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0年来,由于司马迁把刘邦抹黑为流氓无赖,我们一直都无法解释,一个没有文化的流氓刘邦,身边竟然聚集了那么多的能人,而且有非常高超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而且能在七年之内灭秦灭项羽,建立四百年汉朝,这在逻辑上根本就讲不通。当我们把刘邦还原成,有文化、有理想的“游侠剑客”“反秦斗士”,而且为了自己的事业,在那个年代35岁了才结婚。
2、那么,王阳明究竟凭借什么力量,穿透至暗时刻,走出困厄的?
3、《琴操》云:“孔子到匡郭外,颜渊举策指匡穿垣曰:‘往与阳货正从此入。’匡人闻其言,告君曰:‘往者阳货今复来。’乃率觽围孔子数日,乃和琴而歌,音曲甚哀,有暴风击军士僵仆,于是匡人有知孔子圣人,自解也。”(张守节:《史记正义》。)
4、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5、这种苦痛,不仅仅来自断崖式的人生境遇,也不仅仅来自险恶的环境,更来自长期萦绕他心中的精神归宿的困惑。
6、听到会试涉及“心学”,王阳明还幽默了一回:这不是更好吗?我的学说本来无法遍告天下之士,如今会试以此为问,那不是连穷乡僻壤的人都知道了吗?
7、相去京城几千里的蛮荒之岛,是人们眼中的天涯海角。此间瘴疠尤多,去者罕有生还。俗谚:“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唐宋流人迁谪至此而死者迭相踵接。有宋一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等的处罚。
8、朱宸濠蓄谋十年、拥兵十万,在南昌发动叛乱时,王阳明正奉旨去福建主持剿匪。闻讯宁王谋反,王阳明突然有种“天降大任”的使命感。他立刻返回吉安,组织平叛。他运用悟得的“心学”理念,剖析宁王,巧施计策,楞靠临时拉起来的数万队伍,以绝对劣势,解乾坤倒悬,仅用43天时间,摧枯拉朽,团灭叛军,活捉宁王。
9、我突然就融入到这种欢笑的氛围里,欣喜又快乐。直到现在想起来,仍觉得很开心。
10、握拳,即时刻准备着出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虽困虽厄,但仍志存高远。“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八千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夜夜龙泉壁上鸣”,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时时像千眼神那样发现机会,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机会,“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11、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颖阳,而共伯得乎丘首。
12、实脚。遇到困厄时不怨不尤、心闲气定,以此契机全力去奠定人生的知识、心理、身体基础,从“忙时干事,闲时读书”“用则兼济天下,弃则独善其身”的角度,抓住眼前难得的自省机会,抓住可积累提高自己素质的时间,扎扎实实、争分夺秒、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件事,为战胜困厄走向成功奠定坚实的各种基础。如日本一位企业家患绝症住院的两年时间读了2000本书,不仅病好了,还一举成名。
13、用奸诈的手段骗人。法律上指当事人故意实施某种欺骗他人的行为,并使他人因陷于错误而进行了某种民事行为。构成无效民事行为。欺诈情节严重的,以诈骗罪处以刑罚。
14、放眼。要看到光明,树立自信,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放眼看人生,困难苦难厄运等都只是人生的一个插曲,是终将要过去的。“面包会有的,黄油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正如一句俗话所言:人生三节草,三(虚指多次)起三伏过到老。另外,世上所有事情,无不是曲线向前发展的,即在起伏错落跌宕中向前,如同音乐只有高音低音的交错才能成为一首华美乐章,若只是高音岂不成了噪声。
15、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
16、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17、“始作,翕如也。”夫子习琴之初,所习者不过“曲”耳,然足以使人翕如乐进也。至于文王之面“黯然而黑”(或“近黮而黑”)者,亦始作翕如之象也。夫子习琴曲而得文王之为人,而得其为人之初必会其面,所以孔子首先想见的自然是文王之脸面。在会面之初,这张脸面的显现还是“黯然而黑”的,但是不久它就会“闇然而日章”了。
18、我们就是要在这个世界上,艰难却有趣地活着。
19、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能成为孔子,其自然亦处过困厄,否则他将成不了孔子。孔子遇困厄亦需要面对,但他对困厄的态度显然同于凡人又超越凡人。
20、凭借一个“挺”字,他在困厄中觅出路,咬牙坚挺;在逆境中求奋进,苦苦硬挺;在病痛中苦争斗,日日强挺;在诋毁中求保全,低眉曲挺……
21、让旅行承担过多的意义和改变人生的重任,是件太过贪心的事。
22、可结果往往是,旅行回来之后,一切如旧,什么都没有改变。
23、孔子处困厄,心通天,乐天知命。这是自然信仰支撑起的强大的力量。贤者处困厄,心通孔子。这是人文信仰支撑起强大的力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代如此,历史亦是如此,纵观简册,每一个时代人的信仰从来都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孔子如此,阳明更是如此,此后的贤哲何尝不是如此?
