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2、尽管后来吴老已经很少去办公室,所有数学方面的书籍都捐给了单位图书馆,但他心里从来也没有放下过数学研究。 “像中国古代数学,我还有些问题没搞清楚,比如微积分的萌芽问题,有时间的话要去弄清楚。”吴老曾笑着说,“我现在要做的事情还相当多。我的老师在临死前还在钻研一个数学问题,我要向老师学习,鞠躬尽瘁,至死方休。”
3、正是在朱光亚这样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感召下,数以千计的海外学子包括许多才华横溢的科学家,纷纷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怀抱,为祖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4、华罗庚读小学时,成绩不突出,数学只是勉强及格。校长找他谈了一番话,并希望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校长的话使他决心奋起直追。从此,华罗庚收起玩心,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起初,别的同学用一小时就能解决的数学问题,华罗庚安排两小时去解决。后来,情况就反过来了:别人要用一小时才能解决的问题,华罗庚只要半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解决了。到初中毕业时,华罗庚的成绩已跃居全班第二名。
5、在吴老心里,数学研究就是件“有意思”的事,尤其是晚年从事的中国古代数学研究,更是自己“最得意”的工作。 “我非常欣赏"中国式"数学,而不是"外国式"数学。”说起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吴老精神十足:“中国古代数学一点也不枯燥,简单明了,总有一种吸引力,有意思!” 对于做研究,吴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天下的学问那么多,大多数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其余时间就在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上下功夫。” 事实上,从1946年由陈省身先生引荐到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吴文俊就一直沉浸在数学世界里,做自己“感兴趣”、觉得“有意思”的工作。在被称为“现代数学女王”的拓扑学研究中,初出茅庐的他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取得突破对美国著名拓扑学大师惠特尼的对偶定理做出了简单新颖的证明; 上世纪50年代前后,他提出“吴示性类”、“吴公式”等,为拓扑学开辟了新的天地,令国际数学界为之瞩目,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 上世纪70年代,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来完成。 ……
6、丁颖(1888——1964),著名农业科学家、水稻专家。广东茂名人。1912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1913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农业科学。1924年回国,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并曾被授予民主德国农科院通讯院士、全苏列宁农科院通讯院士等称号。
7、燃爆!解放军最新征兵宣传片来了,看完不想参军报国算我输
8、当时,中科大生物系有3个课题入选,施蕴渝负责的“蛋白质分子设计的新技术研究”是其中之一。此后,她开始从事生物大分子计算机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并成为国内此领域的开创者之一。由施蕴渝主导的“生物分子结构与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项目,获得199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与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9、华罗庚的夫人吴筱元18岁嫁给华罗庚,婚后不到几个月,华罗庚染上了瘟疫,经悉心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终身残疾。
10、张孝骞(1897——1987),湖南长沙人。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曾任湖南湘雅医学院院长、协和医院内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等职。他长期从事内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一生确珍和治疗了许多疑难病症。
