特质,最集中地反映在其中的情爱描写上。这些在世俗意义上被冠之以“乱伦、不伦、畸恋”——乃至根本找不到现成词语形容——的感情,既要“异质”得震撼感官,又要掌握好冒犯的分寸,换句话说,它们必须写得匪夷所思,但仍然符合现实的基本法则和人类对“爱”的认定。
3、其它们讲述的故事太丰富,太具有关联性,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互相纠缠,成倍数地自我繁殖。
4、临床心理学家RitaLabeaune是这么去定义它的:在他人面前表现的很开心,内在却承受着抑郁的症状。
5、而后者则不然,他人的质疑对自己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因为他们眼中的质疑就等于事实。有人说自己丑,那自己就是丑的;有人对自己的工作提出质疑,那么就相当于自己整个被否定了,自己就是垃圾。任何一个人被别人否定,被变成“垃圾”,都会产生负面情绪,问题就在于,这种情绪如何表达。(歇斯底里是什么意思)。
6、东家效益好的时候,还能忍你,权当多养个人,但东家也在亏损时,裁人是一定的,不以你做谁的人、做谁的鬼的意志为转移。
7、我问她那你觉得的我是怎么样的,她说应该是外向而开朗,可以一个人暖一个场的那种。(歇斯底里是什么意思)。
8、其他大大小小的对称还包括:从希腊到美国的迁徙促成最古老的文明与最现代的产业碰撞;科学之面无表情对照人文之曲折暧昧(“如果说荷马是这个故事的老祖先,达尔文就是另一个。”——《纽约时报书评》);史诗的宏大叙事(那些仿荷马的华丽排比甚至被用来整段整段地歌咏底特律的汽车流水线)对照隐伏于个人体内的微观视角(显微镜下男精子与女精子的诙谐对话);主人公最后的落脚点选在柏林,因为那也是一个“一分为二的城市”;甚至,在“我”将要面对医生裁决(决定“我”必须按照哪种性别生活下去)的那天早晨,“我”的父亲特意戴上了一副“吉祥”的袖扣,一个代表悲剧,另一个代表喜剧,显然秉承了希腊的悲喜剧传统。评论界据此又找到了一把分析文本的钥匙:“《中性》有两个层面,一面是喜剧,一面是悲剧,小说把卡尔的成长故事演变成一首喧嚣的史诗,把性别错置和家族秘密处理得既有趣又凄婉。”
9、本文原载于1983年《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0、看到「苦力」这个词,加班狗们可能都想起了假期还被公司拉回去做苦力的心酸时光,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如此接地气的「苦力」居然也是外来词?
11、我保持着难被挑剔的礼仪,除了与人对话的时候不敢去看着对方的脸,因为那样会让我觉得尴尬无比。
12、那种就算期待被辜负,深情被冷落,温柔被耻笑后仍然小心翼翼的讲出不好意思的,和平与爱。
13、本来是女性的生理机能所限,是需要关爱与呵护的,但却并不一定会得到,反而,这一病症渐渐地演变成含有性别歧视的病名,认为是女性的疯癫之为女性所特有。最终,这一病症最后被概念化,象征化,但凡女性身上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激越情绪的表达,反复无常与荒诞之举,都可以贴上这个标签。
14、「歇斯底里」常用来表示一种情绪异常激动,以至于举止失常的状态,具体可以参照琼瑶剧里的咆哮帝。
15、我喜欢在课堂上和孩子们畅谈人生,也喜欢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讲给孩子们听。所以也曾给孩子们解读过很多关于和父母的感悟。
16、啥?!「邋遢」竟然来源自英语单词「litter」?简直难以置信!还记得童年阴影《邋遢大王奇遇记》吗?文字君以后可以自信地说哥三岁就会说英文了呀!这种感觉想想都觉得美妙。
17、李振,周口精神康复医院精神科一病区副主任,执业医师,毕业于商丘医专,从事精神科工作10余年,专业知识全面,诊疗经验丰富,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各种心理障碍、人格障碍、青少年心理发育障碍等方面有丰富诊治经验。
18、ps:凡事无绝对,只是猜测,因为并为和他们建立正式咨询关系。
19、其次,当代读者,至少是一部分读者,对于叙事速度和文本信息量的要求,超过伍德的想象,他们是“歇斯底里”的潜在受众;
20、这个词原本是日语从汉语中借走的,我们的很多古文中原本就有“同情”这个词,比如《史记·吴王濞列传》中“同情相成,同欲相求”,《韩非子·扬权》中“参名异事,通一同情”。后来,日本人用这个词意译“Sympathy”,赋予了这个词新的意思:在感情上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鸣。此后,这种用法又被我们借用了回来。
21、对病的特殊态度:对别的事很感兴趣,情感生动,可就是对自己的病漠不关心,例如从不主动谈起截瘫,看不出有恢复健康的愿望,如治疗者请失音者练习发音,病人根本不张嘴,尽管他吃饭喝水都行。
22、真的太不聪明了,我明明可以假装是同类融入他们。
23、然而,一翻字典却发现「邋遢」这个词早在北宋的《广韵》中就已经出来刷脸了。《广韵·盍韵》里称「邋遢,行貌。」也就是说这个词一开始其实是形容行走时的样子。
24、当时你们师姐就急了,师父,你怎么能没有呢?