24、王阳明十二岁时,就立下了“做圣贤”的志向。他曾读过许多先贤典籍,熟悉儒释道诸家学问,也曾按理学“格物致知”的要求,七天七夜“格竹”求理,却无果。入仕之后,他锲而不舍地与同道研究“成圣之道”,但是变幻的世事却总不断遮挡着他探寻的目光。
25、王阳明说这话,其实还蕴含着另一层深意。他相信人们的分辨能力,相信人心里至真至纯的那份底色。“纵令日暮醒犹得,不信人间耳尽聋。”
26、曾经锦衣玉食的状元之子、青年才俊王阳明,此时活脱脱变成了大明边地的蛮子一个。
27、闭嘴。无论遇到多大困厄、多大不公、多大委屈都要先做到闭嘴,做到“四个不字”:不埋怨、不叫屈、不喊累、不呻吟(叫苦诉苦)。学习金人三缄其口,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也不呻吟一声。困厄来临如不闭嘴,即使你说得、喊得、叫得再哀怜、再打动人也于事无补,还会遭人讥笑,显得浅薄。
28、烟雨洇染惠州,像丹青洇染绢绡。松林下迤逦一线沙痕,春水盈盈,烟横水际,翩跹几点飞鸿,长亭边的嫩柳染了微黄,怅然折柳的远客都是何人?长堤蜿蜒绿波上,灰墙闪烁古木中,小径铺满卵石,台阶结着青苔。千年前的钱塘歌女,葬身岭南松林,僧人筑亭其上,名曰“六如”。
29、九百年后的这个傍晚,黄昏如此寂静,海的回音,阴沉的深渊的音响,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霎那止息,蔚蓝色的波浪闪耀着亮光。大海威严而深远,什么都不能使它屈服。
30、只是经过了这一波折,王阳明非但没有受到封赏,还遭受了各种污蔑和陷害。有人说他抗旨不遵,有人说他勾结宁王,甚至有人污陷王阳明图谋造反。皇帝差点听信谗言把王阳明咔嚓了。
31、“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所败,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北的赤壁在黄州之西乃属“传云”,“或曰非也”,却并不妨碍天才诗人的豪迈想象、纵情挥洒。赤壁之于黄州的意义,不在地理,而在人文;不在赤壁本身,而在苏东坡的赤壁词赋。
32、朝廷内外,对阳明学说的否定和攻击一直没有停过,此时更显甚嚣尘上。
33、司马迁对和汉武帝有关系的人:汉高祖刘邦、汉景帝、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不但不虚美不赞扬,对他们的历史功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他们的缺点错误,真的是不隐恶不隐瞒,而且无限的放大,甚至是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司马迁对历史失败人物,有意识的隐恶隐瞒他们的失败,无限的放大他们的优点,甚至是胡编乱造。
34、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此后天涯孤旅,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垂垂老泪?
