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标题“不求甚解”不是论点句,只是点明了谈论的话题。“不求甚解”的意思是“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了解”。)
2、师:也就是说,读书要常读常新,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对书中的内容的理解也会随之加深。
3、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
4、(第三段)①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②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⑤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⑥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⑦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⑧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5、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收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6、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
7、开头的插入成分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8、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9、在字面上,“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是相对的,是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词,但实际上这两个词却是不矛盾的。
10、 (5)做到“不求甚解”的方法1——活读(理解精神实质)。
11、抛开教参,邹老师自己理解,结论全画在下面的导图里,你看看有没有道理:
1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_______________。
13、 诗意是语文老师的情怀,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是生命成长的高级形式。“诗意语文”是返璞归真的课堂追求,是美美共生的课堂体验,是老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之后对学生春风化雨式的影响,是学生在课堂上融化在老师博大而美好的人格魅力中的精神成长。它是自然的、盎然的、美丽的,像雪一样圣洁,像春天一样美好。
14、师:板书,画了一个简易的摊开的书的形状,之后师巡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
15、
16、陶渊明读书,极为厌恶汉儒的这种做法,于是提出了读书要‘不求甚解’。”
17、 要诀 阐明 劝诫
18、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________________。
19、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
20、“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死抠字眼,不咬文嚼字。
21、看了看教参,一如既往地失望,根本没把文章思路讲清楚。简直就是不求甚解《不求甚解》的翻车现场。
22、这节课我们领悟了“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但时代不同,所读书不同,读书目的不同,在读书时,我们不可能都采用这同一种方法,这里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见课件)
23、师:强调“嚼”这个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把字音和解释批注到“读读写写”上相应的位置,请同学们把字词齐读两遍。
24、重要的书,要反复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25、充实、明智、精确 诘难 怡情、傅彩、长才 要诀
26、“每有”,词中藏着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会意”是陶渊明的阅读主张,“欣然忘食”有孔子“乐”之者的境界,词三词是“好”的注脚。
27、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___________,不必_______。
28、(分析:第五段进一步论述“不求甚解”的做法2——观大略。第六段与第五段是并列关系,列举完了外国的事例,接着列举中国事例,增强说服力。第①句是过渡句,第②句是引导句,第③句是具体事例句,第④句是评价小结句。
29、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