25、她就对那位医生说起前面讲完无数次的车轱辘话:“我办了卡,没来过几次,今天一来就催我催我,我超了几分钟跟我两三个月没有用你们游泳馆的一滴水比,哪个更轻哪个更重。”
26、女性的易怒,失控,亢奋,冲动,暴烈,可以一并被称之为歇斯底里症状。而在语源上,歇斯底里hystera是希腊语中的“子宫”。
27、DSM-III关于转换障碍(歇斯底里身体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不能说是稳妥的。一般地说,由心理因素诱发、找不到器质性症候及暗示治疗有效,这三者加在一起也不能确定歇斯底里诊断。器质性病的早期完全可以具备这3个特点。
28、成语用法:镇定自若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很镇定。
29、是我愿意去倾诉的人他愿意听我说话,但我缺失去了主动沟通交往的能力。
30、吃饱肚子,不仅仅是天下苍生自己的责任,同样也是一个国家对本国公民应尽的责任。
31、在这个问题上,伍德大抵不错。在我的阅读经验里,《中性》的迷人程度鲜有匹敌,它代表着“歇斯底里现实主义”在作者立场与读者立场之间所能找到的最佳位置——那个经过精确计算的平衡点。尤金尼德斯多半对于对称和均衡有深深的执念,因为像《美》那样的对称结构,在《中性》里不是一个,而是一打。
32、但伍德显然对这个问题深思熟虑。他将《白牙》与鲁西迪的《她脚下的土地》(TheGroundBeneathHerFeet)、托马斯·品钦的《梅森与迪克逊》(Mason&Dixon)、唐·德里罗的《地下世界》、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无尽的玩笑》合并同类项,总结出以下几点共同属性。
33、我身后有带着孩子进来的妈妈说,这真的是太可怕了。
34、释义:解释为肝肠寸断、撕心裂肺。近义词:肝肠寸断、撕心裂肺。忠心耿耿,竭尽忠心而献身。可以是为同伴,亲人等植物和动物。
35、对那几年初入文坛的扎迪·史密斯而言,詹姆斯·伍德这个名字可能是她世纪初的噩梦。
36、诸多人讨伐甚至谩骂,声讨:满纸尽是辛酸泪,是什么压垮了孩子?大部分最终结论是:所有的父母该反省了!父母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37、在文学意义上,2000年 是“歇斯底里”元年。
38、(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 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39、歇斯底里,也许就是她的内在小孩,在表达内心的极度恐惧吧。你这么容易歇斯底里,童年一定挺难的吧?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施老师提到,小孩的情绪化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恐惧。婴儿早期只有简单情绪,高兴了就特别高兴,伤心起来就觉得特别恐惧。孩子的情绪在两个极端之间切换,没有中间地带。
40、我对经济寒冬有可能带来的社会失序,一直有深深的忧虑,此前写过几篇文章,建议大家降低期望值、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也正是出于这种忧虑。
41、我眼前的收银员说她受不了,然后就消失不见了。我很担心那喷剂对人体有害,但自己的一堆东西都堆到了柜台,不好再到别的收银台去,很郁闷。
42、所以这句直男斩的「dear」就被直接音译为「嗲」,形容软妹子们这种撒娇弄俏的样子,如果配合中气十分不足的娃娃音使用,简直就是遇神杀神啊!