35、此前,王阳明的学说已经在贵州、江西乃至京城等地广为流传,颇具影响。他的学生中,有官员、有学子、有布衣。
36、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1年4月9日第8版
37、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mexu@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38、《朱子语类》:“问‘纯亦不已’。曰:‘纯便不已。若有间断,便是驳杂。’”(《朱子语类》第1584页。)这是就天道而论,所谓“至诚无息”之谓也。万物并置天地之间,斐然成章而不相杂者,以天地生物之不息、物性自诚之不欺也。天地之纯,不以其质朴无文,以其文/面化易之不已也。文王之德之纯,不以其质野无文,以其文/面革新之不已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面之德尽矣。
39、所以,我从不对一场旅行抱有太多的期待。可是往往,它会回报我很多意料之外的美好,而这才是旅行最妙的地方。
40、我们不用去旅行,只要过好生活,便能发现很多美好的小事,拥有战胜一切困厄的力量。
41、按照钱穆先生的《王阳明年谱》说法,他是被贬谪后的第二年夏天才赴谪的,他先是到了浙江钱塘,后来又因事去了福建武夷后又到了广西广信,再由湖南沅江、湘江才到了龙场驿的,跟着他赴谪的学生中最有名的人叫徐爱。这一圈子兜下来已经是明武宗正德三年了,即公元1508年的春天,他们才来到了贵州龙场驿。
42、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知与学知都只是人在顺境中得来的,其知如春风拂面般,当时舒爽,过了无痕。而困厄之知是在逆境中省悟,如秋风袭人寒风彻骨,必及心底。可说人逢困厄时其心所悟,实为身遭困苦中一种内心明见,此种明见即是身经此事者自己遭受刺激后的一种反省后的实觉实行。
43、说起“宁王”,不少人或许想到的是周星驰电影中那位动不动就要“发飙”的无厘头王爷。
44、然后你开始去东南亚游荡,想要寻到神秘的东方主义,后来你又去了南美或者非洲,看最广袤的大地。
45、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八章:“能在艰难困厄中闯出一番事业才是真英雄。”
46、也许是有见于乐之感通天命的德能,在很多版本的孔子困厄叙事中,音乐、歌舞和讲诵之声竟然神奇地成为导致最终解围的关键因素:
47、班固对司马迁的评价主要六个字:“不虚美、不隐恶”,说白了就是不赞美汉武帝,只说汉武帝的坏话,故谓之实录。唐朝以后,人们已经远离了汉朝,大多数人已经分辨不出《史记》记载的秦汉历史的真假,很多文人对司马迁的文笔多加赞赏。韩愈曾言:“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韩愈只是说司马迁的文笔很好,并不牵扯《史记》内容的真实性。
48、司机热心地告诉我们,可以在一个离下龙湾很近的车站放下我们,然后倒车去下龙。我们下车后,却惊奇地发现那根本不是一个车站,而不是是个丁字路口。
49、无论是从儒家立场来神化孔子,还是从道家立场来“教化”孔子,抑或从佛家立场出发把孔子纳入因果业报的强力轨道,上述几种叙述-解释的方式都远远离开了孔子曾经走过的陈蔡之间的困厄-感通之道。因此,在那些叙述中,无论是这条道路的困厄之窘迫,还是其感通之坦荡浩然,都已经丧失殆尽。相比之下,在下面几则叙述中,虽然叙述者仍然在轻飘飘地神化着音乐感通于天命的德能,但是毕竟还保留了一点点关于时命穷通的抽象感触,依稀夹杂在孔子的琴歌之中传递给我们:
50、经历了此番切肤锥心之痛,心中的知见是多么的深切著名。他找来大石头,把它开凿成了石椁,自己日夜端居其中。跟他跑到贵州来的诸多随从早已因为水土不服,一个个都病倒了。以前是别人服侍他,现在则要他来服侍这些跟着他贬谪到这里的浙江小老乡。于是他亲自劈柴烧水,给这些远离故土的随从煮米烧饭。怕他们思念浙江故土,又给他们吟唱越地的歌调,诙谐俗语,尽量让这些随从精神好起来,身体尽快恢复。日子如此的反复,王阳明因此常常深思:要是孔子和我现在一样的处境,那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一天晚上到了大半夜,他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理,不觉呼跃而起。从此开始倡言他的“良知”学说,翌年,他开始在贵阳书院讲论“知行合一。”
51、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身体心灵残废,非常的痛恨汉武帝,这是人之常情必然的。如果,司马迁只是抹黑汉武帝,那也是情有可原的,《今上本纪》中,司马迁不写汉武帝的功绩,也就是班固说的“不虚美”“不赞美”,只写汉武帝阴暗的一面,就是班固所说“不隐恶”,光写汉武帝的阴暗面。如果是纯粹的文学作品,这样写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作传这样写,就有很大的问题。
52、以业报决定故,莿刺如来化为金锵,仲尼厄于陈蔡。贤圣不免,况复凡夫。故知决定得果。(吉藏:《中观论疏》。)
53、姑娘笑了,她说她会问遇到的每一个外地人,为什么来丽江旅行。而“只是想来看看”,是她听到最舒服的回答。
54、记得初中的时候,我看到郭敬明写丽江的青石板路,那时就很想去丽江。
55、在晋朝以前,对司马迁的定义基本上是“妖人惑众”,《史记》是诽谤之书。因为两汉三国东晋时期,离司马迁时代很近,人们对秦汉的历史很了解,都认为司马迁因为替叛徒李陵脱罪,被汉武帝下狱而遭受阉割之刑。因为司马迁痛恨汉武帝,就抹黑和汉武帝有关的很多历史人物,并且还讽刺汉武帝时期(当世)。所以,朝廷把《史记》作为禁书,社会上把《史记》称为诽谤之书。
56、它们存在于每一寸时光,散落于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们会出现在每一种凡常生活里。
57、颜回没有办法回答,进入内室告诉给孔子。孔子推开琴弦长长地叹息说:“子路和子贡,真是见识浅薄的人。叫他们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和子贡进到屋里。子路说:“像现在这样的处境真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于道叫做一以贯通,不能通达于道叫做走投无路。如今我信守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怎么能说成是走投无路!所以说,善于反省就不会不通达于道,面临危难就不会丧失德行,严寒已经到来,霜雪降临大地,我这才真正看到了松柏仍是那么郁郁葱葱。陈、蔡之间的困厄,对于我来说恐怕还是一件幸事啊!”