11、他讲到了中国传统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机械化的。所以,他后来就创立机械化的数学。他把刘徽著的《九章算术》里的割圆术,用计算机原理翻译过来,形成了一个程序,所以以后他就从事了数学机械化的研究。那时他已经60岁了,今年98岁,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12、院士邹承鲁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对生物化学非常有贡献,上世纪六十年代轰动一时的胰岛素就是他们搞成功的。记者问:“为什么当时条件非常差,西南联大也不大,却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人才?”他的回答非常简单,就是两个字:自由。我深有同感。
13、吴文俊推崇中国古代数学。在他眼中,中国古代数学简单明了,有它自己的一套。他认为,古代数学是符合现在计算机时代的数学,中国人的祖先创造出了非常适合应用于计算机的数学。这是很不可思议的。
14、20岁的华罗庚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到后,惊奇不已,说“这样的年轻人应该到清华来!”,破格聘他为助理员,管理收发文件等杂务。
15、吴文俊推崇中国古代数学。在他眼中,中国古代数学简单明了,有它自己的一套。他认为,古代数学是符合现在计算机时代的数学,中国人的祖先创造出了非常适合应用于计算机的数学。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华罗庚的成就)。
16、在密歇根大学,朱光亚学习勤奋刻苦,各科成绩全是A,连续4年获得奖学金。1947年开始,他在世界著名物理期刊《物理评论》上连续发表论文,在核物理这个新兴学科前沿留下了足迹,也让他在中国留学生中名气很大。
17、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18、古代数学书值得进一步学习挖掘,但现状是有些书失传了。当务之急,应该对地方志进行收集、整理,会有新发现。中国古代数学的振兴与复兴——或许就是吴老最后的担忧。
19、吴文俊补充道,当时还提了“三步走”和具体规划,想把全国数学界动员起来,实现“率先赶上”的中国数学梦。我做梦都在想哪个领域赶上去了。搞数学,光发表论文不值得骄傲,应该有自己的东西。不能外国人搞什么就跟着搞什么,应该让外国人跟我们跑。这是可以做到的。
20、众所周知,华罗庚是一名从小刻苦勤奋,长大后治学严谨的天才数学家。他在美国过着非常优越的生活以及有非常高待遇的工作,但是即便是这样,华罗庚仍然心里装着祖国,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果断抛弃在美国非人常有的优待,回国建设国家。
21、“驴友”不走“寻常路”出了事救援的钱应该谁掏?你来投一票
22、华罗庚寻找小城中所能找到的书看,却只找到一本薄薄的50页微积分教材,就再没有更深的书了。即便如此,他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耐心的计算,发现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一处错误。
23、蒙自环境不恶,书籍亦可敷用。近方整理诗经旧稿。秉性积极,对中国前途只抱乐观,前方一时之挫折,不足使我气沮,因而坐废学问之努力也。
24、1949年11月、12月间,朱光亚与曹锡华等人,在密歇根大学所在的安城,多次以留美科协的名义组织召开中国留学生座谈会,介绍国内情况,讨论科学工作者在建设新中国中的作用,动员大家回国。
25、“比如当我们要把飞行器发射到地球和月球中间的时候,这就形成了一个共线,多发射几个飞行器,就成了共线的N体问题。”周青龙解释道,通过研究周期轨道的稳定性,将有助于为位于轨道上的特殊点的飞行器,解决航行的稳定性和控制性方面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在地月系统的欧拉点,如何利用该系统的稳定性结构的知识去节省飞船消耗的能量。
26、大学毕业后,施蕴渝先是被分配到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工作;1970年,她回到中科大任教,没过多久,随校从北京南迁至安徽合肥。
27、20世纪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三角和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28、1952年底,他又被调到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新建的物理系任教。1955年d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战略决策,朱光亚又被召回北大,担任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
29、“当时就觉得数学特别神奇,明明不一样的线,但是能够总结出相似的规律——都会交于一个点。”这个众所周知的定理让周青龙对数学背后的规律产生了兴趣。当他考试再次拿到61分,却已是全班第一时,他对数学的热爱被彻底地激发出来,对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30、吴文俊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
31、1979年,华罗庚在英国讲学时,一个美国学者问他对当初回国的选择感到后悔,他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了舒服。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
32、中国古代数学不但要振兴,还要复兴。古代数学书值得进一步学习挖掘,但现状是有些书失传了。吴文俊认为,当务之急,应该对地方志进行收集、整理,会有新发现。
33、7000吨“脚臭盐”被责令召回!这几家公司生产的盐暂时别再吃了!