43、它永远持之以恒,不知疲倦的,试图去传达,我渴望表达的善意。
44、当代英国精神病学家E.Slater(1965)也许是最猛烈的反对者了。他说:“歇斯底里的所有症候都不是疾病的症候而是健康的症候……被诊断为歇斯底里的病人在医学上没有任何共同的东西……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诊断为歇斯底里的病人确实不属于随机选择的一群。”这话也许说得有些过火。Slater做了两个追踪研究(191965)。现将其中之一(1965)作一简单介绍。Slater共追踪99例,他们都是经伦敦神经病学研究生训练医院医生诊断为歇斯底里的病人,平均追踪期为9年,12例死亡,其中5例致死的疾病显然早已存在而被误诊为歇斯底里。其余87例中有56例可以分为数目大致相等的两半:一半病人一开始就有器质性病和歇斯底里两个诊断,也就是说,病人确有器质性症候,同时也有戏剧性行为和对症状的有意识的加工;另一半病人开始时只有歇斯底里一个诊断,后来却出现了器质性病的症候,如癲痫、多发性硬化、三叉神经痛等。估计这些病在诊断歇斯底里时已经开始了。87例中只有31例始终没有任何器质性症候,但最后诊断是各式各样的:2例精神分裂症,1例强迫症,7例反复发作的抑郁症,14例疑病性人格障碍,7例转换性歇斯底里。
45、为什么有人能够坦然面对他人的指责、质疑甚至诬蔑,而有的人则容不下一丁点不顺心?从内在小孩这个角度来理解,前者的成长过程更为健康,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被尊重和善待的,所以他们知道来自外界的负面评价,有一些并不是真实的,自然也不会伤害到自己。
46、中间有工作人员来催她,她一边说,马上就好。一边继续表达不满,“总在催,我办卡了这么久没有来,来了游得这么慌张!”
47、成语出处:当代·王朔《过把瘾就死》:“当时女主人公的厄运刚露萌芽,同看电影准备了手帕的女人们还都镇定自若,她便抢先一步哭了。”
48、不过史密斯当然要让她的人物开口说话,而且个个妙语如珠,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找到足够编进情景喜剧的台词,比如形容一首诗,会说它“似乎将性高潮的所有不同要素都拆卸开来,就像机械师拆卸一台机器一样”。从伍德的眼光看,这样随时抖机灵的写法虽然“非常漂亮”,却也“让人沮丧”,因为她“甘心让作品中的段落堕落成卡通形式和一种贪婪而动荡的极端主义”。
49、歇斯底里就是癔症,直到十九世纪才被列入到神经症的范围,是一种大脑功能失调的疾病。患者多为年轻女性,精神刺激和遗传因素都会导致发病,癔症患者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经常幻想。癔症发病时的症状很多,有的患者会四肢抽搐、双目紧闭和癫痫发病时的症状很像。
50、“茶语微笑”之文字若无特别说明,均为绿茶原创
51、遇到癔症问题人,你会感觉TA好像一个“专业演员”——不仅仅在TA周围上演电视剧桥段,甚至在TA的脑中更有曲折的电影情节。
52、可惜的是,事实就是这样,「杀马特」本是纯血英文「smart」,意为「聪明的、时尚的」。最初指的是结合日本视觉系和欧美摇滚的一种装扮方式。
53、那一年,詹姆斯·伍德发明了一个文学新词:歇斯底里现实主义(hysterialrealism)。这个词从未成为严谨的文学分类术语,却成为伍德本人批评史上最重要的标签之一。因其形象、耸动而意义含混,这块标签经常被好事者随手贴在相干或不相干的作品上—— 贴得越便利,意义便越含混。
54、我常对学生说,抱怨啥啊?抱怨是你活的不通透的体现。
55、从DSM-III看来,歇斯底里的典型精神症状主要有两个:一是遗忘症,一是身份(identity)障碍。双重或多重人格这些名词很不恰当,因为歇斯底里指的并不是人格改变,也不是Jaspers所描述的自我意识障碍,而是身份障碍,即病人误以另外的身份自居且有相应的扮演行为。
56、彭大慧,周口精神康复医院康复科医生,执业医师,擅长脑瘫,小儿孤独症,言语、行动迟缓,肢体僵硬等针对有功能障碍的问题的康复训练。
57、《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有一句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话,叫做:生而为人,很对不起。
58、我这位朋友困惑的是:我不过是提了一个疑问,怎么就让这位房东歇斯底里了呢?这么大的情绪,不知道的以为我放了一把火把房子点了呢?杀鸡,焉用宰牛刀?用什么刀,不在杀鸡还是宰牛,在于拿刀的人——你的内在小孩《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内在小孩: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孩子的状态,但这个内在的孩子不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会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躲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
59、我曾亲手编过一条新闻,一个刚本科毕业的东北孩子,到深圳找工作,一周都没找到,身上的钱花光了。怎么办?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