58、很想讲一件旅行中的小事。去年的时候,我和两个朋友花一个月的时间穷游东南亚。
59、孔子心是通天的。天是什么?在孔子看来,天与人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天会主动回应人间的需要,这个具有回应能力的天赋予了他一项独特的使命,即是中国文化理想的建立。
60、赤壁是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时的酡颜,是苏东坡“倾荡磊落”的肝胆,赤壁的存在是为了苏东坡。
61、“槁木”,“槁枝”,“飙氏之风”,这些不敷文理、不设弦律的乐器,不成音调的音调,在这里乃是与一种被设想为无形无象、无文无面的“道”相应和的。然而,正如颜成子游问于南郭子綦的问题那样:“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无论槁木之槁多么枯槁,心死之灰如何死寂——譬如壶子的面如湿灰(《庄子·大宗师》。)、佝僂丈人的臂若槁枝(《庄子·达生》。)——这灰与枝仍然是文/面的一种形象,虽然是非常质朴无文的形象。王夫之曰:“盈天下皆器也。”这里所谓器自然不是指机器时代的机器,他说的是文/面吗?正如王夫之所一再致意指出的那样,文/面的虚无化同时也就意味着“道”的实有化,即“道”被理解为一种可以拥有或丧失的器物,虽然这个器物是没有文/面的非-器物。“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道邪?’曰:‘我有道也。……”所谓“有道”、“得道”之类的说法以及对于“得道”的意必追求,这一切早就远离了脚下的日用道路。为了刻意追求这个不在脚下的道路,庄子假托大公任之名义教导孔子离开道路:
62、很多人总会为一段旅行加一个理由,要“在旅行中回归本心”,要“通过这次旅行找到自己”,要“挣脱现实的枷锁”,要“在一场旅行中变成更好的人”。
63、后来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又去了曹国,孟子说:“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杀之,微服而过宋。”看看,孔子也有得罪小人的时候,怎么办,避之。小人的生命是由其父母予以的,给予他生命的父母都没有教育好他们,你又怎么引导好他们呢?你既然教育不好,也只有避之。在离开曹国经过宋国途中,孔子与弟子们在树下面学习周礼,宋国司马桓魋动了杀孔子的念头,他到了这棵树下,二话不说直接就把树给拔了。桓魋气势汹汹不存善意,有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孔子的弟子们便拉着老师孔子往陈国去。弟子说:“我们可以走快点了。”孔子知道,他的学生们意思是要他尽快避开宋国司马桓魋,防止节外生枝。但孔子却淡然处之,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予何?”夫子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夫子说:“我孔子的品德是上天所赋予的,桓魋他能把我怎样呢!”
64、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飙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庄子·山木》。)
65、他的背后,是近万里贬谪路途的艰难与险恶;他的面前,是万山丛棘包围着的荒败驿所。
66、大学士桂萼攻击王阳明“事不师古,言不称师”,许多官员也屡屡上疏,攻其学说为“异学”、“伪学”、“异端”,要求禁止“叛道不经之书”。嘉靖二年,朝廷会试更以“以心学为问”作题,暗辟阳明学说。
67、“东坡自岭海归,鬓发尽脱。”“余在海南,逢东坡北归……视面,多土色,靥耳不润泽。别去数月,仅及阳羡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