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晓芒,一个主攻德国哲学,精通黑格尔辩证法的哲学家,竟然说他自己读完《务虚笔记》时精疲力尽。正是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他给予史铁生极高的评价。
2、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3、在瘫痪的时候,他才21岁,正值青春年华,是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的时刻。那时,他,怀抱着美好的梦想,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然而,这时,命运却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多次返京治病后,史铁生最终还是长久地坐在了轮椅上。21岁,正是梦想启程的时刻,是真正的八九点钟的太阳。此时,此事,恐怕搁谁身上都难以接受。而这些事情,对那些身为人母者而言,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因此,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在怀念的同时亦在反思,在反思中体会着母亲曾经所承受的更大的压力和痛苦,也反思着自己曾经的幼稚与懵懂。(对史铁生的评价)。
4、他说,“令我迷惑和激动的不单是死亡与结束,更是生存与开始。”绝对的虚无片刻也不能存在。当然这个也是存在主义的观点。
5、 史铁生是五十年代生人,我是七十年代生人,我们相距差不多整整一代,但读他的文字,我却有强烈的戚戚感。这是不是说明,那一代,下一代,以及更下一代,都曾被置于那样的恐惧和颤栗之中呢?再延伸一点来说,我们现在是否已经摆脱了那样的恐惧与颤栗?历史的惯性往往强大无比,史铁生这个人的生命已然逝去,但他的世界却仍然还在我们身边延续,不仅是他的文字里的世界,而且还有他的文字所记录的历史的车轮,仍在碾压着这个民族,沉重而又缓慢。
6、在礼敬先祖,慎终追远的传统清明节,史铁生的生死哲学值得我们深思。
7、数学、哲学、美学,还有文学,都不是打打闹闹的事。
8、18岁那年,史铁生去陕北关家庄插队,住在窑洞里。
9、“以声响来对应四季,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10、这个问题闷在心里困扰了我很久。只跟最要好的朋友提过,还怕被以为是神经病。直到大学之后,才渐渐有了时间和精力来对其进行辨析,并且给了自己一个答案:(不感兴趣的可跳过)
11、但那时候不行,那时候真他娘见鬼了,总觉着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对他人的坑害,坑害一个倒也罢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们的长袜跳丝,经经纬纬互相牵连,一坑就是一大片,这是关键:“不能”写满了四周!这便是残疾最根本的困苦。
12、1998年,史铁生被诊断患了尿毒症,直至2010年去世,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
13、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是为了收藏。
14、现在,那个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史铁生已经不在。但他的精神却走到了更远的地方,甚至成为地标,引领着旷野中无家可归的游魂们。史铁生是一个不可以被拿来励志的人。他并非残疾,只是双腿不在而已。”
15、况且那并不是一次光荣行为的后果,那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觉醒来,看看天,天还是蓝的,看看地,地也并未塌陷,可是一举步,形势不大对头——您与地球的关系发生了一点儿变化。
16、因为,佛不能使他瘫痪的双腿站立起来,因为,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称其为佛。
17、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的悲壮。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创造意义。
18、”难道一个人所走的路不都是“这一条”路?但这并非不要把握“命运”。
19、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
20、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21、但是史铁生更看重的是,这还不光是假设,更是希望。人类希望灵魂不死,这希望无关乎科学,而关乎人道。就是说一个作恶者更倾向于人没有灵魂,人没有灵魂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不怕死后遭到报应,就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了。
22、铁生的奋斗精神和创作实践证明了他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
23、尤其是,爷爷在去世前三年的一场大病中,因机缘巧合,皈依了基督教,并且从此后性情大变。用奶奶的原话说是,从一只嗷呜嗷呜的狼,变成了一只咩咩叫的羊。所以奶奶一直相信,爷爷去世之后,进了天堂。
24、写过十几万字,没拿过一分钱稿费,我为什么还在坚持写作
25、后来,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史铁生的一篇小说《命若琴弦》。当时大概是想告诉我们,要有信念,对于高考。
26、这种拼搏不是为了在君王、国家面前证明自己,像屈原那样;也不是什么“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是在更高的精神中,在文学中、哲学中去发挥他强韧的生命力。
27、我仅仅算一个写作者吧,与任何“学”都不沾边儿。
28、所以真正的无是“无为而无不为”,他把主观的知识欲望和有为都悬置了以后发现,自然才是无所不为。当然这是我的解释,道家哲学本身并没有这样解释。
29、所以,于我而言,或许史铁生的文字从一开始,就将年幼的我引入生命与死亡之间的那扇黝黑未知的大门。
30、简介:我相信,体验生活回延安和生活体验是两回事。抱着写一篇什么的目的去搜集材料,和于生活中有了许多感想而要写点什么,两者的效果常常相距很远。从心中流出来的东西可能更好些。
31、残疾与爱情的消息总就是这样萦萦绕绕,不离不弃,无处不在。
32、那么,什么是死?肉体的死并非真正的死,如果还有灵魂的话,那就还没有死。只要灵魂不死,肉体死了还不是真正的死,基督教就把肉体的死看成真正的重生,肉体死了你的灵魂才能再生、重生。
33、我自然知道,天空之上是皑皑白云,白云之上是湛湛蓝天,蓝天之上是茫茫宇宙,而天堂何在?然而,那时我还是从史铁生的文字中获得了某种实在的安慰,并且对爷爷的去世,渐渐开始释怀了。
34、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便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
35、真正的进步,终归难以用生产率衡量,而非要以爱对残疾的救赎来评价不可。