34、中国古代数学所蕴涵的数学机械化思想,对信息时代的数学现代化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吴文俊眼里,中国古代数学就是一部算法大全,有着世界最早的几何学、最早的方程组、最古老的矩阵。
35、在20世纪40年代就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6、70多岁学电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
37、华罗庚不仅是著名的数学天才,他还是一位甘为人梯的园丁,不遗余力提携后辈培养人才,为新中国的数学世界和社会建设做出了伟大贡献。
38、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数学家,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学,于1930年,以《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而使中国数学界刮目相看。后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教。在这里,他得益于熊庆来、杨武之的指导,学术上得以长足进步,并逐渐树立起他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
39、“还有理由?”老师更来气了,冲他摆摆手说:“那你上来给我讲讲。”
40、罗庚被世人尊称为华老,足以说明他在中国数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黄金分割点,对垒素数论,统筹法优选法都出自华罗庚之手,新中国成立后他致力于将数学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王元等大批中科院院士有的还获得过国家500万科技奖都是他的学生。华罗庚最大的贡献是,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使我们的数学站在了世界的高峰。华罗庚最大的特点,是对数学充满了挚爱。
41、我认为,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学会读书和学得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同等重要的。学会读书不但保证我们在校学习好,而且保证我们将来能够不断地提高。我们的一生从事工作的时间总是比在校的时间长,而且长得多。一个青年即使没有大学毕业,但如果他有了自学的本领,他将来在工作上的成就不一定比大学毕业的人差。反之,一个青年即使大学毕业,甚至出过洋,拜过名师,得过博士学位,如果他没有学会自己学习,自己钻研,则一定还是在老师所划定的圈子里团团转,知识领域不能扩大,更不用说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创造发明了。
42、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内外著名的数学杂志上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43、陈省身(Shiing-Shen Chern,1911年10月28日~2004年12月3日),祖籍浙江嘉兴,是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前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创始成员、英国皇家学会国外会员、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44、央视揭秘C919首次“行走”遇挫没想到只行进了十几米……
45、吴文俊曾与陈省身、程民德、胡国定等中国老一辈数学家共同提出“中国数学要在21世纪率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数学强国”的宏伟目标。
46、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是她的学生。大家不叫她"老师",而是尊称她为"先生",说她"比院士还院士"。她还被称为"中科院最美玫瑰",可老友却说"玫瑰"形容她太轻了。
47、 在美国阿尔巴城的一座优雅别致的洋房前,一辆小汽车停了下来。华罗庚下了车,疾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了起来:“中国解放了!”
48、这位数学大师人生中唯一一张文凭竟是家乡那所新式中学的初中毕业证书。成功不会依照学历来选择人,而是看努力和钻研的程度。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只有勤奋刻苦,努力拼搏,献身自己热爱的事业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49、从1949年年底开始,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送给美国各地区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到第二年2月下旬,有52名已经决定近期回国的留学人员签了自己的名字。
50、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51、一九四八年,美国的伊利诺大学想要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承诺会给他非常优越的待遇希望他能留在美国工作。那个时候,华罗庚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起接到美国,他致力于数学领域太久太久,难得和家人一起能够过上优越安静的生活,但是国外安逸的生活是无法埋没心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一九四九年,华罗庚看到了一则激动人心的消息新中国成立了。华罗庚非常高兴,把这则消息读了一遍又一遍,于是他决定回国报效祖国。这个决定不仅使在美国的华人惊讶,也使美国人惊讶。美国人不愿意让优秀的华罗庚走,于是不惜重金让他留在美国,但是什么也无法阻止华罗庚回国的热心。于是,他就这样离开了美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52、如战士牺牲在沙场,一代数学宗师最后的身影留在了讲坛上。
53、关注丨日美启动联合军演6万人参加首次反映一项特殊内容
54、他一生勤奋耕耘,共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着。作为数学教育家,他培养出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并形成了中国数学学派,有的人已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55、 一点也不错,祖国需要人才,祖国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祖国的劳动人民已经在大革命中翻身了,他们正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官僚资本的剥削,帝国主义的迫害,翻身站立了起来,从现在起,他们将是中国的主人,从现在起,四万万五千万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企业家将在反封建、反官僚资本、反帝国主义的大旗帜下,团结一心,合力建设一个新兴的中国,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一个以工人农民也就是人民大众的幸福为前提的新中国。要完成这个工作,前面是有不少的艰辛,但是我们有充分的信念,我们是在朝着充满光明前途的大道上迈进,这个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是要我们分担的。同学们,祖国在召唤我们了,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马上回去了。
56、华罗庚18岁的时候,由于生活艰难和饮食不良,他不幸染上了流行的伤寒病,虽然后来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活了下来,可是他的左腿关节变形,再也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走路。认识他的人看到他一瘸一拐地走在路上,都不禁为他的遭遇叹息。可是华罗庚却十分坚定地想:既然不能干别的工作,那么我还是钻研数学吧,这一行不需要什么设备,只要有一支笔,一张纸就够了。
57、巧合的是,在这次国家数学三大奖的获奖嘉宾名单中,龙以明荣膺我国数学领域最高奖项——华罗庚数学奖。他们所应用的辛道路的指标迭代理论,是独立于国外的一套描述运动轨道的分析性质的指标体系,是让外国人都惊呼“令人震惊的”的一项研究发现。这对“师徒档”正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从理论数学的角度,为数学强国梦添砖加瓦。
58、文学院的老师更是天天见面了,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罗常培、罗庸都是中文系的。历史系陈寅恪、钱穆在那里,都是大师了。
59、吴文俊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0)、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首届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994)、邵逸夫数学奖(2006)、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
60、1964年,华罗庚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认为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毛泽东回信称赞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华罗庚由此开始了他深入基层,跑遍祖国大地推广统筹优选法的工作。他亲自到工厂、矿山,冒酷暑、顶严寒,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工人农民传授知识,帮助他们增加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期间,华罗庚不能访问图书馆,还要时时提防_的冷箭。有些心怀叵测的小人,华罗庚搞理论研究的时候,他们批评他脱离生产实际,搞统筹优选的时候又批评他不搞理论研究,华罗庚不为所动。他说:“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我只知道统筹优选对人民有利,我要搞;我知道,没有理论就搞不出优选来,所以理论也要搞。”
61、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华罗庚
62、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读着这样一封激情澎湃的信,我们似乎依然能听到一个年轻科学家怦怦跳动的心音,感受到他火一样的爱国激情,感受到新中国的诞生当时在海外莘莘学子中间产生的巨大反响,感受到朱光亚及其他青年科学家们“漫卷诗书喜欲狂”的自豪和喜悦。
63、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64、在吴老心里,数学研究就是件“有意思”的事,尤其是晚年从事的中国古代数学研究,更是自己“最得意”的工作。 “我非常欣赏"中国式"数学,而不是"外国式"数学。”说起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吴老精神十足:“中国古代数学一点也不枯燥,简单明了,总有一种吸引力,有意思!” 对于做研究,吴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天下的学问那么多,大多数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其余时间就在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上下功夫。” 事实上,从1946年由陈省身先生引荐到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吴文俊就一直沉浸在数学世界里,做自己“感兴趣”、觉得“有意思”的工作。在被称为“现代数学女王”的拓扑学研究中,初出茅庐的他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取得突破对美国著名拓扑学大师惠特尼的对偶定理做出了简单新颖的证明; 上世纪50年代前后,他提出“吴示性类”、“吴公式”等,为拓扑学开辟了新的天地,令国际数学界为之瞩目,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 上世纪70年代,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来完成。 …… 尽管后来吴老已经很少去办公室,所有数学方面的书籍都捐给了单位图书馆,但他心里从来也没有放下过数学研究。 “像中国古代数学,我还有些问题没搞清楚,比如微积分的萌芽问题,有时间的话要去弄清楚。”吴老曾笑着说,“我现在要做的事情还相当多。我的老师在临死前还在钻研一个数学问题,我要向老师学习,鞠躬尽瘁,至死方休。”
65、华罗庚回国后培养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如万哲先、王元、潘承洞、龚升等等。
66、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华罗庚
67、在决策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下,如何做出一个最优方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因为当人们做出决定的时候,总是基于当下的最优情况,而很少会考虑到时间发展而导致的策略变化。
68、淡泊名利,身边人喜欢用这个词来评价朱光亚。每当人们提到他在中国原子能事业上的成就时,他总是说:“这些重大成就,是许多同志共同做的。我个人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69、1956年5月30日,因在拓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吴文俊和华罗庚、钱学森共同荣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70、谈及《九章算术》,吴文俊说:“术,就是讲方法。比如求最大公约数,书里核心就一句话:以少减多,求其等也。大数减小数,一步步减下去直到两边相等,就得到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还有方程章,古人想到了正负数,说明中国人的抽象能力高人一等。”
71、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华罗庚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他为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从出题、监考、阅卷,都亲自参加,并多次到外地去推广这一活动。他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学术气氛,开展学术讨论。他发起创建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72、“他做的没有错。他的方法很好,一定是老师看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