36、但是后来我看到他在小说的新版序言里有这样的话,说“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他小说里面的福贵,最后什么都失去了,所有的亲人都死了,没有任何活着的理由了,但他自己还活着,而且活得很自在,每天唱着小曲,跟他的老牛为伴。余华竟然认为这就活出了人生的真谛,我有篇短文批评他。
37、可大家从来不曾看到,二十一岁前的史铁生是怎么样的。
38、斯多葛派有很多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自杀的,像著名的芝诺,70多岁上吊而死。还有90多岁自杀的,活得不耐烦了就去死。他们把自杀看作是人的特权,动物不自杀,神也不能自杀,只有人能自杀。自杀是自由意志的表现,能够自杀体现了人的尊严。
39、当然,读的时候根本没有认识这么多,只是纯粹被其中的故事和思辨所深深吸引。在我的阅读史上,能够让我读到深夜还不愿意睡去,并且越读越精神的书不多,一是《平凡的世界》,一是《废都》,还有便是《务虚笔记》了。
40、顾城 | 梁左 |太宰治 | 穆旦 | 余英时
41、其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
42、就流行的道家哲学的解释来说,这样说也不错,通常人们就是把道家的无和佛家的空混为一谈的。但是实际上,道家的无并不是空,而是生。这一点,道家及其门徒只要反思一下,就可以看得出来。
43、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中国作家、散文家。
44、静静地坐在轮椅上的时光,让史铁生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他不厌其烦地描绘着地坛的种种景致,用心感受着四季变幻的不同。
45、誠品書店 | 草间弥生 | 法拉奇 | 方文山| 杨绛
46、如果你常觉命运多不公,依然建议你读一读史铁生。
47、那天,我在自己的日记里摘抄了他在《我与地坛》中写下的这段话:
48、史铁生曾获得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奖的年度杰出成就奖,其颁奖词这样写道:
49、因为我们需要这一“精神实体”的存在来证明,曾做了某事的“我”,和现在的“我”,是同一位。然而他们已经客观存在了物质上的不一致,所以就必须使“精神实体”出场,来保证其一致性。
50、作为中国最令人佩服的作家之史铁生将自己的情感,甚至于生命悉数倾注于文字中。于是,在那些质朴无华的文字里,读者不仅可以尽情体会着那些被文字抒发的淋漓尽致的情感,还能于平凡之中悟出生命的真谛。《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优秀的文章。它不仅能够教会学生许多深刻的道理,还能使之寻找到内心深处的灵魂之光,实现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51、不过,歧视,肯定公开地宣布吗?在公开宣布不容歧视的领域,肯定已经没有歧视了吗?还是相反,不容歧视的声音正是由于歧视的确在? 好吧,就算这样,可爱情的权利真值得这样突出地强调吗? 是的。
52、个体灵魂的概念不光祥林嫂没有,士大夫们也没有,中国人为什么没有真正的信仰,就可以从这个地方找到解答。为什么没有真正的信仰,就是因为没有个体,没有面对自己个人的死亡问题。
53、糟心的是,说不能的一方常似凛然大义,说能的一对难兄难弟却像心怀鬼胎。
54、比如,“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他,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55、比如,“怅然若失,是一个少年皈依真理的时刻。”
56、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
57、比如,“忘记和不曾察觉的事,等于从未发生。”
58、他一度被列入所谓“抵抗投降”者的行列,但这不蒂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史铁生的姿态与其说是抗议的、批判的,不如说是沉思的,建设的... 我喜欢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
59、史铁生用笔碰撞出了一条路,他笔下的地坛也将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60、20世纪70年代史铁生下乡插队(右三)照片
61、比如,“我是我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
62、”所以,人是万不可追寻什么绝对的公平,永远的利益以及完全无忧无虑的所谓“幸福”的。
63、在评改学生习作时,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堆砌出题干要求的字数。可见,许多学生对优秀习作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而《秋天的怀念》,或者说史铁生的作品恰巧就是可以扭转学生错误创作观念的文章。相信读懂史铁生文字的学生必定能够明白,明白之所以优秀的关键便是汹涌澎湃的情感。丧失情感的文章即便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那么,他们毫无章法地组合在一起,也不过是没有情感、生命的劣质文章。
64、他说:“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也就都灭。
65、孔子就从来不讨论死的问题,“未知生,焉知死?”他的弟子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个不用讨论。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人家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高兴,他说应该庆祝,一个人死了就相当于大自然身上的一个脓包已经穿了,脓流干净了,难道不应该庆祝吗?
66、直到后来,在高中的课本上,我读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才知道原来有一个双腿残疾的年轻人,竟然也很深入地思考过个问题。
67、但这其实是很不同的,例如人们只说“有生于无”,却没有人说“有生于空”,因为“空”不能“生”,而只能将一切等同于空。所谓“万法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里头用不着一个“生”的过程,它当下即是。史铁生这里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
68、关于信仰,史铁生有很多精彩的思辨。比如他说,一个佛教徒拜佛要的是升官发财,一个基督徒祷告要的是健康平安,如果他们的神因为他们的虔诚就应允了他们,那这个神一定不是一个好神。因为首先,他就是一个受贿的神。
69、所以史铁生对老庄评价不高是情有可原的,一般流行的老庄哲学都不是我这样解释的,都是把生命和有归结为无,就真正什么都没有了,等同于佛家的“空”。所以道家、佛家就合流了,都变成“空”了。
70、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史铁生何尝不是一位“真的猛士”?他不仅以顽强的意志力迎上了命运的风口浪尖,还以宗教家的博大爱心关怀着人类的前途。
71、是的,您不能有以脚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磨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